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述职范文 >教案大全

必修一教案优秀8篇

制定教案并不是简单的纸上谈兵,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自己的教案,也要时刻进行创新和修改,会述职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必修一教案优秀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必修一教案优秀8篇

必修一教案篇1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1节内容。《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一节,首先在节的引言中,明确指出自然界的生物体中的元素是生物有选择地从无机自然界中获得的,没有一种元素是细胞特有的。但细胞与非生物相比,各元素的含量又大不相同。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这部分内容较为浅显,但是结论非常重要,对于学生了解生物的物质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知道为什么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2、能力目标:学会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1)通过对c元素的分析,说明有机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组成细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学难点: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四、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讲述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地球上的环境千变万化,但都是有一定的物质组成,比如地壳表面的水、岩石以及空气,那么这些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呢?生物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这些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那么这些生物又由哪些元素组成?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

3

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组成细胞的元素:概述组成生命的元素。结合p17两个饼形,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大量元素(c、h、o、n、p、s、k、ca、mg)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缺锌导致dna复制和rna合成不能正常进行,胰岛素里有两个锌;缺铁会贫血;碘、硒甲状腺激素不可少)。提出问题:在两个统计图中显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的?可以简单解释一下碳在生命物质中的地位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指导学生完成讨论题

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以问题引导:你的实验材料选择了什么?你预测你的实验材料含有什么有机物比较多?你选择的试验仪器和试剂是什么?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幻灯片展示本课的要点: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什么(c、h、o、n);组成细胞重要化合物(无机物、有机物);检测糖类等物质的方法(包括试剂、操作、反应结果)

4、板书设计5、布置作业。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必修一教案篇2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它是无数次实践后的高度抽象、恰当地利用定义__题,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在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后,再一次强调定义,学会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来熟练的解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强,思维活跃,但计算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较弱,使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略显不足。

三、设计思想

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降低学习热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获取新知,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__解决问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渐近线、焦半径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2、通过对练习,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方法。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

2、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最值”

3、“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教学难点: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__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10篇《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必修一教案篇3

一、设计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逍遥游》大量地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因此学习本文应以此为突破口。同时,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这也是学习的一个重点。

阅读《逍遥游》时,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课前安排预习,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读通课文。并让学习小组有选择地制作课件,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习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讨论。

五、教学重点

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庄子思想、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用时:两课时

八、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字音识记

鲲(kūn)鹏抟(tuán)齐谐(xié)坳(ào)堂

迁徙(xǐ)北冥(mínɡ)夭阏(è)沮(jǔ)丧

榆枋(fānɡ)斥鴳(yàn)舂(chōnɡ)米晦朔(shuò)

泠(línɡ)然蓬蒿(hāo)翱(áo)翔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知(zhì)效一官决(xuè)起而飞

数数(shuò)然飡(cān)蟪(huì)蜩(tiáo)

2、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3、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4、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5、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6、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7、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8、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三)理解文章内容。

1、小组讨论: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

2、学生找出并回答。

明确:写了三次“笑”: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3、理解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4、朗读第四、六、七自然段,思考并讨论: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

(3)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

(4)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又怎样?

5、老师小结:蜩与学鸠嘲笑鲲鹏是因为它们不理解鲲鹏的远大志向。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作者都持否定态度,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文中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本文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6、问: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7、问: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

明确:“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1、学生课前准备:提示学生从选材、修辞等方面分析,以免学生无从下手)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并汇报成果。

3、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1)看奇特的描写

文中的描写奇妙莫测,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徙南冥”的寓言,对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夸张描写,创造出了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与学鸠、斥鴳的两则寓言故事,庄子则以拟人手法,寥寥数语,将其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几则寓言故事,善于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神奇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2)探大胆的想象

文中的想象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更主要的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雄伟,那“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的长寿,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大鹏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己”“无功”“无名”。

(3)析隐蔽的情感

庄子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沉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在虚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闷,对人世间的绝望,追求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实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他虽然提出“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

(五)总结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难怪鲁迅先生会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那怎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遥?庄子的“逍遥”其内涵指的又是什么?这种思想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必修一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诗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体悟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文人身处逆境之中不同自我解脱模式的比较中肯定苏轼的达观精神,探讨这一精神对当代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大家熟悉吧?齐读。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那么,当我们的生命中出现了“阴晴圆缺”时,应该怎么办呢?

