一份精准的调查报告将为我们的产品定位提供依据,调查报告在书写时,需要新颖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的实证分析,会述职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国教育调查报告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教育调查报告篇1
调查目的:
了解农村教育问题目前状况
调查时间:
xx年xx月xx日
调查对象:
城乡中小学
调查方法:
网上调查法
实施人:
xx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网上调查与农村教育有关的情况,发现有许多问题将是农村教育危机。
一、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后的问题
自几年前我国宣布“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问题的人士似乎松了一口气。但是透过表面的“达标”我们会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并没有“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相反,在并没有根除导致问题的根源而又遇农村税费改革等新的制度环境时,它变得似乎更加突出了。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基本普及”的含义相对于一些所居住的区域远没有普及,也就意味着每年有数百万少年儿童作为共和国公民难以充分享受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即以官方公布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来看,由于学龄儿童的基数过于庞大,没有入学的%的儿童数量实际上超过了110万人,这庞大的人群的绝大多数当然是在农村,他们将成为未来的新文盲。
各地政府在这种“普及”的压力型体制下“冲刺”的结果,一些县乡政府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使用了一经典式的法宝。而不择手段结果是导致了许多后遗症,比和许多乡镇所背负的沉重的“教育债务”此外还包括入学率的下降和大学率的反弹,在中西部初中生辍学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经过调查表明,农村贫困生的大学率高于城市,农村教育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其的比例高。
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到xx年实现“基本普及”之前xx年间,还是有很多儿童未上小学,小学阶段失学,小学毕业后未能升学及初中阶段失学的人,这么多人的显然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因此有青少年犯罪,是因为处在低文化层,这些事实尤其需要教育行政官们的深刻反思,同时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面耀眼刺骨的镜子。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一)教师分布不合理
乡镇中小学教师调整权力在乡镇,造成乡镇之间教师分布不合理,而及分化严重,村小学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在职教师千方百计要求调出,城镇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小学又人满为患。全区还有上百计划外教师即无法保证质量,又加重乡、村及村民负担。另一种现象是城镇中小学教师严重超编。
(二)教师减损严重,补充困难
因为很多的原因,有些教师都往其他方面去发展,因而教师从而减少而现在教师工资县区统一发放,县区财力有限,保现在教师工资尚有很大困难,更无力负担新增教师工资,这两年正值初中、高中学龄入学高峰,教师严重缺,而区域财政力支付缺口教师工资。现在情况是一方面初中教师紧缺,另一方面师范大中专毕业生无法按需就分配到位。
(三)教育教学设施落后
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很多课程都因为设施而减少上课,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法创新。
(四)农村教育待遇偏低
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享受的却是比城市教师低得多的.待遇,城市学校好于乡镇教师及不公平,教师的工资、医疗、保险、养老等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三、资源分布不公平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城市教育资源总是被政府满足而农村教育资源是那么的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农村的活动设备是少之又少,而城市则是多种多样,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四、解决问题策略
(一)加大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社会多方筹措经费,保证农村教育投入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源保证,这项工作做不好,农村教育将很难有重大进展。
(二)加大政府的统筹力度,成立专门的农村教育管理的部门,对农村教育的各项问题进行通盘考虑,有利于农村教育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三)使开设部分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
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结构单一,缺乏农村特色的普及型教育,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来反,回乡从事农业的年轻农民没一技之长难以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做贡献。
(四)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农村人力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资金投入任重而道远。(五)积极推进农村人口的高等教育,政府和学院要统一招生标准,严格以能力与考分作为选择高校新生的依据,完善奖贷体系,提高补助标准,确保农村家庭子女不因家庭贫困无法接受高等教育或中途退学,此外,党和政府要创造条件积极发展农村高等教育。
五、社会实践调查的意义
