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述职范文 >教案大全

跨空间教案6篇

写教案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在讲课的时候有清晰的思路,教案在制定的过程中,要学会结合好同学们的实际学习情况,以下是会述职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跨空间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跨空间教案6篇

跨空间教案篇1

教案一:认识空气

活动目标:

让幼儿初步感知空气的特性:看不见、摸不着;到处都有;空气能流动。

材料准备:

透明塑料袋若干个、积木玩具、每人一组图标和一张记录卡、铅笔、牙签、小棍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塑料袋,引出空气,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请来了一些小客人(出示塑料袋),提问:它有什么用呀?(装东西用)

2、老师演示用袋子装苹果或玩具,让幼儿说出瘪袋子变鼓,并透过袋子可以看到里面装的东西是什么。

3、老师变魔术:不装东西,也能让袋子变鼓(装空气,不要让幼儿看见)

4、幼儿尝试变魔术:不装东西,让袋子变鼓。提问:什么原因?袋子里装的是什么?(引出“空气”这个概念)

二、幼儿用塑料袋捉空气,证明空气到处都有。

1、幼儿在教室里捉到了空气,猜一猜,在幼儿园什么地方还有空气,你能捉住它吗。

幼儿边说,教师边展示图标贴在黑板上。(如果幼儿说园以外地方,教师可引导幼儿下次去那些地方试试)

2、幼儿拿着袋子去图标所代表的地方去捉空气,捉到后把图标贴在记录纸上,从而验证空气到处都有。

3、幼儿按图标 逐一实验后,把幼儿的记录卡展示在黑板上,进行小结。

这个空气朋友真淘气,它到处都藏,可是小朋友们可聪明了,把它们从水房、厕所、楼道……都找出来了,空气到处都有,有的小朋友还说在公园里,在家里等许多地方都有空气,那小朋友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找一找,看看能不能把空气朋友找到。

三、证明空气是流动的。

我们的好朋友空气说:“小朋友真聪明,我藏哪你们都能把我找到,你们把我装在袋子里,我可闷得慌了,我想出去亲亲你们的小脸蛋,还想和你们做游戏。小朋友想想,你们不把袋子口打开,怎样才能让我(空气)流出来亲亲你们呀?”(让幼儿先猜用什么办法)

提示:用准备好的牙签、铅笔、小棍等帮忙,在袋子上扎个眼,然后把眼对准脸,就可以感觉到空气流出来了。

四、联系生活

1、在生活中,小朋友见过什么东西开始是瘪的,后来充上空气,就变鼓了?(皮球、充气玩具、轮胎等)

2、教师给瘪皮球打气。

3、幼儿到户外玩吹气球的游戏。

教案二:《空气》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感知空气的特点。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及学习兴趣。

3、尝试自己动手感知空气的特点及它的存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感知空气无色、无味、没有形状的特点。

教学难点: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感知空气的特点

活动准备

塑料袋、气球、蜡烛、打火机、透明玻璃杯、盆和水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谜语导入:我们身边有一种东西,我们看不见,摸不到,闻不着,没有颜色。但是,谁也离不开它。(空气)

二、基本环节

1、感知空气的特点:

(1) 请小朋友摸摸空气;闻一闻;抓一抓。你能看见吗?能闻到吗?

(2)老师演示用塑料袋抓到了空气。幼儿动手操作游戏:抓空气。

(3)小结: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抓不到的。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而且,无处不在。

2、感知空气的存在:

(1)拿起一个气球,然后吹起来。问:为什么气球变大了?然后对着幼儿轻轻松开,问幼儿:感觉到了吗?

(2)幼儿自己结伴做游戏,感知空气的存在。

(3)请两个幼儿把吹起的气球的口捏住,然后放到水盆里轻轻地松手,说说发现了什么?(有小泡泡)为什么有泡泡呢?其他幼儿轮流操作。

三、结束环节:

1、初步了解空气的作用:

点燃蜡烛,请幼儿用玻璃杯扣上,然后观察发现:过一会儿蜡烛熄灭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没有空气了)人和动植物都离不开空气。

2、小结:(延伸环节)

生活中,我们还有哪些地方能用到空气呢?(幼儿讨论)空气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它能让我们生存,所以我们也要保护好它,不然我们的就生存不了了。

12

教案三:认识空气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让幼儿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及特性。