面对不幸,我们应该……

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

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

面对权贵的威,李白……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怎样选择的?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千古名篇《赤壁赋》,走进苏东坡的精神世界。

二、情感思路

1、同学们,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自古就有亲近自然、亲近山水的情怀。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特别是当人在现实中受到伤害的时候,只有山水最懂人的那颗苦闷和破碎的心。公元1079年,湖北的黄州迎来了一位满心伤痛的人,他就是苏轼。所幸,黄州赤壁的山山水水接纳了这个伤痕累累的人。面对眼前的山水和明月,苏轼心里有一丝慰藉,有一点感悟,感情有一些变化。那么,苏轼的心情有着怎样的变化呢?现在,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

(板书)

乐甚 ——愀然——悲——喜而笑

乐————悲———— 乐

三、赏“乐”之景

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说:“于是饮酒乐甚”,请问作者因何而“乐”?(第一自然段)

(1)如诗如画的美景。

(2)有哪些景?

清风、白露、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使人赏心悦目,陶醉其中,不仅是“乐”,还是“乐甚”。

(3)你能为我们将这个画面描绘出来吗?

◆肯定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有的写,有的思考。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凉爽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漾漾微波。这时,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徘徊:不只写出月亮令人不易觉察的缓慢移动,生动形象,而且写出了月亮对于游人的依依眷恋,脉脉含情。

◆好,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种情景吧(读第一段)

(板书)

第一段:夜游之乐

美事: 美景: 美感:

四、解“悲”之情

1、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乐,那么,他为何在第三段开头突然就“愀然”呢?什么叫愀然? (第二段)

(1)来自歌词中的“美人”,为什么“美人”就让作者感到“愀然”呢?

◆“美人”比君,而“望美人兮天一方”,说明什么?

……仍然惦念着心中的君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美人”还象征什么?

苏东坡生存的年代恰好王安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争,由于坚持正义,夹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这时的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一生忠君,却被贬他乡,壮志难酬。怎能不“愀然”?

他在去世前曾写过一首《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惠州、儋州是他人生的三处贬所,也是他人生中的三杯苦酒。在他自己看来,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在政治上是个地地道道的失败者。所以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心已万念俱灰,只能随波逐流)

(2)来自客人悲怨的“萧声”,怎样描述“萧声”的?

◆难道仅仅是因为萧声?苏子的内心本来就没有悲?

心底的悲和客人的萧声产生了共鸣。

(板书)

第二段:主客异现

主人:乐甚、歌之、美梦

客人:呜然、舞蛟、泣妇

2、第三段末尾借客人之口发出了“托遗响于悲风”的感叹。这“悲”又从何而来呢?(第三段)

①来自“一世之雄”的曹操和“吾与子”的处境对比:

由眼前的水月联想到像曹操这样不可一世的英雄尚目随“大江东去”,销声匿迹,“而今安在”?何况“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的“吾与子”,只能是白添几许白发而己,悲!

②悲叹生命的短暂:

宇宙无穷而人生短暂,渺如沧海一粟;江水无穷而人生须臾。

③由理想现实矛盾生悲。

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3、小结:同学们,你看,作者真可谓乐极悲来,至悲至痛啊!(读:“方其破荆州……”)

(板书)

第三段:乐极生悲

生活空虚 生命短暂 欢乐难久

五、悟“乐”之理

1、既然作者如此之“悲”,最后一段又为何借客人说出了自己“喜而笑”呢?(讨论)(第四段)