我们通过大学学习之后,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激发自己的学习激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样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工作做准备,参加假期的乡村支教活动,把我们学习书本的知识投身于实践中。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而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它萌发了我们责任意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真正懂得了,只有到实践中去,才能迸发出炽热的社会责任感来,才能为社会做贡献。
中国教育调查报告篇2
序言
本次社会实践调查从20xx年1月6日到1月19日,调查前后共历时15天,调查的内容是关于农村的教育问题。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世界各个国家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不同历史阶段的共同话题之一,在现代文明社会和知识经济的语境中,教育更成为了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繁荣昌盛、立足于世界之林的根本保证。而农村教育作为建设新农村的奠基性工程,肩负着科教兴农、提高农村人口整体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缩小社会差距、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历史使命。如何让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视野中,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大背景下来重新审视农村教育,认识农村教育,发展农村教育,以充分发挥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是当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我利用寒假的时间对农村教育进行社会实践,了解目前农村教育现状。
一、调查背景
革命可以救国,教育则可以兴国。这是经过历史论证的真理。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教育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人的智慧和才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小到大一点一滴积累和培养的。而小学阶段正是培养思想品德最佳时期。所以,小学教育可谓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一部分。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普遍推行,农村小学的教育在发展的同时,问题也随之地暴露出来了。因此希望通过这次对碟子够村小学教育的调查,初步了解农村小学存在的问题,以便能够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来改变当前农村教育现状,促进农村教育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调查基本情况
调查主题:延安市安塞县碟子沟村小学教育情况
调查时间:20xx年1月6日-20xx年1月19日
调查目的:通过对碟子沟村小学教育的调查,初步了解农村小学教育情况调查对象:碟子沟村村民、当地小学生、当地教师调查方法:走访,访谈,收集相关数据资料
(一)调查目的
(1)确定农村教育的目前发展形式
通过了解和调查,在20xx年对安塞县碟子沟村小学以及周围村子的小学发展情况进行了初步的了解,得知农村小学的发展状况并不是很好,由于2003年国家开始逐步的实施将农村小学等学校进行按点撤并,导致了农村的有些小学被迫停止教学,把那学原来致力于教学的学校改用为村上的党员支部或者是村上领导的办公处所这不仅造成了当地村民子女上学不方便,而且致使农村的小学生要去较远的镇子上去上学,并且还有一些年纪尚小的小孩子因为村子附近没有幼儿园所以都会被迫要去镇子上就读,这也无形中给孩子和家长带来了一些压力。最后在本村的学校仅仅留有一二年级的学生继续在这里上学。
在2012年国家针对这些政策的弊端又出台了一项政策,一项叫作“停盲目撤并农村学校”的政策,虽然说这样的改变使农村(镇区+乡村)的教学点数量有所回升,由2011年的66602个增加到68984个,增加了2382个,但是一年间乡村小学又减少了14037所,而镇区则增加了1454所。农村小学寄宿生比例也由2010年的10.58%增加到2012年的13.13%。乡村的小学数量减少,这不仅仅会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不能很好的进行,也会导致国家教育的失衡,这也正如国家经济发展一样,城乡的比例的各种方面不断的被拉大。也会为城镇的发展带来诸多的不便。
(2)了解当今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下农村教育的处境就我国当前的农村教育的整体现状来看基本还算是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不足、学校的硬件设备相对比较落后、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等矛盾问题依然较为突出;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填鸭式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农村教育;所以说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整体状况令人十分担忧,如果说国家的基础教育现状与国家未来的发展总体不相适应。那么国家的发展又该如果进行?在我看来我觉得应该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现在不少学校的评价还是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像我们的小学升初中,中考和高中,似乎永远都是学生的“一考定终身”,这样的结论也给学生中带来了压力。不少学校领导眼里,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所以在他们的观念里:学生只要是成绩好,就一好百好;只要教出的班级成绩好,就是好老师。相反的是,其实他们都忽视了教育的重要功能。
中国教育调查报告篇3
家在农村的我,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再从高中到大学一路走来,身后一辈辈农村的孩子也将这样走着,如今看着家乡的教育状况,不由为所有的家村孩子们捏了一把汗,于是想努力做这份名为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调查报告。