2、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3、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活动准备:

塑料袋、吸管、一次性塑料杯、彩纸、气球、鱼缸、游泳圈、皮球等。

活动过程:

一、塑料袋里有什么

1、提问:小朋友,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教师出示两个分别装有水果玩具和药盒的塑料袋)

2、师:这些东西都装在什么里面?(幼:塑料袋)

3、出示第三个装有空气的塑料袋,提问:咦?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呢?有没有东西啊?(幼儿观察、思考、自由回答)

4、小结:对,这里面装的就是空气,那为什么刚才小朋友说里面没有东西呢?对,空气就是看不见的。

二、抓空气

1、

师:这里的空气是老师装的,你们想不想试试?好,请你们拿出自己的“魔术袋”去抓空气。注意安全,抓完以后赶快用手捏紧袋口,不要让空气宝宝跑掉了!好,去吧!

2、提问:哦!你们的收获可真不小,来,说说看,你是在什么地方抓到的?(个别提问)

3、师小结:好!把你的“魔术袋”装进口袋里。是呀!空气宝宝其实就在我们周围。来,摸摸看。(幼儿感知)空气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三、证明空气是流动的

1、师:但是,空气的本领还大着呢!来,试试看。跟老师这样做。(幼儿在手背上吹气)

提问:你有什么感觉?风是从哪里来的?(幼儿思考并做出回答)

2、师:原来我们用力吹气的时候,空气就流动了,这样就让我们感到有一阵风,凉凉的,这就是空气的本领。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用桌上的纸折一把小纸扇,折好以后扇一扇,有什么感觉?待会儿在告诉老师。好!开始吧!(幼儿动手操作)

3、幼儿完成以后相互交流、讨论,教师个别提问。

4、小结:对,其实空气是流动的,它形成的风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在我们周围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形成风的?(引导幼儿思考空气流动带来的好处)

四、空气的重要性

1、“我们的生活真的离不开空气,不信,我们就来试试。等一会儿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来,一、二、三。”(幼儿嘴巴闭起来,用手捏住鼻子)

2、呼吸空气,说出自己的感觉。个别提问。知道空气的重要性。

3、小结:我们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空气,动物和植物也离不开它。

4、出示两幅空气污染的图片,幼儿观察,个别提问。

5、师:工厂里排出的废气污染空气,人们呼吸后对身体有害。所以,我们要保护空气这个好朋友,不要伤害它,让它变得更健康,我们也健康了。

五、探索活动

1、出示粉笔,幼儿猜猜里面有没有空气。

2、 实验:将粉笔扔进水里,幼儿观察现象。证明粉笔里面有空气的存在。

3、 示吸管,提问:这里面有空气吗?(幼儿动手做实验,用吸管轻轻地往水里吹气,观察现象,个别提问。使幼儿知道空气存在于一些物体中。)

4、 幼儿了解空气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出示皮球、游泳圈,让幼儿知道里面是有空气的。说出它们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六、结束活动

1、现在我们来玩个踩气球的游戏,把里面的空气宝宝放出来吧!

2、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跨空间教案篇2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认识时间“星期"

课题生成:

幼儿数学活动要求教师们在活动中,首先做到的就是要使幼儿真正理解一个数学概念,并掌握这一概念的的属性。“星期”这一时间概念的属性之一是其顺序性(星期一、星期二……星期日),之二是其周期性(七天一循环,周而复始)。因此,此数学活动宗旨就是让幼儿理解星期的顺序性、周期性,初步形成“星期”即“周”这一概念。其次、还要注意到紧密联系幼儿已有的序数、邻数的知识,联系幼儿生活中天天伴随“星期×”的经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本次活动。

课题名称:认识时间“星期”(大班数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1~7的序数,2~6的邻数。

2、认识时间“星期”,了解其顺序性、周期性,初步形成“星期”概念。

3、激发幼儿对时间的兴趣,积极、主动、快乐地参与学习活动。

活动准备:

教具学具方面:录音机、多媒体计算机各一台,录有童话电《星期妈妈和孩子们》的磁带一盒。星期转盘游戏的课件,星其盘操作材料若干套(与幼儿小组数相同)。

幼儿知识经验准备:学习了7以内的序数和邻数,通过挂台历对“星期”时间概念有初步了解。

活动过程:

1、复习巩固:1~7序数,2~6邻数(3分钟左右)。

(1)复习序数:出示1~7数字娃娃(排列无序),请幼儿帮助数字娃娃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并讲出第一、第二……第七各是谁呀;数字娃娃,老师出示大写数字表示。

(2)巩固邻数:以“数字娃娃找邻居”的游戏形式进行。 例如:老师以数字娃娃的口气问,我是2,我的邻居是几和请小朋友帮助我,帮我找出好邻居。幼儿可回答二、二、二、你自居是一和三,一和三是你的好邻居。

2、新授:认识时间“星期”,了解其顺序性、周期性(18,20分钟)

(1)听文学作品《星期妈妈和孩子们》的童话故事,第一遍口头讲述故事后提问,童话的名称及故事里讲到谁?(老师出面期妈妈图片)她想干什么?幼儿回答后,老师交代本节课新授

是认识“星期”,并提出以下问题,星期妈妈一连生了几个孩子?给孩子取了什么名字?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请幼儿边听录音,边思考。

(2)听录音故事《星期妈妈和孩子们》。

放录音同时随故事情节出示星期娃娃图片(打乱星期一期日的顺序),然后请幼儿回答以上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星期妈妈的第一个孩子是谁?第二个孩亏谁……最后一个孩子是谁?让幼儿帮星期妹妹排队,明确星其顺序性。

(3)转盘游戏:找邻居(老师示范转动转盘,然后町请个别幼儿操作)。

规则:转动转盘后,指针指到星期×,就请小朋友讲出星期×的两个邻居。(如,星期二,星期二的两个邻居是星期一和星期三)游戏反复进行4、5次。

突出强调:星期日的邻居是谁呢(意在突破星期的周期性这一难点,让幼儿具有明确的周期意识,即一个星期有七天,一个星期结束,下一个星期开始)。

3、幼儿操作活动:转盘游戏“找邻居”(8~10分钟)。

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一个星期转盘,一组幼儿轮流转动转盘,同组全体幼儿共同讲述指针所指星期×的两个邻居是星期×和星期×。(意在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感觉星期的顺序性、周期性,形成星期这一时间概念。)

4、活动评价(2分钟)。

引导幼儿与老师一起淡谈这节课认识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玩星期转盘游戏的感受。

5、分组进往角色游戏:“找邻居”。

七名幼儿一组,分别戴上星期娃娃头饰,扮演星期一至星期日七个角色形象,手拉手围成圈,顺时针转动,边转边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日,七个娃娃在一起,快快乐乐做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找邻居”。

接着星期一先发问,我是星期一,我有两个好邻居,我的邻居是几和几?其余六个星期娃娃可回答,星期一,星期一,你有两个子邻居,你的邻居是星期日和星期二。

接下去由星期二、星期三……星期日顺次提问,方法同上,游戈延续进行。

星期妈妈看着孩子们,想呀想呀,觉得它们都非常可爱,漂亮,于是她高兴地说:“有了,好听的名字有了。”她边说边伸个食指,轻轻地点着那排圆溜溜的脑袋:“梅花、桃花、兰花…~是她只报了三个名字就停止了,“唉!不行,不行,这不是同花的名字一样吗?”

星期妈妈又看着孩子们,想呀想,觉得它们都非常聪明,伶俐,于是她叉快乐地喊了起来:“有了,有了,好听的名字有她边说边伸出一个食指,轻轻地点着那圆溜溜的脑袋:“聪聪、明明、伶伶、俐俐......”可是念到这儿;她叉停住了,“哎呀,不行,这不是跟小腮友们的名字一样了吗?”星期妈妈又想,突然,她拍着自己的大脑袋自言自语地说:“啊哈!我真糊涂,七个孩子不正好是一天接一天生的吗?就按他们出生的次序排名吧!”“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七。”星期妈妈说到最后一个孩子的名“星期七”时,感到这个太别扭了,她想了一下说一天生一个孩子,一天就是一日,星期七就叫星期日吧。星期妈妈取好七个名字,嘘了一口气,高兴;“好啦好啦,七个好听的名字、算取好啦!”