心病还须心药医。听了苏子的一翻理,客人思想上得到了顿悟。苏子是怎样说理的?你能为我们阐述一下吗?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说的是水,它千百年来一直不停的奔流,永不停息,流走了多少岁月,也流走了多少英才伟人;“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说的是月,它虽有圆有缺,但却并没有增加也不见减少。从这两个角度推广到天地万物的话,可以来说明一个事理:

角度一:变。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着,即使是一瞬间的功夫也不停止,就像水的奔流不息,月的阴晴圆缺一样。

角度二:不变。天地万物包括我们人,一样都是永恒的。什么意思?高山、明月、江水、天空星辰,它们的恒久我们是可以认同的,但人怎么是永恒的呢?人也在万物之内,人看山,看江水,看明月是永恒的,是因为它们和人的寿命相比,要长久得多;对于寿命短暂的蜉蝣、蝼蚁、落叶等来说,在它们的眼中,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和高山、江水、明月一样永恒呢;再推,那些比蜉蝣、蝼蚁、落叶等寿命更短的生物,在他们的眼中,蜉蝣、蝼蚁、落叶不也是永恒的吗?即使再推,那些比人更为恒久的高山、江水、明月相对于广袤的宇宙而言,它们还是永恒的吗?因此,苏子便得出了一个结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我们又何必感叹那人生的苦短呢?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真正的脱胎换骨,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他——真正地成熟了。

这种成熟让“客人”最终“喜而笑”。 (读最后一段)此时的喜是大彻大悟的喜,是彻底悟透人生后的喜。

(板书)

第四段:因悲生悟

变换角度 摒弃贪欲 及时行乐

第五段:随遇而安

嬉笑、不知

2、小结:

同学们,你看,作者从游之乐,到生悲,到最后的喜而笑。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

六、品“苏”之韵

1、这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两首词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1083 贬居黄州)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定风波

(1082 贬居黄州)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这两首词分别写出了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心路历程。大家自由读一读,注意蓝色的词,看看你分别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一个孤独寂寞的苏轼;《定风波》,一个忧乐两忘,祸福不惊,任天而动的苏轼。

3、点拨:

注意《定风波》的下阙,这里描绘了一个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寒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些许的暖意。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辩证法吗?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当我们的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的时候,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都微不足道。“宠辱不惊。”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

七、总结

1、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回到课前的问题:

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面对权贵的威,李白……选择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

2、写一句你认为最有文采最有意蕴的话。(有时间就写,没时间就留待作业)

所以,苏轼是——

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3、小结:

苏东坡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他的精神滋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提升着每个人的人格。愿我们用心去体味生命中的每一缕清风,每一轮明月。因为——

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周国平

附:

板书设计

第一段:夜游之乐

美事: 美景: 美感:

第二段:主客异现

主人:乐甚、歌之、美梦

客人:呜然、舞蛟、泣妇

第三段:乐极生悲

生活空虚 生命短暂 欢乐难久

第四段:因悲生悟

变换角度 摒弃贪欲 及时行乐

第五段:随遇而安

嬉笑、不知

必修一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是以化学基本概念为基础,与实验紧密联系,强调概念在实际中的应用,本节教学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乃至今后继续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材内容具有概念比较多,且抽象又难于理解的特点。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认识引入物质的量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二、学情分析

对于“物质的量”这个新的“量”和“摩尔”这个新的“单位”,学生是很陌生的,而且也很抽象,但通过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已经知道了生活中常用的一些“量”和“单位”,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米、千克等。可采用类比方法,类比方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的某些属性上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也相同的一种科学方法。如物质的量与其他学生熟悉的量类比、摩尔与其他国际单位的类比、集合思想的类比等,运用类比思想阐释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意义,能够提高这两个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兼容性,有利于对这两个陌生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

位;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换算关系;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

质量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的思想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运用和巩固概念。

(2)通过阅读教材、参考资料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探究的意识。

(3)体验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2)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的概念;

(2)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3)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涵义;

(4)通过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计算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的概念。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黑板

