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现在的学习中,经常会和心得体会打交道,通过心得体会的书写,大部分人都是可以锻炼自身写作能力的,以下是会述职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学情分析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学情分析心得体会篇1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强调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可操作性。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实践中。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既能看的见,又能听的见,还能动手操作。在组织的这节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上,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整合起来。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能力。
掌握常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的有机整合也必能进一步促进现代技术教育的发展步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实施应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现状,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这里所谓“主动”,是指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地位和态度;这里所谓“合作”,是指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人际关系。所以,“探究”是教学的基础与核心。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与探讨的课题,而且不同学科的整合方式不完全一样,不可能按一个模式来进行整合。
学情分析心得体会篇2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语文运用能力、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更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及探究精神的培养……”
这一系列目标,如果仅仅依靠传统教学中的一支粉笔、一本书、恐怕是难以达到的,而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广博的内容,文本、图片、声情并茂,人与人、人与计算机的互动的灵活性,加之可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等优势,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有效整合,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新的趋势。如何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已成为教师们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现就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浅谈几点体会。
一、巧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我们的多媒体课件大多由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它可使学生置身于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时,就会从内心迸发出向往和求知的强烈欲望,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
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这一点,多媒体教学就有它独特的一面:采用新颖的方法,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如我在教《大海的歌》这篇课文时,我先播放美丽海边的录象片。动听的音乐、海浪声,优美的画面,不仅让学生欣赏了大海的博大、壮丽,而且让学生得到了美的陶醉,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看完了录象片后,学生学习兴趣都被调动起来了,个个兴致勃勃,热情高涨。
二、直观演示,使课堂教学具体、生动。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会碰到许多抽象的知识,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尤其是中、低段的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东西。而多媒体的运用就可以使这些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如在讲授《称象》这一课时,如果只通过课本上的描述,这个年段的孩子不足以理解曹冲称象的这个过程,而这一段恰好就是本课的重难点。所以我采用了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可爱的动画图象、条理清楚的过程、简单易懂的语言使很多孩子在这一难点上有了更好的突破。
巧用多媒体,不但可以使抽象的过程具体,也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生动。如《望庐山瀑布》一诗中所描绘的庐山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教学时,可根据各个教学重点环节,利用录像分别再现定格画面。像这样运用录像资料来展现其真实画面,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美丽和壮观,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才有破竹之势,学生的能力才能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三、入情入境,启发学生心灵交流。
我常有这样的阅读体验:当读到文章感人的地方,往往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原始的感动。我想,我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阅读时我融入了自己的感受、理解和体验,我已经与文本进行了深入的心灵交流。这样的阅读才是全身心投入的阅读,才会让人感受到阅读是惬意美妙的,是幸福温馨的。但学生缺乏阅读语感的积淀,对一些阅读材料往往感悟能力不强,影响自主式阅读的进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促成学生与文本心灵交流、唤起鲜明的“内心现象”,使学生也深得文章旨趣。
?庐山的云雾》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庐山云雾的变化万千,奇美幽静,我先让学生看课文插图,在图中注上形容云雾的词语,然后再读课文,划出描写庐山云雾特点的词语。为了让学生完全入情入境,感受庐山的幽静,感悟云雾的神秘,,我运用多媒体,让学生闭目聆听描写“庐山云雾”的录音。录音中悠扬的音乐,夹杂着清晨山中鸟叫的声音,还有动情的描述。音乐的强弱,语调的高低让学生眼前展现出了庐山云雾的美:时而如白云从身边抚过,时而又如倾泻而下的九天瀑布。学生投入地听了,身临其境。在谈感受时,有的学生发自内心的说:“我仿佛置身于那神秘的云雾中。”还有学生说:“我一定要到庐山去,亲眼看看那神奇多变的云雾!”至此,学生的感情体验、心灵交流可谓是水到渠成。
四、注重拓展,深化学生体验。
想象力的基础首先是丰富的感性知识。其次还要有对具体形象的生动语言描绘的能力和对感性知识重新组合的能力。多媒体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教师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些感性材料,培养学生语言的描绘能力和组合某种形象的能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美好想象的天地里翱翔,不仅仅满足于利用感性材料达到教授知识的阶段。如《可爱的西沙群岛》一文,这是一篇介绍我国最南端景色的课文,有海滩、海底、海岛许多美丽的地方。
课堂上如何融趣味性、生动性为一体进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我在课件制作中搜集大量的西沙群岛的图片及录像,在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观看神秘的海底世界和充满生机的岛屿,从而歌颂我们的祖国有如此美好的景色。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体会它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多媒体教学要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它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是因为介入了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质量才有可能提高,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教学的真正含义。只有有机结合语文教学的特征,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
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教学中的教学手段也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育人的同时,自己也要不断深造,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为推进素质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而努力。
学情分析心得体会篇3
一、应具有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理念。
