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会述职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数学线和角教案优秀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线和角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答应用题.
2.通过复习,使学生知道同一道题中,数量关系可以转化,用不同方法解答.
3.使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可以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知道同一道题中,数量关系可以转化,用不同方法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导入:我们已经复习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了不同的应用题的不同分析、解答方法.今天我们就用我们学过的不同知识来解应用题.(板书课题:用不同知识解应用题)
2.填空:已知甲数是乙数的6倍.那么:
(1)乙数是甲数的
教师追问:为什么填 呢?这时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转化成了什么关系?
(2)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
(3)甲数与甲乙两个数的和的比是( )∶( )
(4)乙数与甲乙两个数的和的比是( )∶( )
教师提问:这时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转化成了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通过复习,我们发现了倍数关系、分数关系、比的关系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二、复习探讨.
(一)教学例6.
少先队员在山坡上栽种松树和柏树,一共栽种了120棵,松树的棵数是柏树的4倍.松树和柏树各栽多少棵?
1.学生读题,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2.分组讨论:
(1)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2)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可以转化成哪几种关系?
(3)本题有几种解法?
3.学生汇报反馈.
(1)因为:松树的棵数+柏树的棵数=120棵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等式列方程解应用题.
解:设柏树种了 棵.
120-24=96(棵)
解:设松树种了 棵.
120-96=24(棵)
答:柏树种了24棵,松树种了96棵.
(2)因为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所以松树和柏树棵树的比是4∶1.
所以根据转化的比的关系,可以用按比分配的知识来解答.
4+1=5
120 =96(棵)
120 =24(棵)
答:柏树种了24棵,松树种了96棵.
(3)因为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所以松树和柏树棵树的和是柏树棵树的5倍,我根据倍数的数量关系可以运用算术方法解题.
120(4+1)=24(棵)
120-24=96(棵)
答:柏树种了24棵,松树种了96棵.
(4)因为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所以柏树的棵数就是松树棵树的 ,如果把松树的棵数看作单位1,那么,120棵对应的率就是1+ ,根据倍数的数量关系可以运用算术方法解题.
120(1+ )=96(棵)
120-24=96(棵)
答:柏树种了24棵,松树种了96棵.
(5)因为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所以松树和柏树棵树的比是4∶1,松树和松树、柏树棵树和的比是1∶5,所以根据转化的比的关系,我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
解:设柏树有 棵.
∶120=1∶5
5 =120
=24
120-24=96(棵)
答:柏树种了24棵,松树种了96棵.
4.请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你最喜欢那种方法.为什么?
5.教师总结:在我们解应用题时,一道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可以转化成不同解决形式.在解答时,我们选择我们熟练、简便的方法进行解答.
小学数学线和角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3页。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从实际情景入手,引入新知,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景中用数对确定位置
1.谈话引入。
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同学们欢迎吗?
老师们都很想认识你们。咱们先来给他们介绍一下我们班的班长,可以吗?
2.合作交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究新知。
(1)出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出班长的位置,把你的方法写或画在纸上。
汇报:班长的位置在第4组的第三个,他在从右边数第二组的第三排…
哪个小组也用语言描述出了班长的位置?
请班长起立,他们的描述准确吗?
刚才同学们的描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表示的是班长的位置,有的同学说第几组,第几行,第几排……)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还可以从不同的方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板书:列 行
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
班长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
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小学数学线和角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的操作过程,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能辨析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3、学会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难点:掌握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和三角板。
学具:长方形、正方形纸、三角板、观察表、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导入:小朋友,当你吃过晚饭,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散步吗?你最喜欢镇海哪里的夜景?是啊,我们的镇海越来越美了,就连一幢幢楼房在夜空下也那么的温馨迷人。(媒体播放)
2、设疑:当你陶醉在美景中时,有没有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呢?(抽象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3、了解:能谈谈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吗?(根据学生的原有认识,完成观察表中的有关问题,如几条边几个角)
4、揭题:原来你们早就和它们交上朋友了,看来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起继续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应该是不成问题了。(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初步感知:
1、根据原有认知结构,判断课件中的图形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2、质疑:看来有4条边和4个角的图形也不一定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么它们的边和角里一定还藏着许多秘密等着我们去一一发现,你们愿意吗?
(二)深入探究:
1、认识长方形:
1)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会有什么秘密?
2)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
3)汇报交流,媒体选择性对学生的方法加以演示。
4):小朋友真会动脑筋,通过自己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知道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媒体出示,齐读)
5)认识“长”、“宽”
6)找一找身边的长方形并指出它的长和宽。
7)激励引入到正方形的研究中。
2、认识正方形
探究方法同上,但有所简略于汇报演示。
3、尝试验证会什么一开始有些四边形不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4、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1)四人小组根据刚才的发现讨论两者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汇报交流。
5、学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1)用小棒摆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说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想把你摆的长方形画下来吗?(先发表各自的意见,然后教师范画,再学生自己试画)
3)画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方法一样吗?要注意什么?
4)生独立画正方形,指名板演并让他人。
三、交流,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很么不满意的?(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四、练习巩固,拓展深化
1、猜想边长、长、宽的长度
2、数一数有几个长方形、正方形
3、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指定长度,画上美丽的图案,并说说想把自己的设计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小学数学线和角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
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口答下列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圆的半径是5厘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圆的直径是3分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三)回忆圆柱体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
(一)圆柱的侧面积.
1.学生讨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长、宽和圆柱底面周长、高的关系.
2.小结: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而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二)教学例1.