近几年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的教育状况有了明显的改观。《xx—xx年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起动,让人们看到了一道道教育振兴的光明航线。在农村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免费制,也初步得到落实。但当我看到自己的家乡河北省邯郸市邱县的基层教育现状时,不免对从媒体上得知的一些些关于农村教育的消息产生怀疑。也意识到目前“新农村建设”和“大学生支教”的必要与必然。
一、农村学校的变迁
由于种种限制,农村的教育层次只限于对孩子们的九年义务教育,而更高层的教育绝大部分集中到了大小城市。以我所处的邱县为例,全县仅邱县第一中学拥有高中部,作为向高等教育输送人才的窗口。其它均为中小学,且可分为“公办”和“私立”两种性质。所谓“公办”是指直接归属教育局管理的一类学校。“私立”是由教育局批准设立而由民间个人或集体建设并管理的一类学校。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对教育事业支持力度的加大,尤其是“普九”以来,大部分公办学校的基础设施已相当完善,农村学生所承受的经济负担也大大减小了。但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却是,办公学校的教学质量却急剧下降,并不能满足农村孩子的学习要求和部分家长的愿望,以至于农村学生大量涌入由私人管理的私立学校。截至xx年,邱县共拥有公办中小学207所,私立学校4所,而在xx年,公办学校数量减少至135所,相反私立学校却增加至18所。
在我所处的邱县石佛寺村曾拥有邱县第六中学(公办),我曾在那里——邱县第六中学附小读完了我的小学,当时,1997年,全校在生共有600多人,教职工40多人,占地10余亩,校内绿草如茵,高大的梧桐覆盖着小径,教学楼前的榕树花开满树,那口铁钟的声音波及全村。而在现在,也就是八年之后,xx年,我再次回到村子的时候,邱县第六中学已被取消,学校名字变为石佛寺联办小学,仍是那个校园,仍是那片土地,可在校生已锐减至50多人,这块10余亩的土地变得异常的空旷和安静了,就连那校内的数十棵大梧桐也在几年前被村干部卖光了。如今我们全村的孩子不得不另求求学之地,远至十几里,数十里。于此同时,私立学校在县内却如雨后春笋一样悄然崛起。两年前,在与石佛寺东附近的公办大马堡中学东面尚为一片空地,但就在xx年,那块土地上,由个人集资兴建了私立大马堡希望学校,至今仅一年多时间学校已发展为拥有中小学学生四百多人,教职工20多人的中等规模的学校,并仍处于扩招状态。而邻近的公办大马堡中学则处于明显的劣势和即将被淘汰的危险之中。据了解,私立学校较之公办学校唯一的缺点就是收费较高,有的能高出十倍以上。但尽管如此,农村的孩子还是纷纷涌向了私立学校。在这样的大趋势之下,因生源严重不足,丘县第二至第六中学、谢里庄乡中等10所公办中学和数十所村办小学相继被取消。与此同时,奥博、东方、暑光、向阳、广大、华夏、育才等十几所私立中小学蓬勃发展。
我经过走访各类学校,了解农村在校学生以及家长的反应,最后得出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就公办学校而言,虽然其物质条件良好,但由于管理制度不善,造成教育质量急剧下降。在公办学校内,教师们只管抱紧了自己的铁饭碗,吃国家的固定财政,教学质量的好坏于其自身毫无利害冲突,以至于大部分教师的育人态度产生不良转变。这也反应出农村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问题,想要成千上万个徐本禹,恐怕不简单。另外农村学校领导层教育理念落后,得不到及实更新,基层教育人才的缺乏,教育工作者更新周期过长,都是造成公办学校教育质量下降的原因。第二,县教育局对公办学校的教育质量监督力度不够,公办学校在其教学质量上容易疏忽。虽然县教育局有时到各乡镇村的学校进行检查,但往往都是片面的,对于“教学质量”这一项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县教育局虽然依上级指示对各级教师进行过素质培训和再教育,但对其效果和质量的把握上却远远不够,甚至陷入形式主义的旋涡。第三,就私立学校而言,优越的管理制度保证了其教学质量。私立学校都进行封闭式管理,学生皆寄宿于校内,满足了学生对求学环境的要求。教师工资与自已所教的课时和教学质量直接挂钩,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第四,私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生存竞争,这也就促使了私立学校自身良好发展,最重要的是促使着各私立学校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求生存。
由此,可以得出,农村家长往往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学更多的知识,走出农村,而将孩子们送入学费昂贵私立学校学习,放弃收费较低甚至免费的公办学校。从而得知,国家支持农村的大量教育经费,并未能给广大农民减轻负担,反而使他们的负担较往日大大加重了。这就是问题的所在。
二、农村家长的选择
面对两种性质的学校,面对两种相差悬殊的教育质量,面对即将接受教育的下一代,面对自己的收成,农村的家长们无不考虑再三。一般来讲农民们对于教育孩子存在两种思路:其一,读书只求识字,将来还当农民,像是一种“放羊娃”式的哲学。其二,读书还求读书,将来走出农村,走出贫困,走进城市。对于在农村生活了几辈子甚至几十辈子的农民来说,他们饱经了农民的贫困与苦难,也充满了对那些高层次生活的向往,于是在为下一代的道路选择上,他们往往选择后者,渴望儿女成龙成凤,飞出去,以免孩子们因自己而辈辈受累。因此大部分农民为孩子选择了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而对于把自己的孩子都送入私立学校的农村家长来说,他们将承受怎样的经济压力呢?
我家住在河北省邱县,也就是华北南部平原的农村,这里盛产小麦和棉花。在我们村中,每一个人最多可分到二亩地,为了增加收入人们都种棉花。邻居吴大叔一家现在五口人,当时没能接受计划生育,生了三个孩子——一个儿子,两女儿。为了使儿女成才,早在五六年前,就将大儿子送入了县城的向阳私立学校读小学。而今儿子接着考入了县城的私立英才中学,年学费1500元,书费200元。两个女儿也都长大了,并都在居家较近的大马堡私立希望学校读小学,两人的年学费共800元,书费150元。三个孩子的生活费包括吃穿住行加起来大约每年得1500元。而按人口计算,吴大叔家可分到10亩地,这10亩地都种上棉花,每亩每年大约可产棉花500斤,纯收入按多的算可以达到600元,那么他们全家一年的纯收入为6000元,而对于农村的成人来说,把消费降低到最小,平均每天至少花4元钱,每人每年得花1400元,也就是说吴大叔和吴大婶两个人每年的生活费至少得2800元,这样算来,吴大叔家每年还得承受950元的赤字。吴大叔的院子里再养上五头猪,也入不敷出。对于最大的孩子才十几岁的大人来说,也正是盖房修家的时候,人到中年,还得照顾自己的`爹娘,一年年过来,家里根本拿不出钱。为了不使家庭过多地透支,吴大叔还在村里的建筑队干活,但吴大叔叔往往是不等现在的建筑活干完,就找工头把自己下一次干活所要挣的钱支走。如果吴大叔将三个孩子都送入公办学校读书的话,家里每年可以省下了三四千元,但是他没有那样做,还坚持让孩子读私立,坚决不能让孩子因为没钱而读不到好学校。接下来,上初中的儿子为了出路,还得上高中读大学,要上好的高中,还得跑到省城去上,那样的话就意味着孩子的消费更高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更大了……
