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对我们的教学质量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我们在制定教案之前,一定要认真思考自己的教学目标,会述职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地理课高中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地理课高中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提供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5、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息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
1、 山地的三种类型。
2、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 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与手段
模拟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法
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
山地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系,所以,在讲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之后,本节将山地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单独讲授。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本节在讲述了山地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地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所以,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地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本节以山地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
对褶皱和断层内容的处理。褶皱山和断块山都发育在一定的地质构造上,所以,教材在讲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的时候,都是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些基本地质构造的形成讲起的。它们是学习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础,但不是最后的落脚点。最后的落脚点是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本形态。
"火山"部分内容组织。教材从三方面介绍了火山,即火山是如何形成的、火山的结构、火山的规模。在火山的形成部分,教材用对比的方式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火山活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一种是裂隙式喷发与玄武岩高原的形成,一种是中心式喷发与火山锥的形成,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火山喷发都能形成火山锥。这给学生将来有机会到野外观察火山提供一个基本常识。
导入
【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引导】什么叫褶皱、断层呢?
(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
【板书】1、褶皱山
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指导读书】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什么是背斜、向斜呢?
(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
【板书】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答】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
【教师讲解】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
(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
【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到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形态上来判断背斜或向斜。背斜顶部被侵蚀后,下面的岩层裸露出来,所以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无论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或向斜,都是可靠的。
【板书】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出示投影片】背斜和向斜同学们弄清楚了吗?下面我们通过这一表格再来比较一下。背斜向斜比较表。
【说明】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转折过渡】书页纸张很柔软,受力发生了弯曲变形--褶皱,岩层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层会怎样?(岩层会断裂错开)
【板书】2、断层山──岩层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
(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绘出断层示意图)
【教师讲解】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
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它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断块山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图4.13)等,小的只有几十米。
【出示投影片】
断 层
成因 岩石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错动、位移(即发生错位)的断裂构造叫断层。
地形 断层面-陡崖
断层线-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成沟谷、泉、或湖泊
上升的岩块形成块或高地
下沉的岩块常形成谷地
图示
【转折过渡】除了以上所说的褶皱山和断层山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类型的山脉呢?试举一例说明。
【学生思考后回答】有,如富士山属于火山。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还有火山,那么火山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3、火山
【指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5思考:
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②火山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③火山的规模是否相同?
【学生回答】
①联系: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都是由于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而形成的。
区别:玄武岩高原是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比较宽广。如哥伦比亚高原。
火山是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
②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③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 000~5 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
【板书】(在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相应内容)
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联系与区别
②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
③规模:大小不??
【教师讲解】我们虽然了解了火山的构造是由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你是否真正理解呢?下面我们对其作具体讲解。(读图4.14)
【教师补充讲解】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没有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形成湖泊,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
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转折过渡】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山岳的各种类型及其形成原因,那么山岳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这节课主要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来说明。
【板书】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指导读书】阅读教材p76思考:
1.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什么方式为主,为什么?
3.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的选取原则?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应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1.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
2.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因为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3.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
【思考题】
1.在断层处修建水库,大型工厂行不行?(不行,容易滑坡)
2.北京地址平面图上,从古到今,为什么总是缺一个西北角?
板书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1.褶皱山
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2.断层山──岩层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
3.火山
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联系与区别
②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
③规模:大小不??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作业 地理填充图上的练习
地理课高中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植被的含义及类别,能够说明植被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联系实际,探究植被与环境的关系,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正确认识、处理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强化生态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难点: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地图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智利花海的图片,引导观看并思考:在干燥的沙漠地区为什么会出现除此美丽的花海景观呢?启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出课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植被的含义与类别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并结合教材总结植被的含义。
?师生总结】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森林、草原、荒漠、经济林、人工林等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尝试简单的分类。
?学生回答】天然林和人工林。
?教师总结】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叫天然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叫人工植被。
?过渡】那植被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2.植被的形成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以地理学习兴趣小组为单位,推测并探讨植被的形成过程。
?学生回答】植被从小株植物,不断成长为植被群落。
?教师总结】在新形成的没有土壤、没有植被的裸露地面,当水分、温度等条件达到一定程度,很快会有少数种的植物生长;植物生长过程中,也不断地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从而使得有更多种类的植物在此生长,直至形成稳定的植被。然而这个过程,往往需要百年以上的漫长时光。
?过渡】通过植被的形成过程,我们了解到植被与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他们又是如何互相影响的呢?