过了一会,星期妈妈拿来两件红色的衣服说:“星期六、星期日是我七个孩子中最小的两个孩子,就让他们穿上最漂亮的红吧!”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这五个孩子长得大。星期妈妈说:“给他们穿上黑衣服最漂亮”,于是她又拿来黑衣服,一边给他们穿一边笑嘻嘻地说:“黑衣服,黑衣服,黑出白皮肤,衣服黑,皮肤白,人人见了都喜爱。”

星期妈妈的孩子们渐渐地长大了,他们不但学会了走路,而且,还经常手拉手围在妈妈身边,跳起快乐的“圆圈舞”呢!

效果评析:

此教学活动以游戏贯串始终。开始部分以“数字娃娃排队”“数字娃娃找邻居”游戏形式复习巩固7以内的序数和邻数,激励了幼儿学习热情,为新授作了知识铺垫。新授部分以幼儿喜爱童话故事《星期妈妈和孩子们》向幼儿介绍“星期”知识,幼儿在全神贯注地欣赏中,了解了星期的有关知识,并对星期的顺序性、周期性有了粗浅的理解。紧接着通过星期转盘游戏,幼儿在实际活动中,真正体验到了星期概念的内涵,透彻地理解了星期的顺序性,突破了星期周期性这一难点。然后通过活动评价,使幼儿主动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在老师的帮助下得到了整理、概括,在理解的前提下学习运用数学语言。最后幼儿在有趣的角色游戏中,形象地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情况,轻松愉快地结束教学活动。整个活动寓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幼儿在动静交替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获得成功的喜悦,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好。

专家点评:

看到本课题的生成,教师对活动重点和难点的把握以及教学方法和步骤的思考,可以看出教师已能对所组织的数学活动进行理性的思考了,幼儿园数学活动是一种充满理性的活动,而我们白教师常常还只是停留在追求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变化上,能从理解的高度去思考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的人还较少。希望幼儿教师学会从经验到理论的提升。

反思与讨论:

淡谈你对有关幼儿数学教学方面理论的了解和认识。

跨空间教案篇3

?目标要求】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通过有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结合实例,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

?巩固教材-稳扎稳打】

1.关于人口的迁移说法正确的是 ( )

a.人口迁移是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方式

b.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范围内发生改变

c.人口迁移扫指的是国内人口迁移

d.到外地旅游也是人口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中不正确的是 ( )

a.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b.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c.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 d.拉丁美洲仍然是人口迁入地区

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不正确的是 ( )

a.自然环境的变化 b.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c.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d.由于身体疾病的原因

4.关于我国古代人口迁移说法正确的是 ( )

a.夏朝到周朝我国的人口重心均分布在黄土高原

b.东汉末年,南方的居民开始陆续北迁

c.北宋末年,南方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2/3左右

d.元明清期间,政治中心在北京,北方战争不断发生,人口数量减少

5.下列关于美国国内人口迁移说法是错误的( )

a.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造成的人口大规模东移

b.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

c.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d.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移到南部和西部

6.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为 ( )

a. 由农村到农村b.由农村到城市 c.由城市到农村 d.由城市到城市

?重难突破—重拳出击】

1.近年来,我国的人口迁移不仅数量,而且频率。( )

a.增加,减慢 b.增加,加快 c.减慢,减慢 d.减慢,加快

2.考察的范围越大,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变动的影响就( )

a.越大 b.越小 c.不变 d.不确定

3.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因素 b.婚姻家庭因素 c.经济因素 d.政治因素

4.造成南斯拉夫科索沃地区人口大量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

a.气候干旱,水资源紧缺,人们被迫迁往他区

b.战争频繁,社会不稳定,人们为生存被迫迁移

c.经济发展,收入增多,人们有条件外出旅游

d.经济落后,生活贫困,人们想法外出打工谋生

三峡工程于1994年正式开工,2003年开始通航发电,预计2009年全部竣工。到2009年三峡工程完工时,库区移民人口将突破113万。根据材料完成5~7题。

5.影响库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

a.气候原因 b.交通发展 c.国家政策 d.文化传统

6.对库区人口迁移方向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第三产业向第一产业转移 b.由农村向城镇迁移

c.由城镇向城市迁移 d.由农村向农村迁移

7.这种人口频繁地迁移现象,在我国最早开始于: ( )

a.秦汉时期 b. 安史之乱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8.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是 ()

a.政府放松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控制b.大型工程建设的需要

c.压缩城市人口规模的需要d.地区间的经济差异

?巩固提高—登峰揽月】

1.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其特点主要表现为_______的大量增加。

(2)从方向上看,这一时期人口的主要流向一是从____到____;二是从_____到_____和______。

(3)和以往不同,这一时期人口流动主要是_____,其目的主要是_____和_______。

(4)这一时期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拓展—超越自我】

1.阅读《美国的移民史》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的移民史

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其居民数不到400万。后来,许多西欧移民,加上不计其数的被带进这个国家的非洲人,为迅速发展的城市和边疆农场提供了劳力。他们建造了工厂、道路和运河,向西推进,在美国领土的边境地区定居就业。