而对于孩子上了公办的家长来说,他们往往又承受着一种精神压力。公办学校不能满足孩子们的学习要求,九年下来,国家的义务教育只是为国家培养了识字的农民而已。由于农村这种公办学校教学质量的问题,即便是从公办学校上到高中,也无法改变辍学的命运,或是得不到好的结果。因为在高中他们将面临从未有过的学习压力和竞争,再加上自己底子薄,只能被淘汰。只能顺从自己在就业上的宿命。
于是,在我所处的地区农民在受教育方面所面临着一种不平衡,那就是,如果读公办学校,家长将无经济负担,但孩子要付出自己的前程;如果读私立学校,孩子可以争取自己的前程,但家长要付出具大的牺牲。这种两难境地,正是农村教育的困境。据调查,现在重点大学生中农村学生所占的比例正在减少,这也将成为我所谈的问题的佐证。前些时间,陈桂棣、春桃夫妇做了《中国农民调查》,轰动一时,但又不知,在农民那包含劳累与痛苦的眼中,所折射的对下一辈的希冀是多么得让人心寒也是多么的难得和伟大。
中国教育调查报告篇4
我通过利用休假几天时间,在甘肃定西市安定区偏远山区的一个农村的实地走访,收集了关于农村孩子教育的现状。
发现农村孩子教育,办学情况存在以下严重情况:
第一:原有的初级中学、小学生严重缺生源。
第二:农村教育失败,学龄儿童过早踏向社会。
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收入、就业机会、生活条件等各个方面都明显优于农村,学历高有能力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农村,带着孩子、老婆,选择进城打工,留下的都是那些在城市混不下去的人。从而导致农村人口呈现两极分化严重,老的老、小的小。其中有两类家庭居多,一类是父母在家务农,留在孩子身边;二类家庭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带,即留守儿童。
先来看看一类家庭,这些家长都是在城市里无法找到工作,不得不留在农村的,一般来说他们不是体弱、或者多病,因病致家庭贫,年均收入都很低,全家人靠一亩三分的,勉强维持生计,主要以务农为生。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双方必须要有一个抽出时间来带孩子,这大大影响了干农活,影响了全家的经济收入。
为了生计,父母没有更多的时间陪在孩子身边读书,精心照顾孩子,不耐烦手把手教孩子怎么穿鞋子,怕孩子乱跑影响自己干农活,就把孩子关在房间里……学前教育的缺失对孩子价值观形成、智利开发影响是巨大的。
当孩子才四五岁,还没达到入学年龄时,父母就迫不及待的将孩子送入学校。父母只是想让学校去管孩子,好让自己有更多时间去干农活。由于孩子年龄小,头脑还没发育到适合学习的程度,再加上缺少学前的智利开发,让很多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他们根本跟不上学校的进度。绝大多数家长还是支持孩子学习的,他们深知务农的艰苦,想让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生活的现实的。
家长白天忙着干农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点的时间顾及孩子,由于家长的学历水平都很低,根本无法辅导孩子学习,也不知道该怎么在学习上帮助孩子。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发现自己跟不上的时候,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没太放在心上。等到考试成绩出来,家长发现孩子的成绩和改变命运的目标相差甚远,心急如焚。但是,自己不会教,也不会用正确方法引导孩子,很多家长就会去买一堆的习题书逼着孩子去做。孩子做完以后,家长不会帮着孩子订正,原来不会的还是不会,没有任何效果,只是徒增孩子的负担。家长看到孩子做了,就以为自己帮助到了孩子。等到下次考试成绩出来后,家长又将大失所望,渐渐的开始不耐烦,斥骂孩子,这大大激发了孩子逆反情绪,对孩子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在了解农村父母教育理念时发现一个很大的偏见。农村父母认为,关心孩子就是在物质上给孩子钱让他们念书,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关心,他们不会抽时间陪孩子学习,也不会关心他们学习遇到了什么困难。
他们会做的大多只是,想起来时候询问下孩子学习情况,跟孩子说几句早已听出老茧的励志名言。走访时遇到过这么一个学生,由于学习跟不上,父母平时也没关心他学习,他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开始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开始逃课,后来渐渐发展成根本不去上课。
而粗心的家长只是偶尔问问孩子学习的情况,孩子轻松的蒙混过关。等到家长发现孩子开始混社会时,已经过去了两个月。家长又不知道该如何挽回,打骂体罚只会将孩子越推越深,直至无力挽回。
还有一些孩子,他们在学校犯了错,老师想找家长谈谈,但是家长忙于生计,对老师的帮助并不配合。即使有些家长能和老师进行信息交流,但是家长在孩子心中地位却不高,孩子根本不怕家长,家长无法管教孩子,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越走越偏。家长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其实十分微妙,一方面,每个家长都认为读书重要,只要孩子会读书,自己不论砸锅卖铁也会供孩子读书。而另一方面,读书无用论还是存在于家长的观念中,在他们身边,一些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也难找到工作,周围一些没文化的孩子出去打工却能赚很多钱。这种微妙的心态造成了,如果孩子会读书家长会十分支持,如果孩子读书成绩不理想,父母会想不会念还不如打工算了。
看第二类家庭,即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有的带着孩子跟着父母到了另一座陌生的城市,让孩子成为借读生;有的直接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来带。我实地走访了解到,爷爷、奶奶辈都年过花甲,体弱多病,勉强能给孙子做饭吃,能吃饱肚子,他们的学历大多是小学,甚至有的连小学都没有读,文化水平低,就根本管不了孩子学习,更也管不了现在的孩子贪玩,再加上爷爷、奶奶很多也会溺爱孩子,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孩子玩起来更加无所忌惮,很多都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甚至有些还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
实践之前总有听到报道“农村许多学校因生源少而撤校”“说很多农村孩子都去城市父母陪读,孩子也转学了!”“现在学校只有停办,或者合并!”等一系列的传言!
20xx年8月25号,我在公园路中学遇到一个远方叔辈,带着孩子,在学校门口徘徊,说“孩子转学,公园路中学办不了入校手续!”
我问他:“为啥要给孩子转学呀?”
他说:“乡下初级中学班上一共三个学生,老师没法教,老师要求转入县城中学,说城里中学的教学质量高!”
我问他:“家里的一亩三分地怎么办?”