六、教学方法

采用创设情境方式,通过故事(一粒米的称量)和生活实例,以聚微成宏的科学思维方式,引出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搭建起宏观与微观的桥梁。通过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常用单位(箱、包、打等)与抽象概念类比、国际单位之间的类比、集合思想的类比教学,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学生感受概念的生成过程,初步形成物质的量的概念并理解其重要性。

必修一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领悟作品中传递出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全文,体会作者内心的感伤与忧郁之情。

3?情感与态度:

理解郁达夫率真的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从而激发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

掌握文章“郁达夫式”独特的抒情写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预习·

①易读错的字音

咫(zhǐ)尺溯(sù)江拜谒(yè)恻(cè)隐

盛筵(yán)酩(mǐng)酊(dǐng)大醉

②易混字、多音字

溯sù溯源谒yè拜谒恻cè恻隐柝tuò击柝

朔shuò朔风羯jié羯鼓测cè测量坼chè坼裂

芜wú芜杂痒yǎng骚痒瞰kàn鸟瞰

抚fǔ抚摸烊yàng打烊龛kān神龛

③熟语积累

恻隐之心:对受苦受难的人表示同情心。

浮名虚誉:虚的名誉。

高谈阔论:漫无边际的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断垣残壁:形容建筑物倒塌残破的景象。

酩酊大醉:形容大醉的样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他的名字,在中国人民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他的名字。”这个人就是郁达夫。今天我们将学习这位文学大家的一篇名作《钓台的春昼》。这篇作品在寄情山水中,透露出作者于社会动荡年代的一缕忧思,贯穿全篇的,则是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音,对这种主观情绪的抒写,让这篇游记散文尽显其独特魅力。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展示)

三、课文分析

1?阅读全文,整体感知,划分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学生分组进行)

明确:本文共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访严子陵幽居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18段),访严子陵幽居的经过。

第二部分可分为四层:

一层(第2—7段)夜访桐君;

二层(第8—13段)山水访古;

三层(第14、15段)昼临钓台;

四层(第16—18段)壁间题诗。

2?鉴赏第一部分:

阅读第一部分,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说说作者去钓台访严子陵幽居的缘由(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明确:

(1)一九三一年,岁在辛未,……我接到了警告,就仓皇离去了寓所。

(2)一种乡居的倦怠,忽而袭上心来。

3?赏析第二部分:

第一层:

(1)请说出在夜访桐君这部分作者的心情,并找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苦闷

a?淡云微月,正在作雨的时候。

b?夜渡无人,群动静息,独立江边(他乡日暮的悲哀)。

c?船家的说话冗慢悠长,恩恩乌乌。

d?山路崎岖,栅门虚掩。

e?空旷天空,半规月影几多散乱着的船里的灯光,也忽明忽灭。

(2)请谈谈这里景物描写的特点。

明确:写景与抒情的有机结合。全文是由大量的写景和抒情的片段互相交错、编织而成的,这使得这篇散文在整体上具有一种中国古典诗歌常有的情景交融的意象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显情。

第二层:

(1)作者的心情有了怎样的变化?找出具体句子。

明确:

轻松:“这道观大门外的景色,真神奇极了。”“我竟忘记了时刻,忘记了自身。”

怨恨:“好梦虽被打破,但因这同吹筚篥似的商音哀咽,却很含着些荒凉的古意。”

恐惧:山幽水清,“指东话西”,昏然入睡,“寂寂地看不见一个人类”,“废垣残瓦”,“阴森”。

(2)作者在此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以动衬静(反衬)

第三层:

(1)文章中描写钓台荒凉萧瑟的景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于寄情山水中一边力图沉醉于大自然之中,试图忘却尘世纷扰;一边又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不满现实的牢骚和关心民众的情怀。

第四层:

(1)本段写下钓台后作者在严陵祠中的所见所感,作者为什么会信手题诗?