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森林中的成层现象》图,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光照条件的差异。
?教师总结】光照是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有些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才能生长得好,这属于喜光植物。有些植物只需要少量的阳光就能生长得好,这属于喜阴植物。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教师活动】提问学生:除了光照条件,还有哪些环境条件会影响植被?
?学生回答】气温和降水条件。
?教师总结】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综上所述,环境会影响植被的分布。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并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因此,植被对环境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将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学校所在地的植被类型与环境特征等资料进行交流和讨论,并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依据校园树木与环境的关系,为校园绿化提供合理的建议。
五、板书设计
地理课高中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2、利用资料或图表,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3、理解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难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地图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出示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家人口分布数量的差异图,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布?组织学生思考、讨论,由点到面,探讨世界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自然因素
[教师活动]展示“地广人稀的荒漠地区”“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等照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分布有差异?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学生回答]因为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教师总结]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大类。
[教师活动]展示图1.5《世界不同纬度人口分布示意》和《我国人口分布》示意图,提出问题:
(1)归纳世界不同纬度人口分布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2)找出我国人口主要分布的地形区,并说明原因。
[学生活动]观察地图,阅读教材文字内容,回答问题。
(1)撒哈拉沙漠地区、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和高纬度地区等人口稀少,20°n~60°n地带人口密集。因为过于干旱、湿热及寒冷的地区不适合人类居住。
(2)我国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区人密集,青藏高原人口稀少。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教师总结]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离不开自然环境。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人口分布多趋于地势低平地区。
[教师活动]展示图1.7《塔里木盆地的绿洲与城镇分布》图,思考:
(1)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
(2)人口较为集中的城镇分布与水源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同桌两人相互交流,回答问题。
(1)塔里木盆地水源的主要来源是夏季高山冰雪融水,水源最丰富的地区集中在盆地的边缘。绿洲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
(2)水源是制约塔里木盆地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因素。
[教师总结]水源进一步影响人口的具体分布。一般来说,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人口较密集;在干旱地区,有水源灌溉的地方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
2、人文因素
[教师活动]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是积极主动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在居住地的分布上,就能逐步克服各种自然环境的限制。结合具体的事例,说一说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人文因素有哪些?
[学生活动]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8分钟的小组讨论。以表格的形式展示讨论成果。
[教师总结]虽然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有巨大的影响,但它只是提供了人口分布的可能性。自然环境条件相同的地区,可能因为人文条件的不同,人口数量会有显著的差异。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活动探究:展示图1.8a《芬兰人口分布(20xx年)》、图1。8b《芬兰平均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和图1。8c《芬兰地形》,分析芬兰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探究问题:
(1)描述芬兰人口分析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探讨芬兰超过1/4的人口集中在赫尔辛基及其周边城镇的人文因素。
[学生回答]
(1)南部多平原,平均气温较高,降水较多,气候温和;北部多山地,平均气温较低,降水量较少,气候寒冷。因此人口分布南多北少,平原多,山地少。
(2)交通,南部临海,交通便利;政治,首都赫尔平基位于南部。
[教师总结]在一个国家内部,由于自然、经济、社会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也不相同。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查找资料,了解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体会老一辈地理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下节课进行分享。
地理课高中教案篇4
按性质分类
⑴可再生资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⑵非可再生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导入新课:
煤炭虽然是非可再生能源,用一点就少一点,但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更是如此。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开发条件
阅读分析:山西省主要煤田和煤矿的分布图,分析山西煤炭资源状况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⑴储量丰富⑵分布范围广⑶煤种齐全⑷煤质优良⑸开采条件好
相关资源课程标准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条件与开发现状,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对环境的影响,综合治理和保护措施。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理解能源资源开发的条件。
3.了解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的成就。
4.理解山西省构筑三条产业链的资源条件及意义。
5.理解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的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治理的关系。
6.了解科技创新是山西省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7.理解山西省工矿区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学会知识迁移,为我国其他工矿区生态环境建设出谋划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图表、资料,分析能源资源开发的条件及能源基地建设的成就。
2.通过师生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源工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把能源工业放在战略重点的首位,急需科技人才为能源工业出谋划策,使学生们深知肩负的重任,同时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能源基地的建设成就,力求能源基地的建设有新的突破。
2.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保护要同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与生态道德观。
3.凡事要学会因时而变,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去评判地理事物的合理与否。
教学重点
1.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
2.产业结构的调整。
教学难点
山西能源基地建设。
教具准备
视频展示台,关于能源与生活的视频资料及关于山西煤炭基地的景观图,关于我国能源消费构成及山西能源地位的数据表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提问:研究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学生回答: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土壤条件、水文条件、植被条件、矿产资源条件等方面入手。
师:这些条件影响着一个区域的发展,作为一个区域,它要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呢?一方面要对区域的自然条件实施改造,另一方面要开发利用区域的自然资源。区域所拥有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状况,影响着区域发展的方向;对自然条件的适度改造和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事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自然资源啊?
