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根据教案设计不同类型的评价方式,通过教案,我们可以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的顺序,以下是会述职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科学沉与浮教案优质8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科学沉与浮教案篇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
2.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
3.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2.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
教学重难点:
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教学准备:
演示器材:汽车资料课件、汽车模型、扳手、螺丝刀、打蛋器、钥匙、辘轳、游船图片及简单运动示意图。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弹簧秤、钩码、细圆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饮料瓶、螺丝钉、木块、扳手、实验记录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1、操作竞赛:选择合适的工具,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又轻松又迅速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
2、交流:获奖小组交流操作方法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
⑴自己是怎么样做的?
⑵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观察实物,认识轮轴
1、谈话:谁对汽车方向盘比较熟悉,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2、出示汽车方向盘的图片,观察分析:汽车方向盘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
3、观看录像:驾驶员是如何操纵方向盘改变运动方向的?
4、交流观察收获。
5、小结:汽车方向盘分为两部分,一个大轮子和一根长轴;轮固定在长轴的一端;当我们转动轮时,长轴也跟着转动,并将运动传递给其他机械。
6、讲解: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
三、制作轮轴,研究作用
1、学习使用简易材料制作一个轮轴。
方法1: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轮 盘、小滑轮 盘组装而成。
方法2: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
2、演示各组制作的轮轴并设疑:使用轮轴能够省力吗?
3、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4、分组实验,研究轮轴的作用。
⑴将轮轴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轮和轴;
⑵用弹簧秤在轮轴上提起两个钩码,观察读数;
⑶换更大的轮 盘,重新测量所需要的力;
⑷换钩码数量,测需要的力。
5、教师巡视指导,督促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6、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7、小结:轮轴能省力。省力的多少,和轮与轴的大小比例有关。
8、讨论研究:为什么使用轮轴能够省力?
⑴如果把轮轴比作一个杠杆,它的支点在哪里?动力点在哪里?阻力点在哪里?
⑵根据杠杆原理,解释一下使用轮轴为什么能够省力。
9、小结:轮轴相当于一个杠杆,轮和轴的中心点是支点,作用在轮上的力是动力,动力作用的点在轮的边缘上,叫动力点;作用在轴上的力是阻力,阻力作用的点在轴的圆盘边缘上,叫阻力点。因为轮的半径总是大于轴的半径,所以作用在轮上的力总是小于轴所负荷的力,所以使用轮轴能够省力。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10、解释:为什么再大的汽车,只要驾驶员轻轻地转动方向盘就能改变它的方向?
四、实践操作,迁移扩展
(观察课p9插图,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⑴这个器械的轮是什么?轴是什么?
⑵这个器械如何使用更省力?
板书:
拧螺丝钉的学问
轮轴的作用:
1、省力。
2、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小学科学沉与浮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心脏的大小、位置、结构;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探究心跳与哪些因素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根据现象合理猜想,能够利用简单的表格、统计等方法整理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珍爱生命,并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教学材料准备:
1、模拟心跳实验材料:橡胶球、塑料瓶、塑料管、红色的水四种材料;
2、多媒体课件;
3、听诊器、心跳测试记录表、血液循环绘图板、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听诊器,教师问:知道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入本课研究主题:心脏和血管(板书:心脏和血管)
2、学生交流关于心脏想知道的问题。根据交流情况,引入下一环节:认识心脏。
?通过让学生思考听诊器的作用,引出心脏,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这样既直入主题、不浪费时间,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自主探究,认识心脏。
1、想一想,猜一猜
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先让学生猜测位置,在猜测中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摸一摸,你的心脏在哪里?试着说一说它的样子。
课件出示心脏模型、位置。
师生交流总结:心脏位于人体胸腔中部偏左。伸出拳头在胸前比划一下自己心脏有多大。
?通过学生猜测,摸一摸,找出心脏的位置,最后出示课件,师生共同总结出心脏的位置、大小、形状。学生在亲身感受中验证自己的猜想,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2、摸一摸、听一听
对照着大屏幕,再找一找自己心脏的位置。摸摸有什么感觉?