他说:“孩子的爷爷、奶奶早已离世,家里的地全都荒废了!我以后准备到外地打工,孩子妈妈留在孩子旁边,早晚给孩子做饭,陪伴孩子上学在城里……”
见于以上农村出现的情况,建议国家政府机构部门,强化主导和监管农村学生在本地就读,加大农村教育发展经费和保障机制。由政府在每年的教育预算中单独设立农村教育经费项目,城乡教育结合。以体现农村教育公益性、普惠性。在加强财政扶持的同时,多方面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专项用农村学校师资、生源、办学条件的改善。
中国教育调查报告篇5
通过我们的实地走访,发现农村家长学历基本为小学或者初中,甚至还有很多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收入、就业机会、生活条件等各个方面都明显优于农村,学历高有能力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农村,选择进城打工,留下的都是那些在城市混不下去的人。从而导致农村人口呈现两极分化严重,老的老小的小。其中有两类家庭居多,第一类是父母在家务农,留在孩子身边;第二类家庭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带,即留守儿童。
先来看看第一类家庭,这些家长都是在城市里无法找到工作,不得不留在农村的,一般来说他们文化水平都很低,只有小学或者初中,全家人靠务农为生。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双方必须要有一个抽出时间来带孩子,这大大影响了干农活,影响了全家的生计。为了生计,父母没有时间陪在孩子身边读书给孩子听,不耐烦手把手教孩子怎么穿鞋子,怕孩子乱跑影响自己干农活就把孩子关在房间里……学前教育的缺失对孩子价值观形成、智利开发影响是巨大的。当孩子才四五岁,还没达到入学年龄时,父母就迫不及待的'将孩子送入学校。父母只是想让学校去管孩子,好让自己有更多时间去干农活。由于孩子年龄小,头脑还没发育到适合学习的程度,再加上缺少学前的智利开发,让很多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他们根本跟不上学校的进度。
绝大多数家长还是支持孩子学习的,他们深知务农的艰苦,想让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生活的现实的。家长白天忙着干农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点的时间顾及孩子,由于家长的学历水平都很低,根本无法辅导孩子学习,也不知道该怎么在学习上帮助孩子。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发现自己跟不上的时候,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没太放在心上。等到考试成绩出来,家长发现孩子的成绩和改变命运的目标相差甚远,心急如焚。但是,自己不会教,也不会用正确方法引导孩子,很多家长就会去买一堆的习题书逼着孩子去做。孩子做完以后,家长不会帮着孩子订正,原来不会的还是不会,没有任何效果,只是徒增孩子的负担。家长看到孩子做了,就以为自己帮助到了孩子。等到下次考试成绩出来后,家长又将大失所望,渐渐的开始不耐烦,斥骂孩子,这大大激发了孩子逆反情绪,对孩子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在了解农村父母教育理念时发现一个很大的偏见。农村父母认为,关心孩子就是在物质上给孩子钱让他们念书,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关心,他们不会抽时间陪孩子学习,也不会关心他们学习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会做的大多只是,想起来时候询问下孩子学习情况,跟孩子说几句早已听出老茧的励志名言。走访时遇到过这么一个学生,由于学习跟不上,父母平时也没关心他学习,他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开始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开始逃课,后来渐渐发展成根本不去上课。而粗心的家长只是偶尔问问孩子学习的情况,孩子轻松的蒙混过关。等到家长发现孩子开始混社会时,已经过去了两个月。家长又不知道该如何挽回,打骂体罚只会将孩子越推越深,直至无力挽回。还有一些孩子,他们在学校犯了错,老师想找家长谈谈,但是家长忙于生计,对老师的帮助并不配合。即使有些家长能和老师进行信息交流,但是家长在孩子心中地位却不高,孩子根本不怕家长,家长无法管教孩子,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越走越偏。
中国教育调查报告篇6
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我们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而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作用。而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政府对义务教育较为重视,投入也是越来越多,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进一步了解农村小学教育发展情况,我深入部分乡镇进行了调查,从调查情况看,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经常缺乏资金无法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1、教师负担重。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 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2、教师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课程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师问题
调查发现,相当数量的教师对生活表示不满意(51.8%)和比较不满意(7.8%),感到压力很大。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不合理的农村教育编制导致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很大。
(二)尽管近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但谁都清楚高考制度不改革,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能真正改变孩子命运的考试分数,升学率 也就关乎学校生存。面对动辄“下岗”“走人”的内部管理体制,老师们为了保住“饭碗”,感觉压力很大。
(三)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很多学校的教师外出就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在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缺少培训经费。校本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
(四)最近几年教育部门出于维护学生权益考虑,对老师限制很多,然而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个性越来越强,纪律越来越差,暴力倾向突出,打架斗殴时有发生,谈恋爱的越来越多,教师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诸如被敲诈、勒索、恐吓等人身、精神方面被伤害的问题,这使得老师们经常“提心吊胆”“如履薄冰”。
4、教师自学自研落后。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网络,缺少图书。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多数已经过时。教师自学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受到影响,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辅助资料。另外,由于学校学习资源的限制,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理解,不能内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三、学生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与思考,在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或学习主动性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学生的学习目标大部分是家长、老师压出来的,成绩认可高,重视分数的达80%。在所学课程中,选择英语最薄弱的学生比例最高,占了47.67%。然而对于“你想如何提高”这一问,我原先设计了“自己复习巩固”,“请家教”,“参加培训班”和“其他”四个选项,结果有56.3%的同学选了其他,询问后发现学生们想到的更多方式包括家长指导,向同学、老师请教等等。调查表明,46.1%的农村学生在平时能努力学习,并持之以恒,但也有34.5%的农村学生平时学习没有规律,主要靠在考前加班学习来应付考试。
通过和学生们接触,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制约农村学生学习进步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小学生学习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习。学生们将学习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归于学习方法有待改进,但由于59.3%的农村学生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此外,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较差、学习资源匮乏、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学习。
四、家长问题
在回答“你觉得所在地区教育状况如何”的问题时,75%的家长选择“一般”,25%的家长认为“较差”。可以看出,很多家长对当地教育状况并不满意,不满足于当地教育,就将孩子送往城里上学。
当问及“您对孩子在校表现情况了解程度”时,只有17.5%的家长表示很了解,而选择“基本不知道”的占20%。然而在回答“对孩子学习上关心程度”时,却有58.75%的家长表示很关心。这其中似乎存在着矛盾,即对孩子在校表现基本不知道又何以说对孩子学习很关心呢?对此我询问了部分家长,原来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即是对孩子学习关心的全部表现。