学生回答。
师: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投影)工业生产、汽车、火车等图片,提问:这些机械的运转与什么资源离不开啊?
学生回答——能源资源
师:以上这些机械的运转,离不开能源资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源资源的开发。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
什么是能源资源?是指能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动力的物质或能量。
思考:我们人类所使用的能源可分为哪两大类?各包括哪些能源?
学生回答:
问:对可再生能源我们应如何开发利用呢?对非可再生能源我们又该如何开发利用呢?
学生回答
师:对于可再生能源,我们应该保护和促进更新,并进行充分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能源,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而形成的,人类用一点少一点,而且利用不当还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在利用时应该节约、提高利用效率和寻找新的代替品。在非可再生能源中的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更是如此。假如请你投资开发我国的煤炭资源,你会选择在哪里开发呢?为什么?
投影中国煤矿分布图。请同学们进行选择。
学生回答
师:我国山西省煤炭资源得天独厚,素以“煤海”著称于世,这里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也是世界重要煤炭基地之一,所以,合理开发山西省煤炭资源直接影响着山西省乃至我国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节课主要以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为例分析能源资源的开发。
我们在山西省投资开发煤炭资源,除了考虑这个地方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以外,我们还应考虑哪些开发条件呢?
学生回答,还应考虑开采条件、市场条件及交通条件。
一、资源开发条件
探究:请同学们看课本,探究山西资源开发条件的优势有哪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
师:投影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煤炭资源的有利条件具体表现储量丰富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2700亿吨,按20xx年生产规模(4.8亿吨)计算,可开采560年分布范围广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煤种齐全全国10大煤种,山西省都有分布。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大同煤田为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产地,河东煤田则是优质主焦煤基地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2)市场广阔
投影我国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比较表,请同学们看表,你能从中看出什么问题吗?
1998200220042020生产量(亿吨标准煤)12.41418.46消费量(亿吨标准煤)13.61519.730(预计)学生回答:
从表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能源的消费量大于生产量,大约比生产量大1亿吨标准煤。我国能源的消费量很大,而生产量不足,随着人口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会不断的增加,预计到20xx年时,我国的煤炭消费量将达到30亿吨,到那时,我国的能源缺口会更大。
投影中国与世界主要能源消费结构图,请同学们看图,思考:我国与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师: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而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世界核能比重大,而我国核能却很少。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是以煤炭为主,且我们刚刚分析了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有很大的缺口,这样的消费结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基本上是不会改变,这为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投影中国政区图,请同学们找到山西省,请问同学们,山西省位于我国的什么位置呢?
学生回答:中部地区。
山西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临近我国这样一些工业区,北京、天津、郑州、洛阳、西安、咸阳等,与上海、沈阳、武汉等城市相距不远,所以从输煤输电来讲都非常便利。
投影山西省交通线分布图,请同学们看课本43页图3.4,在图中总结出山西省对外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几种?
学生回答:铁路和公路运输。
师:山西省主要的运输方式是铁路和公路。下面我们来找出主要的铁路运输线。从北京经大同到包头的京包线;石家庄到太原的石太线;从太原到河南焦作的太焦线;从大同到秦皇岛的大秦线;从神木到黄骅港的神黄线;从图可看出,经过山西的铁路线较多,除了以上的铁路线外,还有很多铁路线和公路线,这些都为山西省煤炭的外运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所以我们说山西省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过渡:以上是我们分析的山西省能源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那么山西省能源资源的开发有没有不利条件呢?