学生自己摸摸心脏,感受心跳。
指导正确使用听诊器的方法:将听筒置于耳内,用有膜片的这端放到心脏的位置。没有轮到你的同学可以把耳朵贴近同伴的左胸心脏的位置,静静的感受心脏的声音和节奏。
学生用听诊器听心跳。
学生交流听到的声音,师生共同总结:有规律的、有节奏的一跳一跳的。
?这个环节设计是想通过听诊器,让学生清晰的听到心跳,在听中感受心脏,学生对这个实验的兴趣很浓厚,但一定要给学生讲解听诊器的正确使用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实验。】
3、看一看,做一做
(课件出示心脏跳动)大家看一看,说一说:心脏是怎样跳动的?学生交流
师生用手势模拟心脏的跳动,共同总结:(比划)我们把这样叫收缩,这样叫舒张。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板书:心脏收缩、舒张)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我们就感觉到心跳一次。大家一起来用手势表示心跳一次。
?上面一个环节学生利用听诊器感受心跳,但心脏到底是怎么跳的,学生不是很明了,于是我利用了课件给学生最直观的心脏跳动,并在观察的同时引出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最后为了更形象的展示心跳,我设计了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心跳,学生在玩手势的同时,加深了对心脏跳动的理解。】
4、剖一剖,看一看
师出示猪心脏解剖图,看其内部构造。
?在上面几个实验的基础上,适时的抛出问题“心脏的内部构造又是什么样的吗?”将学生带入心脏内部构造的学习中,接着通过猪心脏解剖图,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心脏的构造。】
课件出示心脏内部构造:心脏是具有强有力的肌肉构成的,内部是空的,可以分为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小组合作,互相指出同桌的四个腔的位置。
小组交流,在交流中强化四腔。
?在第二个大环节的设计中,通过教师适时抛出的问题及几个活动的设计,同学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认识了心脏的形状、大小、位置、构造。】
三、探究心脏和血管的作用
(一)了解心脏跳动
1、猜想心跳作用。
学生猜测,交流。
2、师:同学们认为心跳的作用是输送血液到全身,到底是不是?用什么方法验证?
学生交流。
提供实验材料:橡胶球、塑料瓶、塑料管、红色的水四种材料
小组商讨“设计一个演示心脏跳动的模拟实验”实验方案,并在班内交流。
3、实验补充完善后,分组实验。
小组到前面演示实验,并交流实验结果。
4、师生共同演示实验,在演示中得到理论的提升。最后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心脏的作用:心脏收缩,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心脏舒张,将血液运回心脏。
?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或是直接给出结论,只是起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得出结论,学生理解的更为透彻,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认识血管
猜想人全身有几种血管
通过课件形象揭示三种血管。
理论提升:我们来看人体全身血管图,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的血管叫动脉。(动脉里的血液携带着养料和氧气,一般用红色表示),把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叫静脉。(静脉里的血液携带着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气等废物,一般用蓝色表示),连接动脉和静脉的是比头发丝还细的布满全身各处的是毛细血管。(板书:毛细血管)。
学生看完课件,师生共同完成板书:血管有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用红笔板画动脉血管,用蓝色板画静脉血管。
?适时利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直观的学习,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认识三种血管。】
(三)揭密血液循环
1、画血液循环图。各小组先想一想,用箭头在血液循环模板画出,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循环流动的,用箭头在图上划出血液流动方向。师巡回指导。
2、学生上台展示,揭密血液循环
找两个小组的同学说说他们的想法。
师总结:心脏的构造以及血液循环是非常复杂的,同学们能想到这么多,很不简单。
看屏幕电影:血液在人体内到底是怎样循环流动的呢?我们再来看个影片。(课件插播血液循环小电影)看了刚才的资料,结合自己的身体相互说说,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之间怎样循环流动。
?让学生自己动手画血液循环图是基于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猜测,在猜测后给予正确的引导,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入,记忆会更加牢固。】
四、测脉搏,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
(一)感知心跳
师生交流,除了用听诊器听心跳,你知道还可以怎么测心跳?