例1.一个圆柱,底面的直径是0.5米,高是1.8米,求它的侧面积.(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板书: 3.140.51.8
=1.75l.8
2.83(平方米)
答:它的侧面积约是2.83平方米.
3.反馈练习: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94.2厘米,高是25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三)圆柱的表面积.
1.教师说明: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2.比较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区别.
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而侧面积是指圆柱侧面的面积;表面积包含着侧面积.
(四)教学例2.
1.出示例2
例2.一个圆柱的高是15厘米,底面半径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2.学生独立解答
侧面积:23.14515=471(平方厘米)
底面积:3.14 =78.5(平方厘米)
表面积:471+78.52=628(平方厘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628平方厘米.
3.反馈练习: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45分米,求它的表面积.
(五)教学例3.
1.出示例3
例3.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
2.教师提问:解答这道题应注意什么?
这道题是求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实际上是求这个圆柱形水桶的表面积.题里告诉我们的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计算时就是用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
3.学生解答,教师板书.
水桶的侧面积:3.142024=1507.2(平方厘米)
水桶的底面积:3.14
=3.14
=3.14100
=314(平方厘米)
需要铁皮:1507.2+314=1821.21900(平方厘米)
答:做这个水桶要用1900平方厘米.
4.教师说明: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在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5.四舍五入法与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1)四舍五入法在取近似值时,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5或比5大的.舍去尾数后向前一位进一,是4或比4小的舍去.
(2)进一法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4或比4小的舍去尾数后都向前一位进一.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所研究的例1、例2、例3都是有关圆柱表面积的计算问题.圆柱的表面积在实际应用时要注意什么呢?
归纳:圆柱的表面积,在实际应用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必须灵活掌握.如油桶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无盖的水桶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烟筒的表面积只求侧面积.另外,在生产中备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就是为了保证原材料够用.
小学数学线和角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解决同一天中,时和分、分和秒形式的两个时刻与时间(段)的计算问题。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用时间线段图和竖式解决同一天中,时和分、分和秒形式的两个时刻与时间(段)的计算问题。
情感与态度:在学习中使学生明白时间的宝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用时间线段图和竖式解决同一天中,时和分、分和秒形式的两个时刻与时间(段)的计算问题。(加法计算)
教学难点:
学生对于题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出示
小丁丁和同学约好上午9时15分在动物园门口集合,小丁丁早晨7时48分出门,路上用了1小时23分。
(1)在这段文字叙述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上午9时15分在动物园门口集合;
早晨7时48分出门;
路上用了1小时23分。
(2)9时15分、7时48分、1小时23分各表示什么,有什么不同?
9时15分、7时48分表示时刻,是指某一事件发生的时候。
1小时23分表示时间,是指某一事件经过了多久。
(3)出示问题“小丁丁几时几分到达动物园门口”这是求时间还是求时刻?
是求时刻
(4)今天我们就要来讨论关于时间的计算的问题。(出示课题)
[对于学生经常会混淆的“时间”“时刻”这2个数学用语进行简单的辨析。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明确地知道是要求什么?]
二、中心阶段
1、请学生试着计算。
2、汇报
(1)画图
(2)竖式算
注意:这步计算,“分”的计算满60要向“时”进1,因为分与时之间的进率是60。
答:小丁丁9时11分到达动物园门口。
3、比较2种方法得出2种方法都很好,都很直观、很简洁。
4、小结
我们可以利用时间线段图和竖式来解决某一时刻经过多少时间会到哪一个时刻的计算问题。
三、练习阶段
7时50分+45分=()时()分
8时26分+2小时37分=()时()分
15分18秒+3分52秒=()分()秒
小学数学线和角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 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20×3= 30×5= 40×2=
200×3= 600×5= 16×4 =
16×4 =
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老师希望下课时每位同学都能不仅会做,而且能说出为什么?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去海边游泳吗?淘气笑笑他们在暑假里就到美丽的北海去旅游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情况。(师出示淘气、笑笑在海边买东西的`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先解决“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的问题,其他问题先存入“问题银行”。
三、探索口算方法
1.解决问题: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
师: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先独立列式计算12×3或3×12,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然后汇报。
生1:12×3就是3个12相加,12+12+12=36(元)。
生2:如果每个泳圈是10元,3个泳圈是10×3=30(元)。每个泳圈少算了2元,3个泳圈共少算2×3=6(元),一共要30+6=36(元)。
生3:12×3就是把12分成10和2,10×3=30,2×3=6,30+6=36(元)。
2.解决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师:你能算出来吗?
学生列式计算15×3或3×15,先同桌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再汇报。
生1:15×3就是3个15相加,15+15+15=45(元)。
生2:15×3就是把15分成10和5,10×3=30,5×3=15,3个10再加上3个5,30+15=45(元)。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买东西“需要多少钱”学习了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一位数,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一位数,最后把它们合起来。
五、巩固与练习
1.看屏幕(出示练一练第2题情境图)
让学生独立解决⑴⑵两个问题,在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对于第⑵个问题,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可以:①因为15×6=90(块),100-90=10(块),所以够分。
②因为15×6=90(块),100>90,所以够分。
2.看屏幕(出示练一练第3题情境图)
师:谁能说一说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根据图意回答,并独立解决问题,再在小组中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练一练第4题
教师先示范让学生理解表格,学生独立填表,然后进行全班反馈交流。
引导学生观察填写结果,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4.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抽几题让学生说说口算方法。
六、检测
这节课大家学习的如何呢?来,做一做16×4 并写思考过程吧。
完成后相互检查,看看谁都完全正确。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