下面请同学们读材料,分析这些材料说明山西省煤炭开采中存在着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交通动力不足;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
从这几则材料我们看出,山西省资源的开采中也存在着不利条件。因此,在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中,我们要学会分析它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只有了解了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我们才能扬长避短的对区域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过渡:山西省资源开采的优势条件是明显的,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山西省煤炭资源优势,加快山西煤炭的开采和加工转换,从1982年起,国家加快了山西能源重化工业基地的建设。
二、能源基地的建设
请同学们看课本,归纳山西省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建设能源基地。
学生回答
投影:
1.扩大煤炭开采量
问:为什么要扩大煤炭开采量?
学生回答:因为我国的能源消费量大于生产量,为了满足全国的市场需求因此要扩大煤炭开采量。
请同学们看图3.3,请同学们分析从1952年到20xx年山西原煤的生产量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回答:原煤的生产量是不断增加
问:从什么时候原煤生产量增加的速度很快呢?
学生回答:1980年以后。
问:到20xx年原煤的生产量达到了多少?
学生回答:6.3亿吨。
师:从图中可看出来,山西的煤炭从建国初期,一直到20xx年都是稳步增长的,在20xx年原煤生产量达到了6.3亿吨,形成了以大同、河东、平朔、西山、等一些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2.扩大晋煤外运能力
问:为什么要提高晋煤的外运能力呢?
学生回答:因为山西交通运力不足,为了缓解交通压力。
问:山西的煤炭外运主要选择哪些交通运输方式呢?请读图3.4。
学生回答:铁路和公路
问:山西省为什么选择铁路和公路,为什么不选择其他的运输方式呢?山西临黄河,为什么不利用黄河来发展水运呢?
地理课高中教案篇5
一、内容与说明
1、内容
地球自转的概况——自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
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典型地理现象——地方时。
2、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宇宙环境”篇的组成部分。地球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天体,认识地球的自转及因此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对整个地球环境有个基本的认识,可为后续“自然环境”篇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与角速度。
2、能够理解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和时差。
3、能够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在地图上判断各点之间的方位关系。
4、能够计算两个地区之间的时差。
?设计思想】注重从“现象”引出“为什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原因”。
三、教学重点、难点
区时的计算、涉及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日期的计算。
四、教学课时
1课时。(“地球自转偏向力”另外安排一课时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首页上显示一幅不停自转的地球图片,引入“地球的自转”这一内容。
?设计思想】开门见山地将“地球的自转”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较为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二)新课教学
1.从物理学中描述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几个因素,引出地球自转的几个要素——方向、周期和速度(线速度、角速度)。
2.教师设问“什么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出地球自转的定义——绕着地轴自西向东地自转。注意自转轴是地轴,方向是自西向东,进而让学生判断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用地球仪为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让大家从南、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在南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自转方向分别为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
做一做,小练习:找出北半球的水平气流的运动轨迹:
?设计思想】单是口头描述“自西向东”“顺时针”“逆时针”这些词语,学生对地球自转的方向仍然是模糊的;如让学生边用地球仪演示边观察,就比较直观,容易理解和记忆。
3.复习经纬线的知识,如“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等。
?设计思想】绝大部分的高二学生对于初中时所学的经纬线、经纬度毫无印象,见到经纬线一筹莫展。所以适当补充经纬线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4.教师继续设问“由于地球的自转,我们地球上会出现哪些景象呢?”展示一份报道“2006年7月10日的凌晨2点多,很多中国铁杆球迷还围坐在电视机前,关注着世界杯决赛的战况。”让学生判断这份报道出现在哪个国家的媒体上?
?设计思想】学生能够判断出是中国媒体的报道,从而引出“地方时”的概念,先让学生辨析一下,“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是不同的概念,也是不同原因导致的。教师同时用地球仪和手电筒进行演示。
5.教师再设问“世界各地的时间为什么会有不同?有怎样的不同?”从而引出地方时,以及地方时的划分。得出“时间的东早西晚”,经度每15度时间就差1小时,经度1度时间就差4分钟。引出“北京时间”的概念,让学生辨析“北京时间”“北京的时间”“东八区标准时”。
教师通过地球仪及多媒体的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完成“北京时间”、“北京的时间”、“东八区标准时”之间的区别。
做一做,小练习:计算世界杯决赛(最近的一届)是当地时间几点开始的?
6.教师引入当年麦哲伦环球航行时的“丢一天”,引入“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概念:麦哲伦的船队1519年9月从西班牙出发,历经三年又回到了西班牙。航海日志上为9月6日,西班牙当地日期却为9月7日。这一天“丢”在了哪里?为什么会丢?