找一找身体的那些地方也能摸到这样的跳动?(生:手腕、脖子、头)
师生共同总结:脉搏是由于心脏收缩和舒张引起的。所以我们通过摸脉也可以知道心跳的情况。
?有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学生不难猜测出脉搏是因为心脏收缩和舒张引起的。】
(二)测心跳,了解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
1、测半分钟心跳数,然后将测得的数据乘以2记录下来。
比较数据,找发现。
学生交流:每个人的心跳是不一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心跳的快慢和什么有关呢?
2、老师质疑:刚才我也测了一下自己的心跳,一分钟86次,我平常的心跳一般是75次,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猜测原因:可能是因为太紧张的缘故;或许是心情激动。与情绪有关。
师:你在什么情况下还感到过心跳与平时不一样?
生自由回答(激动,批评、看恐惧片等等。)
师:现在谁能总结一下,心跳的快慢和什么有关呢?学生总结。
提升:人在情绪激动、从事劳动或体育运动时,需要的氧气多,血液循环就要加快,所以心跳就会明显加快。另外,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状况的人,心跳会有所不同,少年儿童在正常情况下的心跳每分钟60——100次。我们学会了摸脉搏的方法,平时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检查自己的健康情况。
?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小学科学沉与浮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到“人、动物、植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
2、探究“水到哪里去了”,引导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
3、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能做到节约用水。
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总结水的性质。
2、清晰,完整的表达观察的现象。
教学准备:课件,一些植物的茎、叶、果实(分组),一盆植物,等。
熟悉学生,和学生一起做“叶的蒸腾作用”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通过观察与讨论,初步感受“人、动物、植物的生存离不开水”
1、师:同学们,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几张跟水有关的照片,请注意观察。
课件出示几幅“水与生命”的照片。
问:这些照片反映的是什么?
2、师: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讲的也好。观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吗?
3、师:讲的真好,人、动物、植物是地球上有生命的物体,它们的生存离不开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水与生命”相关的问题。
4、师:像这样关于“水与生命”的例子,你平时还见过哪些?能不能再举出一些来?
生讨论后任意例举,当学生只是谈到人要喝水时,可问:如果把我们不喝水,能不能从别的食物中获取水分呢?
师: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生活,看来,我们人类,许多动物、植物都需要“喝”水。没有水,我们将无法生存。
二、探究“水到哪里去了”,深入体会生命离不开水
1、提出问题
师: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知道了人类,动物,植物都需要喝水,对于这件事情,同学们还想研究什么吗?
生:他们为什么需要喝水?
生:怎样喝水?
生:水最后到哪里去了?
师:人、动物、植物怎样喝水,谁知道?
植物怎样喝水,教师引导学生谈,并讲解植物的身体构造。
师:余下的两个问题,我们先研究哪一个好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水到哪里去了”。
2、探究研讨“水到哪里去了”
(1)探究“人和动物喝水后,水到哪里去了”
师:我们先来讨论人类,人喝的水到哪去了?有谁知道?
生:尿、血液、汗、眼泪……
师:我们喝的水是不是都被排除到体外了呢?
问:动物喝的水到哪去了?能举例说明吗?
生:尿……
问:动物体内是否也保留了一些水分呢,有没有例子证明一下?
生:杀鸡时,有血,肉里面也有水分。
师:你们说说,人和动物喝水后,水到哪去了呢?
生答课件出示:一部分保留在人、动物体内,一部分排除体外。
(2)探究“水到植物身体的哪些地方了”
a、提出猜想
师:猜一猜,水从根部进入植物的身体后,跑到哪儿去了?
生:到叶子、茎里了。
师:如果这棵植物结了果实,比如苹果树,水会不会到苹果里面去呢?
或者启发:还会不会到其它的地方呢?
b、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师:怎样才能知道植物的身体里哪有水,有多少水,你们有办法吗?