对家长问题的一些思考:
(1)家长没有家教意识。绝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把自身臵之于外。
(2)家长没有教育能力。绝大部分家长最多只是初中水平,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
(3)家庭影响大于学校。家长们希望孩子们能考出去“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忙土地”。但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调查却发现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
五、素质教育难以实行,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新课程专业引领落后。特别是新课改后,农村教师由于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对新课程的组织实施感到困惑,有畏难情绪,所以,必须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农村学校普遍感到新课程实施的“明白人”太少,力量不足。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群体环境的影响,新课程的转化率不高,不能较好地将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很难成为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骨干和带头人。另外,由于地域特点,学校课改工作缺乏上级业务部门经常、有效的指导。对课改实施引领的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村学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村级小学减少造成学生上学不便
我所调查的一些村级小学,但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等因素,以及越来越多的家长外出打工,随之把孩子也送到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就读,加之计划生育工作到位,因此生源逐年减少,许多学校合并成一所,合村并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教育资源,节省教育开支,实际上并校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它涉及到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伤害部分村民感情等问题,当时并校也是遇到了很多困难,后来由政府出钱给上学超过5公里以上的学生每年每生150元的交通补贴,并校才得以顺利成功。但目前农村小学不提供住宿,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较远的学生上学的不便,小学生年龄小,每天来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可是要住校,学校又无宿舍。
七、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在教学水平上农村小学是无法与城镇小学相提并论的,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归结原因大致有5点:
1、硬件方面,即教学设备简陋,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2、软件方面即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各方面条件都差,年轻的毕业生大都不愿到农村任教,教师平均年龄较大,知识结构相对陈旧,工作也缺乏年轻人的激情与活力。
3、家长素质较低,督促孩子读书的意识淡薄,有的甚至是抱着让小孩呆在学校省得他在身边闹或四外乱跑的想法把孩子送进学校的。
4、孩子天性爱玩,在缺乏适当的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不会自发地产生学习的兴趣。
5、现在社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专院校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很普遍,而这时许多同龄的打工者已能基本维持自己的生活了,许多农民就会认为“读书无用”、“多培养一个大学生,就多出一个贫困户”,这种认识和环境的存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慢慢减弱。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农村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令人难以乐观。农村小学教育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不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经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大多数,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农村教育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更不应该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角落。“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真正要做到何其难也!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才能促使农村小学教育走出困境,才能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同志有两段脍灸人口的名言,“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基础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今天的学生到了将来就是建设现代化的中坚力量。不要“偏心”,抓好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刻不容缓!因此,我呼吁各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应意识到发展农村教育的迫切性,给予农村教育更多的支持,把更多优秀的教师吸引到农村小学去,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促进农村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中国教育调查报告篇7
内容提要:冷静、客观分析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对策,克服计划经济形成的巨大障碍,推进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是摆在每一农村、农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要课题。
关键词:农村经济 农村教育 改革创新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农村教育出现如教育经费不足和学校负债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民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这不但是问题而且将是农村教育的危机。
1、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后的问题
自两年前政府宣布"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许多担心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人士似乎松了一口气。但是透过表面的"达标"我们会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并没有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相反,在并没有根除导致问题的根源而又遭遇农村税费改革等新的制度环境时,它变得似乎更加突出了。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首先,"基本普及"这一含糊的语义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是,在15%的人口--大约为1亿8000万人--所居住的区域还远没有普及,这也就意味着每年有数百万少年儿童作为共和国的公民难以充分享受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即以官方公布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来看,由于学龄儿童的基数过于庞大,没有入学的0.9%的儿童数量实际上超过了110万人。这庞大人群的绝大多数当然是在农村,他们将成为未来的新文盲。
第二,正如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地政府的作为所显示的那样,这种"普及"是在压力型体制下"冲刺"的结果,一些县乡政府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使用了各种手段,包括"弄虚作假"这一经典式的法宝。而不择手段的结果是导致了许多后遗症,比如许多乡镇所背负的沉重的"教育债务",此外还包括入学率的下降和失学率的反弹。两年前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在已经通过"普九"验收的1242个县中,失学率超过5%的有209个县,超过10%的有63个。在中西部,初中生辍学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而湖南省有关部门今年夏天对6个县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农村贫困生的失学率高达30.4%(其中小学为39.7%,初中为20.0%),农村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仍然居高不下,其中贫困家庭教育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竟高达92.1%.
