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养成经常写教学反思的习惯是极为重要的,在完成一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后,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写教学反思,会述职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认识2的教学反思优质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认识2的教学反思篇1
认识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以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然很重要。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后,再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让学生经历这一抽象过程,从中体会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它既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也是以后解决除法实际问题的主要基础,因此我在讲授时注意以下几点:
1、通过认真观察幻灯片和图画,要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地分”或“平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计算,再介绍除号、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本课上完后,虽然学生能正确地列出算式,但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理解其含义。
2、在练习的过程中,要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并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我多次给学生积级的情感支持,让学生体验到掌握一种新方法的快乐。
3、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鼓励学生进行使用除法的活动和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强化练习。
4、运用所学的有关除法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理解和巩固除法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兴趣味。
5、要充分了解和照顾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有针对性地强化练习,以利以后的学习,为今后理一步学习有关除法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时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用圆片分一分)——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等分的活动,建立平均分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明确除法就是平均分活动的数学概括,体会到什么情况下用除法计算,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伊始,通过创设生活中坐缆车的情境,以自主学习菜单来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及时引导学生注意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引出平均分的活动,再把平均分的活动抽象为除法,建立数学模型,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的独立思考相结合,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认识除法的意义。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共有的份数——总数,每份的个数——每份数,平均分成的份数——份数;以及总数、份数、每份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求总数——乘法(几个几相加),求份数、每份数——除法(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本节课,我们在“分一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节课教师不仅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更注重了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每一节课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必需长期进行的。
认识2的教学反思篇2
时间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学习离不开时间,陌生是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这就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钟表的方法。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1、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我利用精美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
2、抓住学生年龄特征,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3、学习钟表不仅是静止的图片,也要会认识真实生活中的钟表,这就需要平时生活中的多观察,多练习了。想让孩子真正掌握,还需课后的'大量实践。在教学中,仅仅教会学生书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热爱数学,主动学习数学!
认识2的教学反思篇3
本节课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角是一个抽象图形,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动手做中发现数学的课堂。通过让学生感知角、找角、画角、做角演示角、欣赏角一系列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数学离不开现实生活
“角”这一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在我们生活中学生都能找出角,“陌生”是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在学生脑中的表象只留在生活中的实物上,没有一个具体的几何图形的概念。因此我结合教材内容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出发,让学生来初步感知角,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离不开数学。这一节课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
二、数学离不开细心观察
在从具体物体上抽象出角后我引导学生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边是直直的)。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然后再来指导学生正确的指角的方法。然后及时完成“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三、数学离不开有序活动
通过“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画一画”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在身边的书本上、三角尺上寻找角,并通过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的活动过程,再次加深了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动手做一活动角”是本课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做一个角,然后再来指一指这一个角,这里巩固了角的各部分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引导学生想办法把手里的角做得大一些或变小一些来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最后再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活动角:即扇面(或剪刀)上角的大小与扇子(或剪刀)的打开与合拢有关。