生谈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刚才大家谈的方法,用切,挤,压等方法,研究一下植物,看里面有没有水,有多少水。
师为生分发植物,生分组实验。
汇报:谈一谈你的做法和发现吧。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植物的身体里藏有许多水份。我现在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我们每天给植物浇水,植物怎么没有被胀坏呢?昨天我在家里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师出示一株植物,上面罩有袋子。)这株植物在太阳光下晒了一天,现在请大家观察一下,袋子里面有什么现象呢?
师在教室走动,让生观察
问:知道这些水珠从哪里来的吗?
师:这是植物被太阳照射后,从叶子的小孔里冒出来的。那我现在问你,植物喝水后,水都到哪里去了啊?
生谈课件出示:一部分水保留在植物体内,一部分跑到空气里去了。
3、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水在生物体内,一部分会留在他们的身体内,一部分会排放到身体之外,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对于生物来说,有什么好处呢?请大家看电脑小博士是怎样讲的。
课件出示:水是人类、动植物身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水在植物的根、茎、叶里流动,可以帮助植物运输营养,一部分水从叶子的小孔里跑出去,能调节植物身体的温度,还能使空气变的湿润。人和动物的血液绝大部分是由水组成的。血液能将氧气和营养运输到全身各个地方。一部分水排除体外,能带走身体里的废物。
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水与生命”有怎样的关系呢?
三、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现状,意识到节约用水
师:同学们,现在地球上有近60亿的人口,有数不清的动植物,每天都要喝水,用水,那么,我们地球上的水资源到底是什么情况呢?我这里有一段话,请大家注意听。
课件出示有关地球上缺水的现状。
问:看到这些,你又有什么想法?
要节约水,保护水,我们可以想出那些好办法?
课后制订一份家庭节约用水的计划书,和家长一起努力,节约用水。
你现在想对水说些什么呢?
小学科学沉与浮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知物体的冷热、软硬、粗糙、光滑等特征,发展感知能力。
2、帮助幼儿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
3、培养幼儿用手触摸感知物体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用手感知物体的特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
教学准备:
每人一套材料:三支彩笔,复印纸、纸板、砂纸
方法与手段:讨论法、问答法、游戏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动手触摸的兴趣。
师:请你用手摸一摸自己的皮肤,说说你有什么感觉?(引导说一说摸过的什么感觉,引导说完整句。)学生自由操作,并各自发表意见。
二、引导幼儿通过触摸,感知物体的不同特征。
1、师:你准备的东西摸上去感觉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捏捏毛巾和纸板有什么不一样?摸摸砂纸的正面和反面又有什么不同?
引导幼儿说出软硬、光滑、粗糙等词汇。
师:我们能用手摸出软、硬、光滑、粗糙,你们的小手真能干!
2、教师继续提问:现在请你用手摸摸自己身上,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3、再摸摸其他物品从箱子中任意摸出一种物品,说说它的特征。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用手摸一摸物品,说一说事物的特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尝试用几个词表达自己的感觉,帮助学生从物体的多方面感知特征与表达。
三、引导学生讨论,扩展经验。
1.准备1—2个学生没有触摸过的东西。
师:你怎样才能知道这些东西是冷的、热的、软的、硬的、光滑的还是粗糙的?那么谁来试试?
引导幼儿回答用手摸摸捏捏并请几位小朋友上来捏一捏,摸一摸。
2.教师继续提问:你还摸过什么东西?他们摸上去有什么感觉?说出来告诉大家。
四、活动延伸:
回家蒙上眼睛,摸一摸,分辨出爸爸、妈妈。
小学科学沉与浮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若冰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过程与方法:
1、设计简单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2、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快速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探究各种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表现出更浓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酒精灯、铜球热胀冷缩演示器;垫圈(钢丝条)、刻度尺、作支架用的木块等;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
1、我们知道了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到底固体会不会热胀冷缩,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这里有一个铜球,这里还有一个金属环,铜球刚好能通过金属环。我们就用这个装置来做实验。
3、你们认为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根据什么现象知道固体的金属球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铜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预设:通过分析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方法,也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验,但要给学生准备棉质的手套、大量冷水等,在这个活动中还要特别强调使用酒精灯和不可直接触摸加热后的铜球等安全问题。)
二、观察钢条的热胀冷缩现象
?小结:我们发现金属垫片和钢丝条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有了前面观察铜球的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尝试去观察其他金属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让他们根据观察材料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法,教师只要稍作提示,学生们可以想出各种有效的观察方法来)
三、金属热胀冷缩吗
1、师:铜球和钢条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会热胀冷缩呢?