到了1880年,已有大量中欧人和南欧人开始谋求去美。

内战以后,许多亚洲人开始来到美国。

最近几年,成千上万的难民及其他不同身份的人涌进美国。

美国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因为除了一个明显的例外,所有美国人都是移民或移民的后代。

材料二:19世纪以前的世界人口迁移

(1)通往美洲的新航路是由著名的航海学家_________开辟的,最早进行海上探险的国家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二战前,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是从_________移向_________,从_________流向________,导致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

(3)美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其居民大多数来自________国;非洲人是作为_______被劫掠到这个国家的;最早的亚洲人是以____________身份进入美国的,主要在________干活;一个明显的例外,指的是__________人。

(4)文中第一段中的向西推进指的是国____________(内、际)人口迁移,主要是为了_________,人口大量从__________向_________移动,试分析产生这种移动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教材-稳扎稳打】

1.b点拨: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

2.d点拨: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

3.d点拨: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4.b点拨:东汉末年,北方的草原民族陆续内迁。

5.a点拨: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造成的人口大规模西移

6.b点拨: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和城市化的发展,使我国的人口迁移方向为由农村到城市。

?重难突破—重拳出击】

1.b点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人口迁移数量增加频率加快。

2.b点拨:全球来看,人口迁移属于机械增长,人口数量变动小。

3.c点拨:经济因素是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原因。

4.b点拨:南斯拉夫科索沃地区发生了战争,因此社会不稳定。

5.c点拨:三峡工程修建使库区人口大量迁移,这是国家政策调整。

6.a点拨:库区人口迁移主要是由农村向城镇迁移,由城镇向城市迁移,由农村向农村迁移。

7.a点拨:人口频繁地迁移现象在我国最早开始于秦汉时期。

8.d点拨: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是地区间的经济差异。

?巩固提高—登峰揽月】

1.(1)发展中、60、30、10(2)发达、10、20、70(3)城市化、城市、②、①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

(1)频率大,人口迁移数量(2)农村城市内地沿海工矿地区

(3)自发务工经商(4)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出现国家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城市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后人口迁移的特点、性质和方向等问题的理解情况。

?课外拓展—超越自我】

1.(1)哥伦布 葡萄牙 西班牙

(2)旧大陆 新大陆 已开发国家 未开发国家 政治因素

(3)英 奴隶 劳工 西部的铁路上 印第安

(4)内 开发国土 东北部和中西部 南部和西部的阳光地带 美国南部和西部建立了石油化工和电子宇航等新兴工业部门,发展了旅游业,并且阳光充足,环境污染少,因而吸引了大量人口

跨空间教案篇4

目标:

复习巩固1——7的序数,2——6的邻数。

认识时间“星期”,了解其顺序性、周期性、初步形成“星期”概念。

激发幼儿对时间的兴趣,积极、主动、快乐地参与学习活动。

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准备:

教具学具方面:星期转盘操作材料若干套(与幼儿的小组数相同)童话故事《星期妈妈和孩子们》

幼儿知识经验准备:学习另以内的序数和邻数,通过挂历、台历对“星期”时间概念有初步了解。

活动过程:

1、复习巩固:1——7序数,2——6邻数(1)复习序数:出示1——7数字娃娃(排列无序),请幼儿帮组数字娃娃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并讲出第一、第二……第七各是哪个数字娃娃,老师出示大写数字表示。

(2)巩固邻数:以“数字娃娃找邻居”的游戏进行。

例如:老师以数字娃娃的口气问,我是2,我的邻居是几和几请小朋友帮助我,帮我找出好邻居。幼儿可回答二、二、二、你的邻居是一和三,一和三是你的好邻居。

2、新授:认识时间“星期”,了解其顺序性、周期性。

(1)听童话《星期妈妈和孩子们》,第一遍老师口头讲述故事后提问,童话的名称及故事里讲到谁?(师出示星期妈妈的图片)她想干什么?幼儿回答后,老师交代本节课新授内容是认识“星期”,并提出以下问题,星期妈妈一连生了几个孩子?她给孩子取了什么名字?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请幼儿在听一边故事。