有一位双胞胎孕妇从上海坐船前往旧金山,在接近日界线的时候生下了一个女孩,越过日界线后生下了一个男孩。若干年后,两个孩子长大后了,他们也学了有关日界线的知识后,男孩说他应该是哥哥。你们认为他这么说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设计思想】从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教学,学生容易理解,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7、教师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以及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地方时。大家看这张结构图,对于今天的学习内容你已经掌握了多少呢?请同学们对照这张图,自己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如有疑问,请提出来。
六、专家评析
地球的自转运动是高二地理的学习难点,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本课题的设计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现象”引出“为什么”,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
采用学生自主复习的模式进行最后的小结,在巩固复习的同时,让学生再次发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不断探究,不断解决问题,也是本课设计的一个特色。
当然,本设计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教师所举例子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些问题是否符合高二学生的认知基础等。
地理课高中教案篇6
一、教材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通过重点介绍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的形成,旨在阐述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一目“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教材在介绍工业区位因素的基础上,侧重从实际出发,分析各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第二目“工业地域的形成”主要包括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分散及工业地域三个部分。第三目“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概要的阐述了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工业部门的分类。
2.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及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初步学会分析某一工业地域的主要区位因素,并找出其中的主导性区位因素。
4、理解工业联系的具体形式及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影响
5、掌握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1、影响工业区位的各种因素,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3、分析工业地域形成的区位因素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农村学生对工业生产活动不熟悉,以讲为主,多分析一些案例。
五、教学方法
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板书]: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首先请大家回忆一下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学生: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和主要工业类型及其特点。
师生归纳:
工业导向类型 区位布局原则 工业生产特点 工业部门举例
原料导向型工业 接近原料地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容易腐烂,不能久贮 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等
市场导向型工业 接近消费市场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产品容易腐烂变质 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等
动力导向型工业 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炼 铝 厂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接近具有大量劳动力的地区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制伞制鞋
技术导向型工业 接近高等院校或科技发达地区 技术要求高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承转: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及主导因素是一成不变的吗?下面我们具体看几个案例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学案上的6个案例,得出探究结论并展示探究结论
点拨:煤炭产地 原料和交通,交通和市场 数量,素质 政治(国防)
宗教 无污染的小工业,轻度污染的工业,严重污染工业,环境
教师归纳:(1)在工业发展的早期,原料是影响工业区位的最重要因素。例如,钢铁工业。
(2)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市场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3)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力素质等已成为影响工业区位的重要因素,并形成了一批新兴工业区。例如,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科学城等 。
(4)环境标准及一个地区的政策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承转:工业往往是集中分布在一定的区域,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并回答工业地域的概念。
承转:现在我们来共同分析一个世界著名的一个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形成及发展特点。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学案中的探究案例得出并展示探究结论。
点拨: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地区 丰富的煤铁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生产上的联系
集聚分布在东北部煤铁资源丰富的地区(自发形成了工业地域)
教师精讲:美国工业最早出现在东北部五大湖地区,这里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主要发展了煤炭工业、钢铁工业、电力工业和化学工业,其中一个工业部门的产品往往就成了另一个工业部门的原料,各部门之间存在着生产上的联系,所以各部门在这里集聚分布,自发形成了工业地域。
承转: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形成是自发的,工业之间存在着生产上的联系。近年来出现的一些经济开发区和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形成一样吗?
教师点拨:经济开发区的形成往往由政府参与,各工业部门为共享基础设施和服务而积聚在一起。工业之间是一种空间上的联系。
承转:同学们思考一下当美国东北部工业过分集中会产生什么问题?
工业布局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
出行环境恶化,以及工业间争水争地争基础设施等问题。
工业会向外(向西、向南)分散。
精讲点拨:工业分散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工业过分集中后出现问题而使得工业分散。一种是为在全球寻找最优区位形成的跨国公司,例如,波音飞机的零部件生产厂分散在世界各地。
归纳总结:
承转:工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但他也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深刻影响着人与环境的关系。我们来看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生活动:研读教材,回答学案上的问题。
教师精讲:二战后,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2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酸雨等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环境。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见学案)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工业生产与地理活动,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单元活动《学用电子地图》。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对这节课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一、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土地、水源、原料、动力、交通、劳动力、市场、政策等
二、 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
三、 工业地域的形成
四、 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高新技术产业与环境污染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三单元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工业联系与集聚,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2、了解并掌握工业生产产生的资源、能源供需矛盾,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危害。
二、预习内容
(一)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 、 、 、 、 、 、 、和 等。
思考:当一个地区无法满足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全部区位条件时决策者应当怎么办?