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对之前所观察到的一个个单个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认识做个提升,需要组织学生加顾一系列观察实验的现象,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
板书设计
金属热胀冷缩吗
铜、钢。.。.。.大多数金属热胀冷缩
(锑、铋----热缩冷胀)
小学科学沉与浮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通过讨论、分析,认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
2、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3、意识到食物链、食物网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2、了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中的动植物的图片或挂图。
2、准备稻田里的动植物名称的卡片。
教学过程
1、导入。
(1)讲述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蝉、黄雀之间有什么食物关系?谁吃谁?谁被谁吃?蝉吃什么呢?
(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2、认识食物链。
(1)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说一说:树、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3)出示草、廊、羊的图片,说一说:它们之间谁被谁吃?
(4)在书上记录它们的食物联系。
(5)提问:同学们根据食物关系用“→”将这些动植物连接在一起,这种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像什么?你能给起个形象的名字吗?
(6)讲解: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形成像链环一样的关系,称为食物链。
(7)学生练习写几条食物链,交流。
(8)小组研究: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讨论:这几条食物链从什么开始的?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
(9)讲解: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叫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制造的营养物质,叫做消费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11)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3、研究稻田里的食物网。
(1)出示挂图(或投影教材插图),提问:稻田里有哪些动植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上卡片。
(2)小组讨论:找出稻田里的动植物的食物关系,写出食物链。
(3)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黑板上画箭头表示,并且检查每条食物链画得是否完整,是否合理。
(4)找一找,这些食物链中,哪些生物能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哪些动物能吃不同的食物?这些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怎样?
(5)讲解:小结:多种生物在取食关系上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多种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的结构,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食物网。
4、保护青蛙,维护生态平衡教育。
(1)讨论:以一条食物链(稻子→稻螟虫→青蛙→蛇)为例:如果食物链中有一种生物(比如:青蛙)死光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2)教师介绍青蛙在稻田里的作用。提问: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也是食物网中的重要部分,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呢?
5、课外拓展。
收集青蛙的资料,编写一条保护青蛙的公益广告词。
板书设计:
6谁吃谁
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叫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制造的营养物质,叫做消费者。
多种生物在获取食关系上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多种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的结构,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食物网。
作业设计:
填空:
1、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2、多种生物在取食关系上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多种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的结构,人们形象地称之为()。
简答:
什么叫生产者?什么叫消费者?
小学科学沉与浮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
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揭示课题:水沸腾了(板书)
二、探索: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20分钟)
(一)预测活动
(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
(预设:①说:水里看见气泡,水面上看见白色的气体等;②用画图的形式。)
(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
1、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的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
2.ppt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
3、结合微课或其他视频了解酒精灯的使用。
4、结合ppt,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师补充介绍。)
5、实验安全提示。
6、分组组装实验装置,开展实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屏幕出示电子计时器或分组提供计时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
1、提问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
2、提问: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
正常压强下是100℃。(同时让学生明确温度计的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提问: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什么现象?
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
3、演示实验:水变成水蒸气的体积变化
小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板书设计】
2、水沸腾了
水中:气泡产生
水加热水面:气泡破裂
水面上:热气产生
水沸腾:100℃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大大增加。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小学科学沉与浮教案篇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过程与方法:
1、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
教学重点
1、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
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
2、师生交流。
(预设: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1、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2、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
3、小组讨论,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预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
4、全班交流。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6、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
7、再次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测。
(启发学生从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体积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问题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的变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1、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3、分析整理
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给冷水加热
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