(2)再次听故事边讲边出示星期娃娃图片(打乱一至星期日的顺序),然后请幼儿回答以上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星期妈妈的第一个孩子是谁?第二个孩子是谁……最后一个孩子是谁?让幼儿帮星期妹妹排队,明确星期的顺序性。

(3)转盘游戏:找邻居(师示范转动转盘,然后可请个别幼儿操作)规则:转动转盘后,指针指到星期x,就请小朋友讲出星期x的两个邻居。(如,星期二,星期二的两个邻居是星期一和星期三)游戏反复进行4——5次。

突出强调:星期日的邻居是谁啊(意在突破星期的周期性这一难点,让幼儿具有明确的周期意识,即一个星期有七天,一个星期结束,下个星期开始)3、操作活动:转盘游戏“找邻居”

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一个星期转盘,一组幼儿轮流转动转盘,同组全体幼儿共同讲述指针所指星期x的两个邻居是星期x和星期x。

4、活动评价引导幼儿与老师一起谈谈这节课认识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玩星期转盘游戏的感受。

5、分组进行角色游戏:“找邻居七名幼儿一组,分别带上星期娃娃头饰,扮演星期一至星期日七个角色形象,手拉手围成圈,顺时针转动,边转边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日,七个娃娃在一起,快快乐乐做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找邻居”

接着星期一先发问,我是星期一,我有两个好邻居,我的邻居是几和几?其余六个星期娃娃可回答,星期一,星期一,你有两个好邻居,你的邻居是星期日和星期二。

接下来由星期二、三……日顺次提问,方法同上,游戏延续进行。

星期妈妈和孩子们星期妈妈一连生了七个孩子,她皱着眉头说:“我还得给他们取七个好听的名字呢!”

星期妈妈看着孩子们,想呀想呀,觉得它们非常可爱,非常漂亮,于是她高兴地说:“有了,有了,好听的名字有了。”她边说边伸出手指,轻轻地点着孩子们的脑袋说:“梅花、桃花、兰花……”可是她只报了三个名字就停止了,“唉!不行,不行,这不是跟花儿们的名字一样了吗?”

反思

一、紧扣幼儿的生活经验,凸显数学活动中的挑战性。

在以往的数学活动中,星期的周期性和序列性占了主要的比例,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发现,孩子们基本已经具备了相关的知识经验,教师只需帮助其提炼经验即可,如果还只是延续此类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对于幼儿来说,真正的学习动力来自于活动本身,想让他们稳定地沉浸在数学探索、操作活动中,就必须给他们提供一个有一定挑战性的,需要通过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情境,而这个挑战性又不能脱离生活,因此结合"昨天今天明天后天前天"的推算活动,能极大的满足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并且此类推算也能为生活服务。

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凸显数学活动的趣味性。

很多时候,我们会简单地认为,用教语言的方法来教数学,尽量多讲,多操

作,多练习,孩子自然就会了,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幼儿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依靠自己的经验,才能真正地理解数学,而这种主体的理解必须基于内在的需要和兴趣,整个活动,我都是以童趣的手法,引用了星期妈妈和她的宝贝,小猪送蛋糕等形式,让孩子在一定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教与学其乐融融,相得益彰。

跨空间教案篇5

认识时间“星期”

目标:

复习巩固1——7的序数,2——6的邻数。

认识时间“星期”,了解其顺序性、周期性、初步形成“星期”概念。

激发幼儿对时间的兴趣,积极、主动、快乐地参与学习活动。

准备:

教具学具方面:星期转盘操作材料若干套(与幼儿的小组数相同)童话故事《星期妈妈和孩子们》

幼儿知识经验准备:学习另以内的序数和邻数,通过挂历、台历对“星期”时间概念有初步了解。

活动过程:

1、复习巩固:1——7序数,2——6邻数

(1)复习序数:出示1——7数字娃娃(排列无序),请幼儿帮组数字娃娃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并讲出第一、第二……第七各是哪个数字娃娃,老师出示大写数字表示。