工业区位论: 韦伯认为工业企业要尽量布局在成本最低的地点,将运输、劳动和集聚(分散)作为影响工业企业布局的三大因素
2、 主导因素下的工业区位选择
读图填表: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来源:ks5u] 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指向型工业
市场指向型工业
动力指向型工业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技术指向型工业
3、举例说明工业区位因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工业地域的形成
1、不同的工业部门之间往往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工业联系主要有两种情况?
2、工业集聚的弊端又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又出现了什么现象?
3、读课本相关内容:什么是工业集聚?工业的集聚有哪些好处?
4、工业分散存在哪几种情况?试举例说明。
5、工业地域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6、工业地域按成因可分为年两种类型?试举例说明。
7、思考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之间的关系。
(三)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读教材p72图310说出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分布与环境污染的分布之间有何关系?
2、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哪两个方面?(根据教材p72)
3、高薪技术产业会带来哪些环境污染?(根据教材p73知识窗)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 惑 点 疑 惑 内 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工业部门的分类。
2.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及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初步学会分析某一工业地域的主要区位因素,并找出其中的主导性区位因素。
4、理解工业联系的具体形式及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影响
5、掌握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1、影响工业区位的各种因素,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3、分析工业地域形成的区位因素
二、学习过程
(一).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 、 、 、 、 、 、 、和 等。
思考:当一个地区无法满足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全部区位条件时决策者应当怎么办?
工业区位论: 韦伯认为工业企业要尽量布局在成本最低的地点,将运输、劳动和集聚(分散)作为影响工业企业布局的三大因素
(二). 主导因素下的工业区位选择
读图填表: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指向型工业
市场指向型工业
动力指向型工业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技术指向型工业
(三)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不同时期,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是不同的。不同工业在进行区位选择的时候考虑的因素也不同。
案例探究1: 每生产一吨钢铁所需的燃料和原料
时间 煤炭 铁矿石
早期 8 2
20世纪初 2 1.8
现代 0.75 1.3
问题:早期的钢铁工业建在 产地。
可见,在工业发展的早期,原料是影响工业区位的最重要因素。
案例探究2:鞍钢和宝钢的区位
问题:鞍钢的区位 和 ,宝钢的区位 和 。
可见,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市场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案例探究3:鞍钢与宝钢工人数量及文化程度对比
建厂时间 工人数量 工人文化程度
鞍钢 50年代 50万 小学为主
宝钢 70年代 3万 高学历比例极高
可见,劳动力 影响减弱,劳动力 影响增强
案例探究4:湖北十堰位于武当山北麓中低山区,被称为“东方汽车城”,是我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和科研基地,1969年,根据国防安全的需要,将东风汽车公司 (俗称“二汽”)选址在武当山北麓这个交通闭塞、满目荒凉的山沟里。
问题:湖北十堰汽车基地的区位因素是 。
案例探究5:河南双汇集团在俄罗斯建立分厂,生产双汇牌猪肉火腿肠并畅销俄罗斯,而没在阿拉伯国家建立分厂生产这种火腿肠.
问题:河南双汇集团没在阿拉伯国家建立分厂生产猪肉火腿肠是受 因素影响。
(承转)对工业的布局是不是只单单的考虑经济效益就可以呢?
工业区位的主要目标是要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其主要的原则是成本最低,利润最高,污染最小,当今社会环境标准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
案例探究6:城市中工业布置示意图
问题: 的工业可以摆在城区, 的工业可以设置在城区边缘或者近郊区, 的工业应布置在远离城市的郊区,并考虑盛行风向的影响。
可见, 对工业区位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四)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地域的概念
2、用区位分析法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形成
读图探究以下问题:
(1)根据图中资料分析美国最早会在哪里形成工业地域?
(2)该工业地域工业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3)在这种条件下可以兴起哪些部门?他们之间存在那些联系?
(4)这些工业部门的布局有何特点?
3、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开发区,其中分布了很多工业,形成了工业地域,这些工业地域的形成与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形成有何不同?各工业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4、美国东北部工业过分集中会产生什么问题/?接下来该区域的工业布局会发生什么变化?
5、为什么波音飞机的零部件生产厂会分散在世界各地?
