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自己的教学成绩得到提升,一定要认真写教学反思,不少教师在结束工作后,都是会写一份教学反思的,下面是会述职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1至5的认识教学反思优秀6篇,感谢您的参阅。
1至5的认识教学反思篇1
学生对《1-5的认识》在学前和“数一数”的教学中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感。教学时着重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从他们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活动的素材。在新授课时,课件出示“科技馆”主题图,先让学生自由观察,说一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数量各是多少?又引导学生按从少到多的顺序观察,进行数数强化练习。最后又把这些数量的物和人抽象成数字。
由于孩子刚入学,倾听习惯很差,如果让他们摆学具,很多孩子会把学具当成玩具玩个不停,所以我没有让孩子们准备学具(配套的学具还没有来),而是让他们数笔袋里的铅笔橡皮。等孩子们比较会听课了,能坐住了,再逐渐训练他们动手操作学具。
写数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对数字的结构和笔顺不易掌握,有的学生还会把上、下、左、右的位置搞错,手指也不灵活。所以教学书写1--5时,我先在黑板上范写,边写边讲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看清每个字起笔、运笔、收笔的位置,告诉孩子们1写得要直直的,2、3、5写得要“圆圆满满”才美观,让学生用手指和我一起书空练习,然后再让他们在书上描红,要求他们描的不要出格,比一比谁描的和书上印的一模一样,然后再让孩子在田字格本上练写。这样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按照一定规则写数字,使他们知道一个数字如何布局,如何书写美观、漂亮。教学时我还注意关注孩子们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让孩子从小养成一丝不苟、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我看到大部分孩子在田字格作业本上写的数字都非常漂亮,我在巡视指导时及时发给他们“小贴画”进行奖励,孩子们为了得到奖励写得更认真了。
本节课的教学不足之处是大部分学生不能把图上的事物完整的说出来,每次只说一种,语句还不够完整,因此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于训练提高。
1至5的认识教学反思篇2
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玩具人民币和一些生活实物,联系学生生活,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他们主动活泼的学习。同时,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使用人民币的地方,了解人民币的作用,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课堂中我还渗透: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在模拟购物活动时,利用生活经验的再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性学习过程,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在认识人民币的这个环节中,放手让学生自己认识人民币,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有购物的经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实践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事情,因此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自己观察人民币,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间,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人民币的认识教学反思——闫春玲》。通过交流,丰富学生对人民币的了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同时渗透:国徽是国家的标志,教育学生要爱护它。
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学生间的共同努力,生生互动,使学生树立了合作意识,并逐步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又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互助,给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学生在换币的过程中,也是利用实践活动来进行的,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元、角之间的十进关系和角之间的换算关系。逐步建立起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模式,师生是一种友好、平等、朋友式的关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也很多,如在教学设计中,要尽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比如小组合作认识人民币、给人民币分类等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但是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较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思路。给人民币分类的活动没有组织好,充足的时间是探究的保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来调整自己的教学。
扬长避短,我会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汲取教训,积累经验,成长自身,服务教育。
1至5的认识教学反思篇3
师:千米也称公里,在上面的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
5.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71页例1和例2,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71页做一做1,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揭示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卒,即引导学生自学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活用教材,节时高效。
三.千米的应用
(一)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请看老师星期天在小圩到大圩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1.公路边的里程碑
2.指路标志
3.限速标志
4.摩托车的速度表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里程碑、指路标志、速度表、限速标志,让学生体会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价值。
(二)练习:72页2把每小时行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起来。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了解了千米的用途。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是4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办法证实?