(2)巩固邻数:以“数字娃娃找邻居”的游戏进行。

例如:老师以数字娃娃的口气问,我是2,我的邻居是几和几请小朋友帮助我,帮我找出好邻居。幼儿可回答二、二、二、你的邻居是一和三,一和三是你的好邻居。

2、新授:认识时间“星期”,了解其顺序性、周期性。

(1)听童话《星期妈妈和孩子们》,第一遍老师口头讲述故事后提问,童话的名称及故事里讲到谁?(师出示星期妈妈的图片)她想干什么?幼儿回答后,老师交代本节课新授内容是认识“星期”,并提出以下问题,星期妈妈一连生了几个孩子?她给孩子取了什么名字?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请幼儿在听一边故事。

(2)再次听故事

边讲边出示星期娃娃图片(打乱一至星期日的顺序),然后请幼儿回答以上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星期妈妈的第一个孩子是谁?第二个孩子是谁……最后一个孩子是谁?让幼儿帮星期妹妹排队,明确星期的顺序性。

(3)转盘游戏:找邻居(师示范转动转盘,然后可请个别幼儿操作)

规则:转动转盘后,指针指到星期x,就请小朋友讲出星期x的两个邻居。(如,星期二,星期二的两个邻居是星期一和星期三)游戏反复进行4——5次。

突出强调:星期日的邻居是谁啊(意在突破星期的周期性这一难点,让幼儿具有明确的周期意识,即一个星期有七天,一个星期结束,下个星期开始)

3、操作活动:转盘游戏“找邻居”

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一个星期转盘,一组幼儿轮流转动转盘,同组全体幼儿共同讲述指针所指星期x的两个邻居是星期x和星期x。

4、活动评价

引导幼儿与老师一起谈谈这节课认识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玩星期转盘游戏的感受。

5、分组进行角色游戏:“找邻居

七名幼儿一组,分别带上星期娃娃头饰,扮演星期一至星期日七个角色形象,手拉手围成圈,顺时针转动,边转边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日,七个娃娃在一起,快快乐乐做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找邻居”

接着星期一先发问,我是星期一,我有两个好邻居,我的邻居是几和几?其余六个星期娃娃可回答,星期一,星期一,你有两个好邻居,你的邻居是星期日和星期二。

接下来由星期二、三……日顺次提问,方法同上,游戏延续进行。

星期妈妈和孩子们

星期妈妈一连生了七个孩子,她皱着眉头说:“我还得给他们取七个好听的名字呢!”

星期妈妈看着孩子们,想呀想呀,觉得它们非常可爱,非常漂亮,于是她高兴地说:“有了,有了,好听的名字有了。”她边说边伸出手指,轻轻地点着孩子们的脑袋说:“梅花、桃花、兰花……”可是她只报了三个名字就停止了,“唉!不行,不行,这不是跟花儿们的名字一样了吗?”

星期妈妈又看着孩子们,想呀想呀,觉得它们非常聪明,非常伶俐,于是他又快乐地喊起来:“有了,有了,好听的名字有了。” 她边说边伸出手指,轻轻地点着孩子们的脑袋说:“宝宝、聪聪、明明、伶伶、俐俐……”可是念到这儿,她又停住了,“哎呀,不行、不行,这不是和小朋友们的名字一样了吗?”星期妈妈有想呀想。突然,她拍着自己的脑袋自言自语的地说:“啊哈!有了、有了,我的孩子是一天接一天生的,就按他们出生的次序来取名吧!”“、星期六、星期七,”星期妈妈说到最后一个孩子的名“星期七”时,感到这个名字很别扭,她想了一下说一天生一个孩子,一天就是一日,星期七就叫星期日吧。星期妈妈取好了七个名字,嘘了一口气,高兴地说,“好啦,好啦,七个好听的名字总算取好了。”

过了一会儿,星期妈妈拿来两件红衣服说:“星期六、星期日是我七个孩子中这最小的两个孩子,就让他们穿上最漂亮的红衣服吧!”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这五个孩子长得白白胖胖,星期妈妈说:“给他们穿上黑衣服最漂亮”,于是她又拿来五件黑衣服,一边给他们穿一边笑嘻嘻地说:“黑衣服、黑衣服,黑里衬出白皮肤,衣服黑,皮肤白,人人见了都喜爱。”

星期妈妈的孩子们渐渐长大了,他们不但学会了走路,而且,还经常受拉手围在妈妈身边,跳起快乐的“圆圈舞”呢!

