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述职范文 >教案大全

青岛版五上教案8篇

教师应该灵活地调整教案,以应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需求,教案可以包括教师自己的创意和创新,以增加课程的吸引力,下面是会述职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青岛版五上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青岛版五上教案8篇

青岛版五上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已学的24时记时法和生活中对经过时间的感受,探索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进一步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三、教学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老师相信我们的星期天都过得很快乐!明明也有一个愉快的星期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明的一天,好吗?

2、小黑板出示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

7:10—7:30起床、刷牙、洗脸;

7:40—8:20早锻炼;

8:30—9:00吃早饭;

9:00—11:00看书、做作业

3、看了刚才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1、谈话:小明在星期天做了不少的事,那你知道小明做每件事情用了多少时间吗?每个小组从中选出2件事情计算一下各用了多少时间。

(1)分组学习。

(2)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学习时间的计算。从整时到整时经过时间的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9:00—11:00明明看书、做作业所用的时间。

(2)交流计算方法:11时—9时=2小时。

3、经过时间是几十分钟的时间计算。

(1)明明从7:40到8:20进行早锻炼用了多少时间呢?出示线段图。

师:7:00—8:00、8:00—9:00中间各分6格,每格表示10分钟,两个线段下边的箭头分别指早锻炼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线段图涂色部分表示早锻炼的时间。谈话:从图上看一看,从7时40分到8时经过了多少分钟?(20分)从8时到8时20分又经过了多少时间?所以一共经过了多少分钟。(20+20=40分)小朋友们,如果你每天都坚持锻炼几十分钟,那你的身体一定会棒棒的。

(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出明明早锻炼的时间吗?(7:40—8:40用了一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或者7:20—8:20用了1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

(3)练习:找出明明的一天中做哪些事情也用了几十分钟?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明明做这几件事情用了几十分钟吗?你是怎么算的?

三、综合练习,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1:图书室的借书时间。你知道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学生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交流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

2、想想做做2。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

4、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5、想想做做5。

(1)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3)小结归纳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

四、知识延伸,课外实践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

2、看来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有关时间的知识,学会了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体会到了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你还想知道有关时间的其他知识吗?让学生阅读书上第55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师:那你知道其他有关时间的知识吗?(学生提问)其实这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很多很多,小朋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从课外书、电视上和网络中去搜集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3、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时间的知识。

(2)用24时记时法为自己设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4、出示本课上课时间和下课时间,请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计算出这节课的时间。

青岛版五上教案篇2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一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在学生们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们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万以内数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结构,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和近似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过渡的特点: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作好准备。本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以学生们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与旋转”。与原有教材相比,“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明显提前了,“平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克和千克,突出让学生们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在统计知识方面,让学生们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本册教材还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们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们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们初步会用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们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

3、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使学生们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初步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方法。

4、让学生亲身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使学生们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们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5、让学生经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过程和作用;能人、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用符号用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6、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称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7、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8、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惊醒简单的分析;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9、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扎扎实实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

3、认真研究、创造性的使用实验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4、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奥数辅导,使它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重点抓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

5、定期进行测试,及时反馈总结。

青岛版五上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进一步渗透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究精神,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的比较。

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出新课。

1、复述回顾:

(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 判定两种量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3)、判定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a、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b、每小时织布的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c、当圆柱体的高度一定时,体积和底面积。

2、引出课题: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成正比例的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些常用的数量关系之间的一些特征。当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时,底面积和高度又有什么态度呢? ﹙板书:成反比例的量﹚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探究反比例的意义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实验,在实验之前,提出实验要求。

(1)、记录杯子里水的高度,把表格中补充完整。

(2)、观察水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

教师播放实验。

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

3、观看实验记录单,回答三个问题。

①表格中有哪两种量?

② 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

③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

是多少?