第三,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到xx年实现"基本普及"之前的15年间,总计有1亿5000多万少年儿童完全没有或没有完全接受义务教育。这其中包括未入小学的近3200万人、小学阶段失学的3791.5万人、小学毕业后未能升学的5000多万人,以及初中阶段失学的3067.6万人。这一庞大人群的一部分显然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显示着他们的存在:从国家今年公布的"8500万青壮年文盲",到各地以种种暴力手段威胁着社会的低文化层青少年犯罪。这些事实尤其需要教育行政官员们的深刻反思,同时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面耀眼刺目的镜子。
2、城乡教育对比:差距究竟有多大
农村教育问题的另一个表现在于同城市的比较。这方面的直观感受往往会让有良知的人痛心疾首:从北京市某所花费3亿元人民币建设的小学,到贵州、甘肃乃至于距北京数十公里内存在的"危险校舍";从城市的"中产阶级"或"白领"们每年要花费数千元去培养其子女的"综合素质",到农村那些尚未实现温饱的家长们要为筹集数十元的学杂费而一筹莫展;从城里重点小学或"实验小学"的教师们到"新马泰"去度假旅游,到广大农村里的多数教师领不全他们每月的薪水……新世纪的天空下"农村中国"与"城市中国"的两幅图景,的确显得"光怪陆离",让我们看到城市教育的虚假的繁荣和农村教育的真实的危机。
农村教育要彻底摒弃以升学为目的,单纯教人学知识的偏颇做法,从这一认识出发,高度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精神品质的培养。精神品质是人的精神存在,它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三个方面,是人的最根本的素质。教育治贫,首先必须从解决精神贫困入手。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在认识人与自然(包括社会)的矛盾中树立创业理想;在认识人与他人的矛盾中提升道德境界;在认识人与自我的矛盾中确定生命理念。通过社会理想、群体道德、个体生命理念三个层次动机的持久培养,激发并使学生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想农村之所想,急农村之所急,为农村的振兴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同时,要取得国家的政策支持与倾斜,通过有效的方式,办起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高等教育,从本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实际需要出发,培养和造就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为家乡脱贫致富尽心竭力的高级人才。
(三)实施初中分流教育
农村初中在农村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教育效益看,初中是农村新增劳动力的出口;从实现"普九"和巩固"普九"成果看,初中是重点和难点。因此,改革农村初中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为推动和促进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实施农村教育过程中普遍重视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向农业输送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才和农业工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成为其农村教育的主体。同样,发展中国家也将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农村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采取各种措施,把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相比之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却十分薄弱,相当一部分学校仍然是以升学为主要目的,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升学率,学校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惟一标准也是升学率,分流教育根本无从谈起。在有些地区,当我们问及初中分流教育时,几乎所有的校长、乡教办主任都回避这个问题。不过他们承认,在农村初中如果真的实行分流教育的话,学生辍学率会大大减少。实施农村初中分流教育,缺少师资设备是客观原因,但思想观念不转变、思想认识不到位,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教育中没有位置,这一主观原因是不能忽视的。
目前,我国农业正在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智力密集型产业转化,急需各级各类技术人才,这就向农村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即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加速培养新的农业产业大军和技术人才,推进农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化。据调查问卷,有86.7%的农户迫切希望孩子从小接受农业科普知识、基本农业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为此,应当把农村初中教育定位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为农村经济、社会进步服务上,在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基础上,重视培养为农业服务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四)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
长期以来,农村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xx年三门峡市教育部门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7%,距离《教育法》规定的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从提高全民素质与维护国家稳定的需要出发,教育经费预算仍需向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倾斜,建立起义务教育由公共资源负担的原则框架。这样才能杜绝义务教育普查中弄虚作假现象,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温铁军:《“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读书》,一九九九年十二月
(2)孙传钊《隐蔽的遗产》,《读书》二○○一年九月
(3)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十月版
中国教育调查报告篇8
一、调查内容及目的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可以预言,人类经济发展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将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将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国家提出了一项强国战略——“科教兴国”,就是说要用科学、教育的快速发展,达到富民强国之目的。
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再加之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因而农村教育更应改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更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家乡的农村的教育状况进行了相关的调查。
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同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创建进程。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目标,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调查方式及对象
我选择了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通过调查,得到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然后经过归纳、分析、综合、整理,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本次调查我重点采用实地访问法,正是想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谈的方式,了解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在访谈对象选择上,依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分别和一部分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三、调查时间:20xx年3月
四、调查结果: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的分析
现状一: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很不足的,20xx年教育投入仅占gdp3.32%的比例,20xx年为3.28%,2004年是2.79%,20xx年是2.16%。而绝大部分的经费主要投入到到高等教育上,从扩招、学校扩建、广招名师教授、“争创一流高校”等等;此外城市中小学教育也是投入的重点,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本来就十分有限的经费等到了区、县、镇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手中,在城里兴办“示范校”、“窗口校”,不遗余力地将大部分的财政投入到已经很好的学校里。经过层层克扣,最后才轮得到农村的中小学受蝇利的恩惠,到达农村中小学的财政拨款几乎是微乎其微。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更加剧了农村中小学受教育情况的基础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体美劳等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所谓现代化的教育设施都是农村学校师生所不敢想的,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了梦想。
现状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
学校还需要在教育设施上支出一笔巨大的费用,有的学校为达到“普九标准”向私人借贷修建设施,等到新学年开始就从学杂费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债务。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是在让学校背负沉重的债务。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有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无法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造成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望学兴叹”,以致不得不辍学回家。农村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在一所农村中学中我看到一种现象:教设陈旧、师资匮乏、教学设备陈旧。而城镇的中小学,教学活动丰富多彩,教学设施和活动场地可以说是配备完善。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差距呢?是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学校总会希望学生尽量得到更好的教育,因此,不得不花费一些本就不多的经费,来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这样,本就贫困的学校就更加贫困。