认识时间

跨空间教案篇6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新《纲要》提出“数学教育必须要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由此可见生活化、游戏化已经成为构建数学课程最基本的原则。数学活动的内容具有生活性,这是指数学教育活动内容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这些内容是幼儿所熟悉的,也是他们所能理解的,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可以解决人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例如:房屋上的门牌号码、书上的页码、汽车和汽车站上的数字、日历上的日期等等,它们分别表示着不同的意义。若能通过与幼儿生活实际相联系数学活动,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内容是熟悉的,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是很有用的,并能激发幼儿更加注意,发现周围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和现象。对于我们班的幼儿来说,她们对空间对应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还不能透彻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在幼儿已有的经验基础上选择了“空间对应”这一内容,然后以“你家住在几单元几楼”为切入点开始,让孩子在游戏中感知空间位置对应,以帮小动物找家的方式将数学活动生活化,情景化,能进一步的加深幼儿的空间位置对应能力,能够帮助幼儿学会按房间卡找到自己的房间。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坐标找到家,并有一定的空间位置对应能力。

2.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感受数学活动的.魅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幼儿能根据坐标,找到对应的位置

活动准备

平面楼房、动物卡片、数字卡片、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你家住在几单元几楼呢?请跟旁边的小朋友说说。”

2.教师:“小动物新建一栋楼房,要请小朋友去参观(教师出示平面的楼房),这里就是小动物新建的楼房,我们看看这栋楼房有几个单元,几层楼呢?”

(二)复习巩固

1.教师与幼儿一起帮小动物认识自己的家住在几单元几楼

教师:“刚才小朋友都帮忙数了数这栋楼一共有4个单元,4层楼,现在我们来看看里面都住了哪些小动物,看看这些小动物它们住在几单元几楼?”(宝宝兔的家住在1单元1楼(1,1);贝贝羊的家住在2单元3楼(2,3);胖胖猪的家住在3单元3楼,(3,3);嘟嘟牛的家住在3单元4楼(3,4)吱吱鼠的家住在4单元2楼(4,2))

教师:请幼儿说说理由,帮助幼儿学会看坐标,快速地找到房间。

2.教师带领幼儿游戏,找找自己的家住在几单元几楼

(1)教师与幼儿一起认识房子的结构,看看这栋楼有几个单元几层楼。

(2)发房间卡给幼儿,请幼儿说说自己拿到的房间卡是几单元几楼。

(3)请幼儿拿着自己的房间卡自由找到自己的房间,教师个别指导。

(4)请个别幼儿说说你是怎么找到房间的。

(5)游戏:幼儿站在房子外面,幼儿在音乐开始后,开始找房间,看谁又快又准确的找到自己的房间。

(6)请幼儿到好朋友家做客,跟好朋友交换房间卡,根据自己手里的房间卡找到好朋友的家。

(三)幼儿操作练习

1.教师与幼儿一起看看还有哪些动物没有住进新房子,它们分别住在几单元几楼。

2.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图卡帮助小鸡、小鱼、小猫、小刺猬、小乌龟找到家。

(四)交流与分享

教师请幼儿到前面来和其他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帮助小动物们找到家的,先找到它住在几单元,再找到她住在几楼。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充分体现了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理念,理念正确;设计程序生活化;教学形式生活化。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很不错,沉着、不慌张,亲和力强。此次活动中教师的思路很清楚,教育目标达成很好,幼儿反应活跃,但是在游戏环节幼儿等待时间过长,显得拉杂。游戏的环节一可以和环节三整合,环节二可以设计2座房子,避免幼儿的等待。在教师示范时,应进一步强化,先找几单元,再找几楼,可帮助幼儿思维清晰。幼儿自主操作练习中,可增加难度,如将房子增加为5个单元5层楼,更能充分体现教学的坡度,层层递进,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能挑战自己。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人教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6篇

美术教案教案推荐6篇

美术教案教案通用6篇

美术活动教案大班教案通用6篇

小班教案美术教案优秀6篇

小班教案拔萝卜音乐教案6篇

5的加法教案大班数学教案6篇

6的初步认识教案6篇

小学数学1~6教案优秀6篇

大班数学6的减法教案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50356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