教师据学生汇报说明:在水的高度和底面积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像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反比例关系。

4、课件展示反比例的意义,请学生回答判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小组内讨论得出判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键是有三个条件,1、两种相关联的量;2、变化方向相反;3、乘积一定。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量成反比例关系?

师: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量成正比例关系谁给我们来举个例子吧。

(1)学生自由举例。

(2)师讲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相关联的量,有的成反比例,有的相关联,但不成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要看这两个量的积是否一定,只有积一定,这两个量才成反比例

三、巩固练习。

(一)、基础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2)每小时织布的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3)当圆柱体的高度一定时,体积和底面积。

(1)、表格中有( )和( )两种相关联的量。

(2)、写出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并比较大小。

(3)、这个积表示( )。

(4)、表中的相关联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是“√ ”,不是“×”。

(1)煤的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 )

(2)种子的总量一定,每公顷的播种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 )

(3)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 )

(4)华容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 )

四、积极应用,拓展新知。

出示课件,正、反比例的例题,请学生比较,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表格补充完整。

学生小组内讨论,得出答案。

五、拓展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比例吗?并说明理由。

(1)、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 )

(2)、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 )

(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 )

(4)、小麦每公顷的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 )

(5)、矿泉水瓶中喝掉的水和剩下的水。 ( )

(6)、圆的半径和它的面积。 ( )

(7)、铺地面积一定,方砖面积与所需块数。 ( )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挑战一下自我吗?好!请同学们认真完成堂堂清练习题。

青岛版五上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对分类与比较、统计、图形与位置这部分做整理复习。

3、在经历整理复习的过程中,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对分类与比较、统计、图形与位置知识的整理复习。

教学难点:

对分类与比较、统计、图形与位置知识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冬天会下大雪,你们喜欢这样的下雪天儿吗?为什么?(下雪天儿可以堆雪人、打雪仗,还可以拍照把美丽的雪景留下来……)

师:大雪天儿可以给我们带来这么多乐趣,那你想去雪山乐园里亲自体验这种乐趣吗?(老师出示挂图)

二、回顾整理

1、初步观察,弄清图意。

师:(指图)好看吗?你都看到了什吗?

生:在雪山乐园中有许多的小朋友,有的在打雪仗,有的在堆雪人,有的在比赛滑雪,还有的在看冰雕。他们玩儿得十分高兴。雪上乐园里的大树也都披上了一层白雪,小鸟也在树上唱歌。

师:从你的描述中我们好像真的听到小朋友在欢笑,小鸟在唱歌。

2、深入观察,搜集信息;归纳整理,解决问题。

师:请小朋友再仔细观察,在不同的位置上(手势)你还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1)、引入对“数与计算”知识的整理。

生:在图的左面有7个小朋友在打雪仗,5个小朋友在堆雪人。(板书:7个、5个)

师:你数出了打雪仗和堆雪人的各有几个小朋友,谁还能数一数雪山乐园中其他事物都有多少?

生:右边还有2个小朋友在看冰雕。

生:远处有1座小房子。

生:天山有4只小鸟。

师:你们数得很对,能把你数出的这些数字在本子上写一写吗?

生:指明1—2名学生在田字格中板演,其他学生独立书写。

(老师在巡视过程中纠正数字的书写格式,并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如有较多学生书写错误,需要全班交流个别数字在田字格中的格式。)

师:刚才×××第一个写完坐好了(板书:第一),那么你知道这些比赛滑雪的小朋友谁是第一名?(指名生指出)

师:你能接着往后数吗?(生边指边数)你是按什么顺序数得?(从前往后)

师:请小朋友按照从前往后的顺序数一数你排在第几位?

生:从前往后数我排在第一位

从前往后数我排在第五位

师:还可以按照什么顺序来数?(从后往前、从左往右、从右往左)

师:我们数数的时候一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那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也会用道不同的方法。(指向——7个、5个)谁能根据这两条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打雪仗和堆雪人的一共有多少人?[7+5=12(个)] [板书:7+5=12(个)] 师: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12”这个数字?