(一)生:利用摩托车的里程表测量、走一走是否15分钟。
(二)师:还可以这样证实:(结合屏幕)
1.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1米有2步)
2.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1000米有20xx步)
师:1千米,我们大约走20xx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
五.巩固练习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汽车每小时行40米。
电线杆高6千米。
小李身高135厘米。
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
教室黑板长3分米。
一支铅笔长2千米。
(二)72页3、4。
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教材先通过插图说明千米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为了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间的化聚,在例1、例2中都写出“想”的思路,使学生在计算时有所依据。例1是见解长度单位
的化法,例2是把米聚成千米,并设计了针对例1、例2的强化练习(试一试)。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在平时生活中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当然,单单靠这些要使学生很好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单单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记得我第一次上这一课时时,就是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去感知1千米,去认识1千米。结果学生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相当差。特别是联系生活实例时,学生就错误百出。使这节课的教学教学任务没有很好完成,教学的重点、难点没有克服。
在这次教学时,结合上一次教学中的不足,我对教学过程进行新的设计,主要围绕“怎样较好的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思考。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课前我在学校附近测量出1千米的长度,教学中,在学生想象1千米之后,带学生去实地目测一下
1至5的认识教学反思篇4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及计算方法上,分数与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本册教材主要是借助操作、直观,从“部分-整体”的角度初步认识分数。安排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计算的目的也是为了理解分数的含义。安排分数的简单应用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用分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沟通除法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成功之处:
1、借助直观操作,理解分数的含义。在教学中,首先通过分一个物体,如一块月饼、一个圆、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理解不管是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分子就是几。在整个例1和例2的教学中,学生发现我们所得到的分数都只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其次,对于平均分的教学要尤为重视,分数必须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分数,我们通常所说的分数线实际上就是表示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多元表征之间的转换,理解分数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利用分月饼的现实情境,在平均分的活动中得出用1/2、1/4表示;然后用一个圆、一张长方形纸,在平均分的活动中得出用1/3、1/5表示。通过这样多种外在的表征方式,实现由平均分物体到图形表征,最后抽象出分数的数学符号,体现了“行为”“图形”“符号”等多元表征方式之间的转换,做到了顺向思维的引导;最后又通过折一张正方形纸表示出它的1/4,这是根据给出的分数符号进行的回溯操作活动。多元表征之间的转换实质上就是在“有来有回”的过程中实现的,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就可以建立起“行为”与“符号”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不足之处:
个别学生对于平均分还是存在判断上的问题,导致练习中出现错误。
再教设计:
注意强调“平均分”。
1至5的认识教学反思篇5
数学学习是一个学生自己主动建构数学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与教学材料、教师等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新的数学知识、技能与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了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课中我创设了“数方块”这一情景,让学生去数有多少个?然后追问是怎样数的?要求每位学生能通过动口、动手等操作活动来勾起对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的旧知的回忆,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唤起对新知学习的欲望,“数100个方块到底有什么作用?”学习动机的正确把握是理解1000这个数的含义的关键。我乘胜追击,同桌合作,将两人手中所有的方块计数卡合起来,再次数一数有多少块方块。学生的活动是:1个百、2个百、3个百。10个百地活动开了。有的说我手中的是5个百加上你手中的5个百就是10个百,这儿共有1000块通过合作,感受到1000就是通过一百一百地数,数出10个一百而得到的。而后,让学生一百一百地数,学生数,老师将一张张平面的有100个小方块的计数卡贴在黑板上,慢慢地,平面发生了变化,成了一个大的正方体,从而再次感受到1000块方块就有这么多。课件出示:从1个小方格变成10个小方块,再10个10个地变成100个,再100个100个地成为了1000个。此时的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对1千这个数是怎么得到的进行了一次清晰地梳理,重点的落实到位,渗透了十进制数之间的进率。
“数”方块贯穿于整个概念学习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学生掌握了学习数的数学思考方法,初步建立数感,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让学生经历了1000数概念建立的过程,并切实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
将1000数的概念的建立、数数及数的组成、读写法有机整合又是本课的一大特色。在认识计数单位“千”的同时,借用计数器,随机介绍了数位、数位顺序,便于学生从总体上感知计数单位、数位、数位顺序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的认知不再是孤立的无序的,认识数位顺序的提前为下面的认读做好了铺垫,其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本课中,从概念的发生到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构建的过程,也是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体现,但课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在教学中间有零的数时没有更深的挖掘教材,课堂上的练习容量不大。
1至5的认识教学反思篇6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小学阶段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他为我们以后学习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教学奠定基础。下面我想就这节课当时设计时的一些想法以及教学后的反馈情况,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思考。以供大家交流,希望在交流中使自己得到提高。
一、找准学生的真实起点,有效组织教学。
在教材的编排中,是第一次编排有关分数的内容,第一次正规的学习分数,但在现实的生活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感知过分数。在这节课的导入部分,我并没有过多的去创设所谓的生活情景,而是直接开门见山,从一句:“你们听说过分数吗?”导入课文,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大概了解学生对分数的认知的情况,从而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让学生直接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更有效地组织学生去探究新知。
二、面向全体,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教学环节设计的再恰当,如果没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那也只是一厢情愿,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在学生认识了1/2时,先让学生折一折,让学生全体参与体会,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形成的。然后再认识几分之几时,让学生选择例举的分数用图形折出来或者自己把一个图形折一折创造出一个分数,并互相说说创造出来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这些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探索,从而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隐性的心理参与和情感投入也加大了。当然在学生全体参与的同时,我们忽视老师的引导者的身份,在学生反馈的情况和动态生成中我们老师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予以适当的调整。
三、设计层次性的练习,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练习设计时,先利用看到法国国旗你想到了那些分数,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判断能否直接用分数表示,进一步巩固分数产生的基础是必须平均分。利用色块图,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利用验证1/8,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在猜想以后要验证,并让学生明白,虽然只分成了两份,但平均分后照样可以用分数表示,进一步完善分数的意义,体现极限思想。
我想通过一系列的练习的设计和安排,既可以巩固所学的新知,又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四、注重完善知识本身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在教学1/2时,从三个问题入手:
(1)涂色部分能用什么分数表示?
(2)所有空白部分能用什么分数表示?
(3)观察这些图形的涂色部分,都由1/2表示,他们所表示的面积都一样大吗?通过这些问题为我们今后学习分率和找对应的量打下伏笔。从而不断地完善数学知识本身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我想课堂是精致的,它的精致来源于数学本身,也来源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学习。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