6、小结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之间的关系。
(五)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读教材p72图310说出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分布与环境污染的分布之间有何关系?
2、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哪两个方面?(根据教材p72)
3、高薪技术产业会带来哪些环境污染?(根据教材p73知识窗)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业集聚可获取规模效益,因此工业不宜分散
b.许多地方的经济开发区是先建基础设施后吸引投资者建厂
c.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工业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的专业化工业集聚区内
d.绝大多数产品从原料开始的全部加工过程是在一个工厂里完成的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来源:学ks5u
a.工业联系可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所有的工业部门都会发生集聚现象
b.由于交通等技术的发展,现代的工业不会发生集聚现象了
c.不同的工业有不同的要求,有的工业适合集聚,有的工业适合扩散
d.在工业化后期,表现为人力、物力、财力的空间集中,形成了很多工业地域
3.下列工厂中宜靠近钢铁厂的是( )
a.电风扇厂 b.机床厂 c.手表厂 d.化工厂
4.美国把许多微电子装配工业迁到东南亚、墨西哥等地,可以( )
a.充分利用当地的知识和技术优势 b.充分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等
c.扩大市场,增加销售额 d.传播新技术、新工艺
5.在一座多层建筑的标准化厂房内,有服装、鞋帽、雨伞等多种工厂,它们之间( )
①存在着紧密的生产联系 ②基本上无生产上的联系 ③存在紧密的空间联系 ④无任何空间上的联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下列工厂中存在着投入——产出工业联系的是( )
①纺织厂、印染厂 ②钢铁厂、重型机械厂 ③造纸厂、化纤厂 ④食品厂、家具厂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由于工业地域的扩展而形成钢铁工业城市的有( )
a.武汉、上海、南京 b.重庆、包头、昆明
c.本溪、唐山、大同 d.鞍山、攀枝花、马鞍山
8、下图为欧洲某跨国公司在我国某地设立的分厂,其产品主要销往欧洲。根据图中信息完成下列各题。
(1)该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采用何种运输方式?说明选择该运输方式的原因。
(2)该地区吸引跨国公司在此设厂的比较区位优势主要有哪些?
(3)跨国公司在此设厂对该地区的工业布局产生了哪些影响?试分析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课后练习与提高
读下图:鞍山市部分工业企业分布图。回答1~4题。
1、鞍山市的城市地域形态是
a.组团式 b.疏松式 c.集中式 d.放射式
2、图中各企业高度集聚的最主要原因是
a.存在投入——产出联系 b.共用原料和基础设施
c.共用劳动力 d.集中治理工业污染
3、不符合鞍钢未来发展方向的叙述是
a.引进技术,改造传统企业 b.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d.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4、50年代鞍山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基地,其形成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a.高科技力量雄厚 b.水陆交通便利 c.水资源丰富 d.矿产资源丰富
5、下列有关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造纸厂应布局在河流的上游
b.化工厂要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且应布局在居民区的最小风频的下风地带
c.发电厂应远离居民区
d.水泥厂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地带
6、目前许多地方提出“绿色旅游”的口号,主要是针对日趋恶化的
a.对文物古迹的破坏问题 b.对北京环境的破坏问题
c.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d.冲击正常社会秩序问题
7、有关工业区位因素发展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料地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
b.交通运输仍是各工业部门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c.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d.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削弱
8、关于工业区位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般情况下,决策者把工厂建在某个区位优势明显的地方 ②工厂建在什么地方,厂商可做决策而政府不能干预 ③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趋完善,区位选择不受其影响 ④区位选择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环境效益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下图中甲、乙、丙反映了三类工厂的投入构成情况,据此回答9~11题。
9、按主导因素划分,甲类工厂代表的工业类型是
a.市场导向型 b.劳动力导向型 c.原料导向型 d.动力导向型
10、乙类工厂运费低的原因最不可能是
a.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少 b.产品科技含量高
c.以航空运输为主 d.靠近原料地和消费市场
11、现阶段,丙类工厂在我国宜转移到
a.环渤海地区 b.长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 d.中西部地区
12、 下图反映了美国汽车产业布局及区位选择的发展和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汽车工业布局的变化
(1)试分析 a 城市能成为世界著名汽车城的工业区位优势条件。
(2)分析巴尔的摩发展汽车工业的优越区位条件。
(3)过去,汽车相关产业大量集中在 a 城。而现在汽车相关产业分散在各地。试比较它们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跳绳课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