生:边说边拨——现在各位上拨2个算珠表示2个一,再在十位上拨1个算珠表示一个十,合起来是12。

师:你们为什么要用加法解决刚才的问题?

生:求一共有多少人,要把打雪仗和堆雪人的人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

师:你说得很正确,那么什么时候列减法算式解决数学问题呢?

生:从一些东西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个部分是多少的时候用减法计算。

师:你能根据雪山乐园提供的信息中提出一个减法问题吗?

生:原来树上有13只小鸟,飞走了4只,树上还剩几只?

[13-4=9(只)] [板书:13-4=9(只)] 师:在生活当中遇到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2)、引入对“分类与比较”知识的整理。

生:在图的右面有6棵松树。

师:除了松树雪山乐园里还有什么树?(房子的左边有冬青树、还有梧桐树)[板贴三种不同树木的图标] 按照不同的名称我们把雪山乐园中的大树分成了三种,数一数这些大树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

生:梧桐树比松树多。

松树和冬青树同样多。(在板贴的图标中板书比较多少)

师:你还有别的分法吗?(还可以按颜色分)

(3)、引入对“图形和位置”知识的整理。

生:我发现中间那个小雪人的头和身子的形状都是球形的。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还后那些物体的形状是球形的?

生:右边小雪人是3个球形的雪球堆成的。

有的小朋友帽子顶的小球儿是球形的。

师:你还能找到别的形状的物体吗?

生:左下角有个小桶是圆柱形的。

右边两个雪人下面的底座是长方体的。

最左边雪人的底座是正方体的。

(老师随着学生所说板贴4种形状的图标)

(4)、引入对“统计”知识的整理。

生:在图的右边看到的冰雕有4只小兔子的、3只小猴子的、1只梅花鹿和2只小松鼠的。

师:你说得很完整,我们可以借助统计图和统计表把刚才数的结果记下来。

(板贴出示统计图和统计表,学生数老师来操作完成)

师:除了这些你们还想统计哪些事物的数量?

生:有几只小鸟。

有几棵大树。

师:我们这样在统计图和统计表里整理数据,你认为有什么好处吗?

生:可以把数过的记下来,不容易忘。

看看统计图里涂颜色的格子的高矮就可以看出谁多谁少。

师:而且我们还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提出和解决很多问题。

教师总结:刚才我们小朋友根据雪山乐园里的信息解决了很多问题,(老师指向板书)它们都是我们本学期学过的“20以内数的认识与计算”(板贴)、“分类与比较”(板贴)、“图形与位置”(板贴)、“统计”(板贴)中的知识。下面我们轻松一下。

三、联系生活,小组互助,解决问题,巩固知识。

师:每个小组派代表选择不同小标志数(按题目难易程度分为:1枚小标志、2枚小标志、3枚小标志)的题目,答对获得相应数量的小标志,答错就扣除相应数量的小标志。还没有赶上来的小组加油了!

(出示电脑课件)

生:小组派代表选择题目并说出解决问题是用到了本学期学到的哪些知识。

四、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巩固你都有哪些收获?

生:以前有些知识已经记不太清了,通过这节课,我对这些知识及得更清楚了。

生:我有不会的问题请小组里的小朋友帮助我,我们可以在小组里互相学习。

师:你们谈得都很好,老师希望本学期学的这些数学知识能帮助你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青岛版五上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棱长的含义;

2、掌握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教学

教学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方体与长方体的比较。

课前准备:

教法学法实践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请大家回顾一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2、口答: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设疑:第4个图形的长、宽、高相等,说明:这样的物体叫作正方体。大家想不想研究它?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它的有关知识。

(揭示课题:正方体的认识)

二、概括特征

1、以小组为单位发学具。

2、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手中的正方体。建议:用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来研究。

3、自主探究。让学生结合手中的实物进行探究,再让他们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4、汇报交流

(1)让生结合实物说说面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让学生说说棱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

(3)让生说说有几个顶点?你是怎么验证的?