明确:祠壁上所见的作者同乡夏灵峰的“略带感慨的”诗引发了作者的伤时愤世之情,所以作者也在祠壁上题上了来钓台途中梦中所背诵过的那首感时伤怀之作。

(2)这首诗在这篇散文的中间和结尾部分两次出现,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首诗使文章具有明显的感伤色彩。这种感伤色彩正是这篇散文的情感基调之一。

(3)此处作者又以自己在祠堂中显得特别响亮的喝茶声和院后听起来特别响亮的鸡鸣声来写什么?

明确:作者以反衬的手法极写祠堂及周围环境的幽静。

4?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全文以作者游踪为线索,历叙桐君揽胜,钓台登临,山水访古,壁间题诗等,充分展现了山明水秀的富春风光,着力营造了一种幽静沉寂的气氛和意境,表达了作者对于时政的愤懑之情和对于自身生存状态的感伤之情,并以对国民党“中央党帝”的愤慨和对“文化高压”的不屑贯穿全篇,表现了作者率真的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5?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复杂的情感?

1930年3月国民党下令通缉鲁迅、郁达夫等人,郁达夫被迫避难。1931年初,国民党加剧了对左翼文艺运动的文化“围剿”,“左联五烈士”被秘密杀害。郁达夫离沪避难浙江,“乡愁一动”,返乡游历。因为家居的索寞,便产生了探访钓台的愿望,欲借以排解胸中的郁积和愤懑之情。1932年回忆旧游、感怀时政而成此文。

6?文章中的作者浓烈的主观感受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

第一,抒写自然景物时,突出主观的感觉印象。如描写严子陵钓台,处处突出一个“静”字。

第二,文中处处有一个“我”,这是郁达夫的“我”,和别人的绝不混同。

第三,假托梦境,以诗入文,坦陈胸怀,评讥时政。

7?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作品是怎样围绕线索展开的?

明确: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以游踪为线索。作者当时在故乡富阳,由富阳到桐庐县城夜游桐桐君山,第二天乘船到钓台。按照游览时间的先后顺序,一一写来,而在乘船由桐庐到钓台的途中,则以梦幻的手法,穿插往事并引出所做的诗,抒发心中的愤慨之情。

8?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①写景与抒情的有机结合。全文是由大量的写景和抒情的片段互相交错、编织而成的,这使得这篇散文在整体上具有一种中国古典诗歌常有的情景交融的意象美。②善于以比较、反衬(及适度的夸张)等手法来表现文中所描写的两处景点的静幽和秀美的特色(如作者对于钓台山一带江山景物的描绘)。③善于借景抒情(如作者对于钓台山的荒凉、阴森景象的描绘中实际上隐藏着或表现了作者自己内心的阴郁之情和苍凉之感。)

(2)线索清楚,结构完整。

(3)描绘细密,突出钓台荒凉萧瑟的景象。

(4)文字清新,行云流水。

(5)“郁达夫式”独特的抒情写法。

描写景物,突出一个“静”字,这是《钓台的春昼》的一个特色,也是郁达夫散文一贯的风格。本文描写严子陵钓台,以“静”为中心,层层渲染。先写山水环境的静,再写双桨轻摇,虽有声而更反衬出静,从钓台的建筑、草木到自然气候和人的心理,把作者所感受到的这“太古的静,死灭的静”以及和这种“静”紧密相联的“颓废荒凉的美”的特征,渲染到极致,善于调动读者的主观感受,从而产生共鸣。

“郁达夫式”的抒情的另一个特别是:文中处处有一个“我”。从文字中,我们能够读出“我”忧时伤世,愤世嫉俗,有骨气,有才情,却又感伤苦闷,多愁善感,但也能超然洒脱,放达不羁,“我”是一个矛盾体。“我”的感情的表现方式,是由景生情、直抒胸臆。如在鱼梁渡头独立江边时,“心里头却兀自感到了一种他乡日暮的悲哀”;在桐君山道观前面,就想“在这样的地方结屋读书,以养天年”,把浮名虚誉一起抛开。

9?分析与探究:“郁达夫式”独特的抒情写法在我们的考场作文中能运用吗?

必修一教案篇7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

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

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

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

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

过程与方法

围绕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联系实际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要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处理方法.