本节课我始终坚持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不仅主动获取新知,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当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角的大小比较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与语言来描述比较的方法,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当学生在个别问题的回答上语言表述还不完整不精确时,老师没有及时指出和纠正,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表达不够清晰,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二是教师要作一名好的引导者、组织者并不是那么容易,个别同学比较活动角时学生思考、交流组织不够高效,因此在今后组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能够灵活调控,紧紧抓住数学本质性的东西进行交流,要引导好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有思考、有观察、有交流,同时要保证学生的参与面要广。
三是教师的数学语言不够精炼严谨,这些都有待于今后的不断积累和探索。
认识2的教学反思篇4
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64页的内容。10是一个特殊的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也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
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教具、课件和整节课的设计等等,课后,我再回过头来思考课中的每一个细节时,发现其中有些地方处理得不错,有些地方就需要改进。这节课我力图通过愉快的情景启发学生初步来认识10。在上课时的导入部分,我选用了小朋友喜欢的数字排排坐课件引人入胜,让学生帮0和1想出办法对付横行霸道的9,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在这样的问题情境里,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接着我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主体图,说一说画面上有什么物体是表示10的,还让学生动口用10说一句话,使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并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也很好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在教学10的分解和组成这部分内容中,我注意创设有意义的活动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在10的分与合活动中,学生可以用摆小棒的方法,也可以用1~9排列组合的办法,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不摆,直接用类推的办法都可以。允许学生用自己不同的方法去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过程。虽然我打破了传统陈旧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及评价等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时,做得还不够,收放得不够自如,似乎有点担心一年级小朋友没有完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很好地完成某些教学环节,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很多的担心是不必要的,一个成功的好老师就是要在教学上敢于突破和创新,我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索,今后我也会努力地朝这个方向去做。
认识2的教学反思篇5
1、心理素质方面
面对那么多听课的教师,孩子们和往常一样,积极的思考,大胆的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看到孩子们的自信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我为他们高兴。可是自己呢?一开始就自乱阵脚,看到学生在黑板上画的40°角,脑子一热,心里想:怎么和我让他们尝试画的角度数一样呢?其实第一次尝试是让画30°角的,第二次尝试才让画40°角,可当时一迷,也忘记了让学生说说三角尺各个角的度数,就让学生先尝试画40°的了,第二次再画30°的角,后来也让学生复习了三角尺各个角的度数,但是整个教学环节显得乱了。
心理素质是人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能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多年来,只要有人听课,特别是有领导在场,没有一节课讲的让人满意。每次讲课之后就会痛很久,不过这次,我没有痛的感觉,知道了自己的毛病在哪里,我很高兴。
我总是对孩子们说:你能行你是最棒的我相信你,就这几句话让很多孩子自信起来,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了希望。我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勉励自己呢?我真的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的努力,各方面的素质都会提高,我的数学课一定能达到优质、高效的效果。
2、问题设置方面
在课堂上,面对教师提的问题,孩子们不去积极的思考,或者出现孩子们的回答脱离了教学的核心,答非所问,那一定是教师所提的问题出现了问题。在《角的画法》这节课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这样的问题用三角尺还能画出那些角?一个孩子说:可以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当时我一听,懵了,怎么这么回答啊,咋不是30°、60°、90°、45°呢?孩子们也在下面吵开了,有的说用三角尺不能画周角,有的说可以画周角。我当时也想不到用三角尺怎么拼出一个周角,就很奇怪的问孩子们怎么画,孩子们肯定受到我表情的影响,陷入了沉默。最后只好对孩子们说,这个问题我们下去再说,就敷衍过去了。出现这个意外,就是我的问题针对性不强,不够具体,结果出现了孩子们的回答不是预设的结果。如果这样问:用三角尺还可以直接画出那些度数的角?我想就不会节外生枝了。
课堂的提问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设计,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才能使孩子们明确思维的方向。这些以前都知道,但仅仅是知道,没有感悟,而今天课堂上的这个意外,让我悟到了:课堂的提问也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你问得好,问的巧,教学就有效,孩子们的思维也能得到发展,使孩子们变得聪明,反之,就会阻碍孩子们的发展。
3、课堂生成方面
课堂的生成可分为预设生成和非预设生成,非预设生成是指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学生提供的学习材料、学习的思维成果和学生开展操作获得的结论等,是教师预先所没有料到的;简单地说,就是指教师预设之外而又有意义的学习生成。在《角的画法》一课中,在画完40°角,小组交流画法之后,我让学生汇报。有个孩子说了这样一种画法:先画一个点,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这个点重合,在0刻度线和40°的地方点上点,然后连线,画出40°的角。他这种画法结果是正确的,可是与教材中画角的步骤不符合,虽然我当时表扬他是个爱思考的孩子,但却不敢肯定孩子的画法。后来在研讨中,这也成为一个研讨的焦点。有的教师认为这样做也可以,有的教师认为这样的画法是不规范的。
课后我查阅了资料,又在网上请教了一些教师。最后认定:这样画角是可以的。只是我当时在课堂上没有抓住时机,进行恰当的处理。如果我当时肯定孩子的画法,并告诉孩子:其实你这样画,和书上的画法是一样的,你先确定的第一个点是射线的端点,也就是角的顶点,对准0刻度线和40刻度的这两个点确定了两条射线,也就是角的两条边的位置。只是书上先画了一条射线,而你是先通过点点,确定了射线的位置后,才画射线的。这样一分析,把孩子的思维和教材上的画法做了一个对接,使孩子们在对角的认识上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个生成之所以处理的不到位,其实是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欠缺。看来,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