5、提问:谁能完整地说一说正方体有什么样的特征?

多指名几个同学说特征。

6、结合直观图小结:正方体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它有12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它还有8个顶点。

7、提问:依据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8、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运用手中的学具验证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正方体的特征。然后找代表说一说。完成表格。

三、观察比较,体会异同

1、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2、让学生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归纳,再同桌交流观察的结果。

3、汇报交流。相同点是: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4、根据比较结果,想一想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不同点: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练习完成p20做一做

总结今天这堂课我们认识了正方体,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正方体的认识

6个面(完全相同,都是正方形)

立体图形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

8个顶点

青岛版五上教案篇6

设计说明

1.加强动手操作训练,促进学生的思维。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设计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加强对用天平称物和画图的动手操作训练。使学生经历称物、分轻重的过程,了解和思考称物的不同情况,逐步把思维条理化、逻辑化,并想办法用图示表示出来,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2.自主探索,体会优化思想。

本设计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试验、汇报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如何分份是优化“找次品”方法的关键,从而总结出最佳的分份方法和最佳的图示方法,渗透优化思想。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天平药瓶

学生准备天平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每天上学通常要走哪条路?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

(生自主回答)

2.你们真聪明,在平时做事的时候就能选择最简便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通常都有一种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我们把它叫最优化的方法。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优化的思想走进课堂。(师出示2瓶钙片)

师:老师这里有2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帮我把它找出来呢?(生回答想法)

师:老师准备了一架天平。如果在天平左右两边的托盘里放上质量相同的物品,天平就会平衡;如果一边重一边轻,那重的一边就会沉下去,轻的一边就会翘起来。今天我们就借助天平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平“称”的方法,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平的平衡情况对托盘两端的物品进行判断就可以了。

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1.提出探究要求。

师:同学们很容易就从2瓶钙片中把这瓶次品找到了,如果是3瓶钙片,你还能从中找到这瓶次品吗?同桌可以用学具摆一摆,试一试。

2.动手操作,汇报方法。

学生动手试验后汇报。(先在天平的两端分别放上1瓶钙片,如果天平平衡,剩下的一瓶就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轻的那端就一定是次品了)

3.总结归纳记录的方法。

组织学生把用天平称的过程用图表记录下来。

合作交流,研究探讨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容易就从3瓶钙片中找到了次品,其实你们已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教材中例1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例2又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呢?

理解题意,动手操作。

(1)先让学生读题,说说“至少”的含义。

(2)小组分工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用图示和表格表示摆的过程,完成下表。

(合作要求:2名同学摆学具,1名同学用图示法作记录,1名同学填表)

青岛版五上教案篇7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材分析:

?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四课内容,是小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新增添的内容,是在线段、角、顶点、三角形分类等三角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延伸。为今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和应用提供了重要条件。

学生分析:

从接触三角形以来,都是针对已成立的三角形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从未涉及到:“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陌生领域。在生活实际中缺乏鲜活实例和经验,固而学生在学习该段内容时,会有与生活实践相割裂的感觉。学生对较抽象的问题无法明白其含义。所以这段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不够自信,没有勇气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足,无法完全独立的进行探究活动。需要老师以学生体验过程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为重,给予指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最近几天咱们一直在围绕哪种图形进行学习?

(生:三角形)。

师:什么是三角形?

(生: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

师: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三角形的什么?

(生:边。)

2、解释课题

今天咱们就来共同研究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奥秘。

二、探究活动

1、用4组不同长度的小棒围三角形,初步感受能否摆成三角形与小棒的`长度有关。

①师:刚才咱们说了“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那么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来围三角形,得用几根小棒?

师:是不是只要给你3根小棒你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怎么验证咱们说得对不对呢?