现状三:师资力量薄弱,优秀资源的流失
农村的`中小学除了中心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较为好一点以外,其他村小学没有几个是个正规师范学校毕业的,几乎是“民转公”的教师。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培训,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且教师整体素养不高,普遍缺乏现代教育知识与理念。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学历不高,创新意识不强,科研能力较差,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停滞不前,沿用长时间来逐渐形成的一些习以为常的观念、思想和方法,严重影响了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行。
其次,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课程单一。由于部分学科教师不足,许多老师不得不身兼数科教学。语文老师教数学,数学老师兼劳卫,非英语专业的老师在参加短期培训或“自我钻研”后就走上了英语教学讲台。另外像体、音、美等“副科”在缺少教师的情况下不得不由“主科”教师兼代。农村许多学校的体音美老师都是如此半路出家的。而且这些“副课”往往流于形式,有时上,有时不上,有时“理所当然”地被挪用来上主课。另外身兼数科教学的老师往往会因超负荷工作而影响本学科的教学质量。致使农村小学的素质教育在起跑线上就远远落后于城区小学。
另外,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教师乐进城,难下乡。首先乡村居住、交通等诸方面条件不如城区,另外在教学上缺少外出学习、交流和晋升的机会,许多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不愿下乡工作,勉强去的也不安于现状,随时想调入城区。“教而优则入城”,在乡村小学中教学上取得成绩的骨干教师更纷纷要调入城区学校以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农村学校成了培养老师的地方,成为向上走的踏脚石。高素质人才不愿下乡,乡下也无法长期留住人才。这是一直阻碍和困扰农村小学教育的实质性难题。骨干教师流失使本来已处于弱势的农村学校犹如釜底抽薪,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拉大了城乡间的距离。要想提高农村教学质量可谓是举步艰难。
农村教师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困难,这一系列状况如不及时改变,会严重影响农村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如何使农村教师跟上教育与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们必须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农村教师素质亟待提高农村孩子对优秀教师的需要迫在眉睫。
现状四:应试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
中国的教育一直都是应试教育,“考试是教师的法宝,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农村中小学教师更是无法走出应试教育,每到期中、期末考试区、县、镇级教育管理部门拿中考升学率、非毕业班优秀率、合格率进行统一排位,排位的名次、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晋级加薪。本来就没有师资、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方面优势的农村中小学面临更大的压力,师生都是苦不堪言。
现状五:德育教育令人堪忧
智育方面都成问题的农村学校怎还顾得重视德育的教育,因而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在一些学校,有的老师可以公开容忍成绩优秀的学生犯错误,少数学生家长在自己孩子与同龄孩子发生冲突时,竟然给予纵容和支持。学校缺乏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教育使得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缺失,造成一些农村中小学生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败坏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家庭、社会都没有对之引起足够的重视。
现状六:进城求学,造成农村学校生源紧张
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部分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虽然农村一些中心学校条件也相应有所改善与提高。但是一些思想进步且有经济条件的农村学生的父母对孩子都寄予厚望,舍得教育投资。农村家长往往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学更多的知识,走出农村,许多家长纷纷送孩子进城求学,只为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农村中小学的生源开始减少、好的生源也被城市吸收了,农村中小学面临很大的办学压力。与乡村小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城区小学人满为患,。“学生少,课堂气氛弱,学生竞争意识差,同时也引发了教育资源闲置和浪费的现象。”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农村学校的公用经费拨付不够及时到位,致使很多农村学校向学生家长等私人借款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农村学校尤其是“国有民办”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面对两种性质的学校,面对两种相差悬殊的教育质量,面对掌上明珠的儿女和捉襟见肘的家庭境况,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处于两难境地。那就是,如果读免费的公办学校,家长将无经济负担,但由于优质的师资被抽调到城里实验学校,因此孩子要付出自己的前程;如果进城求学,孩子得到较为优质的教育,但家长得承担巨大的经济负担。这种两难境地,正是目前农村教育的困境。随着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逐步完善,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学校面临的冲击与日俱增。
五、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的策略
根据调查的情况,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应当采取以下策略:
对策一:加大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待遇。
据调查,政府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因而需要政府重视农村人口的教育,解决农村学校出现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修建教学需求的硬件设施,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鼓励广大的师范毕业生下乡服务农村基层,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
对策二: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的综合素质。
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清退或分流不合格教师,招收、鼓励大专学历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完善农村教育资源尤其师资资源配置,促进农村教育的公平正义。
对策三:重视德育,促进学生健康个性和谐发展。
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小学学生德育工作,首先要把握好中小学教育阶段青少年身心成长发育的特点,把握好不同学生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学业基础,从而有的放矢的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确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抓紧这时期的德育工作,将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的德育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有机结合传统美德,把握新时代特点,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教育的全过程。要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形式,把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努力营造出宽松、和谐、愉悦的“三位一体”德育教育环境,为培育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策四:深化教育改革,彻底改变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局面。
农村中小学教育要与农村实际相结合。国家要着力改革农村中小学课程,设置一些体现农村教育特点的实用性课程,使之在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同时还能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对策五:有力实施减负控辍措施。
针对农村学生辍学的现象,一方面要加大义务教育宣传和实施力度,确保困难学生不会因贫失学;另一方面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乐学善学,确保学生不会因厌学而辍学。同时,要完善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机制,切实把“减负控辍”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评估序列并不断提高评价指数。从而把“减负控辍”工作纳入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工程中,最大限度的控制学生流失,最大限度的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六、调查体会
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最为基础和庞大的部分,直接关系8亿多农民的切身利益,如何改变农村教育的薄弱现状,应引起国家、社会及每个人的积极关注。农村教育任重而道远,国家需要对农村教育加大重视程度、投入资金建设、推进切实可行的措施。办好农村教育这件大实事,必须每个人携手努力,让我们期待农村教育取得很好的成绩,期待未来的农村教育能促进国家的发展。
通过这次考察活动,我不仅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同时,还增强了对教师事业的热爱和向往,增强了发奋学习、努力完善自己,为报效祖国、促进教育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很中国的作文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