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信息设备等具有更新速度快的特点,信息技术教师若思想保守、教学形式单一,不与时俱进,不跟踪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就很难将信息技术课上得生动活泼,更谈不上去吸引学生,因此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时时关注计算机的发展动态,通过阅读计算机杂志、报纸、自学、进修、进行网络交流等方式来拿握新的计算机知识,在专业方面不断给自己“充电”。
二、应具有熟练的信息技术教学技能。
为了使学生产生并保持学习兴趣,教师应熟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使教学达到预定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备教学理论知识外,还应该在此基础之上具备熟练高超的导入、讲授、提问、组织教学、控制教学及媒体应用等教学技能。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结构,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媒体应用等进行精心安排,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应具有信息技术的教学研究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应不断地给予学生指导,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从而改进教学效果,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具有教学设计能力,针对教学进度进行评价,不断反思,改进教学,不断总结经验,与其他教师交流心得体会,以达到“纳百川而成大海”之功效。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片广阔的天地,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通过教师的辛勤耕耘和学生的不懈努力,使学生真正愿学、能学、学好。
学情分析心得体会篇4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就是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自然地融合到语文这一学科的教学活动中,运用到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中,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认识。
1、激发了学生主动探讨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媒体网络课件把过去、传统、静态的书本教材转变为由声音、文本、图像、视频等构成的动态教材,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知识,为学生创设了生动丰富的情景。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综合性的积极稳定的创造性的心理品质,是人的创造力不断增长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与灵魂,它是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传统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有限的,而利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教学,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生动的、积极的。正如上面所提到的课件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投入,让学生真正融入到音乐、文字、图像中去,深入其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继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让语文课成为“真实”的语文课。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课堂并非孤立于真实的世界之外的学习空间,要求把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是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而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常常进行架空的技巧训练,学生缺少表达和交流的欲望。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必须通过文字录入来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在语言运用中去学习语文,这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最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育首先是培养人的教育,是“奠定人的精神根底”的教育。现代教育媒体的强大优势已勿庸置疑,它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在培养人的精神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善用现代教学媒体,发挥所长,防止负面效应,方能优化语文教学。
二、善用现代教育媒体优化语文教学
1、利用现代媒体的大容量存储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突显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现代教育媒体信息量大、内容充实、形象丰富,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地提供新颖、有趣、富有艺术性与综合性的知识、信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还能充分展现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突显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内涵。
2、利用现代媒体技术的多样化,尊重学生独特的认知体验,体现语文教育的多元化。现代教育媒体能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将各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利用其视听、时空、动态优势,通过创设情景,展示现象,虚拟现实等手段,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它将静止、抽象、干涩的书面文字变为活泼、具体、有血有肉的直观形象,学生认知体验,产生情感,诱发探究动机,构建多元、多维、多角度的教学系统。
三、发挥教学网络的优势,及时进行反馈、评价。
现代技术兴起,为学生提供了理想的教学氛围,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画面,巧妙的设计,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在有趣的游戏中完成练习题,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提高了教学效率,还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这种革新真正体现了教学目标上变“学会”为“会学”,教学策略上变“知识重现”为“意义建构”,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创新,而是我们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前景。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当堂反馈,及时补救”,解决了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并能按顺序调出检测题,选择答案,不让错误在头脑里“过夜”。当堂有效地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误差。这样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急于了解自己学习效果的愿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在做下一步教学决策时更主动。老师还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安排和适时拟定对差生的补救措施。此外由于计算机处理快速,考后即可批改,信息立即反馈给学生,学生立即进行考后小结,找出不足,再加上教师的点评,这样达到的效果是传统考评方法根本无法达到的。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语文学科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只有充分发挥现代教育媒体优势,恰当运用,优化语文教学,才能使语文教改之路越走越宽。我愿愿意在这方面继续进行探讨、实践。
学情分析心得体会篇5
信息技术课程由是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转型。要完成这一转型,关键在于:一方面,要广泛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短暂历史中积累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更需要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学习,结合教学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具有工具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学科特点,它作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创新教育的一块坚实阵地。以下是我的一点教学心得:
一、 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学校和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营造好学习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一方面,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物质条件,大到校园的整体规划,小到图书馆、机房和教室的建设,都要考虑到信息环境的营造;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出发点,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
其次,要营造好学生课堂学习的小环境,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在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陶冶心性,形成健康人格;教师要做好指导和调控,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亲历与体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以及方案实施等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鼓励学生在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从教学方法方面入手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既有趣味又苦涩难学的学科,若是脱离实际讲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乏味,而且不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学的成功与否,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是关键,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首先,可以学习、借鉴其他科目的成功经验,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用讲解、观察、讨论、参观、实践等方法,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其次,可以吸收国内外信息技术教学的成功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譬如,“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因此,要正确认识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使用中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
三、处理好教师、学生及教材的关系
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以学生发展为本。现代社会的发展、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现代课堂教学要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训导、灌输,随意摆布的教学行为应彻底屏弃。要确认学生是一个有一定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会学"个体,是一个独立构建个体。我们既要重视他的情感过程,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的思维过程。
其次,信息技术发展飞快,新技术新应用更新非常快。教材中所提到的软件,市场上已有更新的版本;更好的软件能使某一应用更方便、实现更好效果。在使用教材时,我们的教师不可能每一个软件都能讲到,因此应教会学生逐类旁通。另一方面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应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的、艺术的处理。教材往往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教学结论,而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在使用教材,进行备课时,要认真感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思考教材定论以外的"变数",在研究教材编写意图中找到教学目标,在"变数"中找到创新点。
再者,现在一个较普遍的现象是:信息技术教材,在发下来几周后,有很多学生就基本上找不到这本书在哪了。这里既是学生本身的原因,也有教材本身的原因,深层次来说还有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在教学中可以安排一些要学生自己看书后进行相关操作的内容,我个人认为,要让学生学会看书看帮助,以后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更过的是要他们自己通过书籍,资料,在线帮助等获取。因此,老师的引导还是必要的,教材的引导也是必要的,当学生年龄到了一定的时候,而且知识水平也已经有一定基础的时候,我们才去引导学生通过看书、看帮助等途径来获得新知,这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四、 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关注学生、关组学生的发展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信息技术课程同样要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不同特点,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分化很快,再加上起点水平参差不齐,会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到合适的内容;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不同意见和创造性思路的'迸发,鼓励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水平差异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补课的方法为其奠定必要的基础,消除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增强其学习的信心;也可以采用伙伴教学的方法,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协同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少数冒尖的学生,给予专门辅导,使其吃饱吃好,早日成才。
五、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信息技术领域宽泛,发展日新月异,光靠学校的有限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从未来来看,信息技术不仅是学习的对象,更是信息时代公民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环境。因此,培养高中学生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既是当前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信息时代公民的需要。
教师应在认识信息技术基本特征、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知识和方法,使其在有效迁移发生的基础上适应技术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不同工具平台的使用方法、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通之处,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通过合理的探索,发展完成对新工具和新任务的适应,从而达到利用有效迁移的发生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在给出任务之后,通过组织学生共同研讨、分析任务,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与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增强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将应用需求与发展变化相联结,主动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譬如,每一类新的工具都是为解决某些特定问题而设计的,而这类工具的新版本或更新换代产品,都是为满足新的需求或提供更有效的方法而设计的。要引导学生在具体工具的使用中认识其优点、发现其不足并提出富有创造性的改进心得,养成主动地适应发展变化的习惯。
六、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程老师的信息素养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是一门新的学科,而且随着信息社会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在作相应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注意知识的更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肩负着信息技术教学和教学科研的任务。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必须不断地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信息知识,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不断发展。
以上是本人的一点教学心得,信息技术的路还要走得很远,相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的拦路虎,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能够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