(生:实际动手摆一摆、围一围。)

师:那好,课前咱们都准备了几组长度不同的小棒,接下来咱们就来摆一摆。在动手之前咱们先来一起看一看“活动要求”。

②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学生自读活动要求,师:清楚活动要求了吗?开始吧!。

③学生动手摆一摆并完成活动记录表。

④汇报活动结果。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是不是只要是3根小棒就一定能摆成三角形?(生:不一定。)

师:在刚才的4组小棒中,那几组能摆成三角形?哪几组摆不成三角形?你觉得能否摆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生:小棒的长度。)

2、进一步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①课件分别演示4组小棒摆三角形的过程。

②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出示第3组小棒(2,3,6)。

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2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重合并且没能首尾相接。)

师:为什么这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生:小棒太短了。)

师:为什么太短了?(生:2厘米加3厘米都不到6厘米,有缺口,接不上。)

师板书:2+3

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1,2,5 2,2,8)

师:咱们来观察一下这几组小棒之间的关系,什么情况下的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③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师:既然你们觉得小棒太短了围不成三角形,那我现在把2厘米的小棒延长1厘米,这时就成了第4组小棒(3,3,6)的长度,你们刚才摆成三角形了吗?

课件演示。

师:出现了什么情况?(3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刚好重合。)

板书:3+3=6

师:那么3,5,8这3根小棒能摆成吗?5,6,11呢?

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也摆不成三角形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也摆不成三角形。

④小结

师:咱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摆不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

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⑤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师:现在咱们知道了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那大家能不能大胆猜测一下,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

师:是这样吗?咱们再来看看能摆成三角形的那两组小棒的长度,算一算是否验证了咱们的猜想。

学生算一算验证猜测。

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

3、进一步探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

①师:这是咱们摆成三角形的那2组小棒。当我们用小棒摆成三角形后,小棒相当于三角形的什么?(生:三角形的边。)

②师:请你算一算,比一比。

学生同桌两人交流。

个别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③师:那么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

④归纳总结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师:这就是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刚才咱们是从这两个三角形发现的这个结论。现在咱们利用课前画的任意三角形来算一算,看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都具备这样的规律。

(学生计算验证)

三、随堂练习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下面陈老师准备了一些习题,敢不敢试一试?

1、淘气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可以走。从下图中你能看出那条路近吗?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说你的理由。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2、完成“练一练”1-3

四、布置作业

练一练。

五、全课小结

青岛版五上教案篇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制五年级下册108-109页。

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经验认识和了解简单的"排列",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能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3.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教学难点:

抽象概括计算规律。

教学准备:

计数器,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数学王国里有十个数字,它们是……

生:0、1、2、3、4、5、6、7、8、9。

师:就是0-9,用这简单的十个数字可以提出很多的数学问题。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例:用1、2、3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呢?

师:问题提出来了,敢不敢迎接挑战?

生:敢!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的`?

生:举个例子吧,221不行,因为十位上的2和百位上的2重复了。

师:看来“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就是指百位、十位、个位三个数位上的数字不能相同。下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把你的答案写在练习本上,咱比一比,谁写的又准确,速度又快。

二、研究问题:

1、解决问题: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写完了,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你的答案?

生:(投影仪展示)123,321,213,132,321。

师:还有其他的写法吗?

生:(投影仪展示)123,132,213,231,312,321。

师:两种写法,你认为哪一种更好?

生:第二种更好。

师:为什么?(学生茫然)同桌讨论一下。

生:第二种更好,因为第一种有遗漏,少了231,而第二名同学是有规律地写的,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师:观察第二种写法有重复或遗漏吗?

生:没有!

师:看来按规律写是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老师把这种写法记录下来。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五上音乐教案通用7篇

五上音乐教案6篇

五上电子教案7篇

五上美术教案最新6篇

五上美术教案精选7篇

五上美术教案优秀5篇

五上美术教案参考6篇

五上美术教案7篇

pep五上英语教案6篇

解决问题五上数学教案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56980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