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

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位移,用标量表示路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

通过用物理量表示质点不同时刻的不同位置,不同时间内的不同位移(或路程)的体验,领略物理方法的奥妙,体会科学的力量.

养成良好的思考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

从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培养同学们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

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时刻和时间间隔

基本知识

(1)时刻是指某一瞬间,时间间隔表示某一过程.

(2)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点来表示,时间用线段来表示.

(3)在国际单位制中,表示时间和时刻的单位是秒,它的符号是

思考判断

(1)时刻和时间间隔都是时间,没有本质区别.(×)

(2)飞机8点40分从上海起飞,10点05分降落到北京,分别指的是两个时间间隔.(×)

(3)20__年10月25日23时33分在西昌成功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25日23时33分,指的是时刻.(√)

探究交流

时间的常用单位有哪些?生活中、实验室中有哪些常用的计时仪器?

?提示】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常用单位有分钟、小时,还有年、月、日等.生活中用各种钟表来计时,实验室和运动场上常用停表来测量时间,若要比较精确地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有时需要测量和记录很短的时间,学校的实验室中常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来完成.

二、路程和位移

基本知识

(1)路程

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

①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②定义: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

③大小:初、末位置间有向线段的长度.

④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思考判断

(1)路程的大小一定大于位移的大小.(×)

(2)物体运动时,路程相等,位移一定也相等.(×)

(3)列车里程表中标出的北京到天津122km,指的是列车从北京到天津的路程.(√)

探究交流

一个人从北京去重庆,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飞机,还可以先乘火车到武汉,然后再乘轮船沿长江到重庆,如图所示,则他的运动轨迹、位置变动、走过的路程和他的位移是否相同?

?提示】他的运动轨迹不同,走过的路程不同;他的位置变动相同,位移相同.

三、矢量和标量

基本知识

(1)矢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位移、力等.

(2)标量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质量、时间、路程等.

(3)运算法则

两个标量的加减遵从算术加减法,而矢量则不同,后面将学习到.

思考判断

(1)负5m的位移比正3m的位移小.(×)

(2)李强向东行进5m,张伟向北行进也5m,他们的位移不同.(√)

(3)路程是标量,位移是矢量.(√)

探究交流

温度是标量还是矢量?+2℃和-5℃哪一个温度高?

?提示】温度是标量,其正、负表示相对大小,所以+2℃比-5℃温度高.

必修一教案篇8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使学生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领悟理论知识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树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认识;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

本节教材体现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原理等理论对工业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等知识,并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合成氨的生产条件。第二部分是拓宽思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探讨合成氨的发展前景。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使合成氨的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所应采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据实验数据讨论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在两个讨论的基础上,教材又结合合成氨生产中动力、材料、设备、催化剂的活性等实际情况,较具体地分析了合成氨时压强、温度、催化剂等的选择情况。此外,还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等条件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第二部分教学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讨论合成氨的发展前景,拓宽学生的思路,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更多地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的教学:

1.提出问题:针对合成氨的反应,首先需要研究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的产量,这是一个化学反应速率问题。

2.复习提问: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结果。

3.组织讨论:

①为使合成氨的反应速率增大,应采取的方法。

②合成氨反应是可逆反应,在实际生产中,仅仅考虑单位时间里的产量问题(化学反应速率问题)还不行,还需要考虑如何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问题(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

③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

4.阅读图表实验数据印证理论:学生通过阅读表2-4的实验数据可知,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得出的结论与科学实验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综合上面的讨论情况,同时综合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具体地研究合成氨条件的选择问题。此外,要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一年级数学8.9的分与合教案参考6篇

一年级数学8.9的分与合教案精选5篇

一年级数学8.9的分与合教案模板6篇

一年级数学8.9的分与合教案5篇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案8篇

一年级语文识字教案8篇

师说第一课时教案8篇

安全第一幼儿园教案8篇

小学一年级拼音教案8篇

六一班会主题教案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39828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