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述职范文 >教案大全

小学数学线和角教案优质8篇

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优质的教案能够提供清晰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以下是会述职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数学线和角教案优质8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线和角教案优质8篇

小学数学线和角教案篇1

教材分析:9加几的加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能熟练计算了10以内的加法和10加几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以后学生学习各种进位加法的基础。教材采用的是“凑十法”来进行加法计算。

重点:让学生理解凑十法的算理。

难点:让学生掌握凑十法。

关键:让学生掌握凑十法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练习。

学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9加几加法的算理,经历9加几加法的计算研究过程;

2、使学生能正确的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并选择自已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等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4、在发现加法算式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的思维能力,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一、课前谈话

师:小朋友的歌声真动听,老师想看到你们漂亮的坐姿。哪个漂亮的小朋友给老师介绍一下你们在下课时间玩的游戏,说说当时的心情。好,那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数学世界。

二、师生问好:小朋友,你们好!

三、创设情景,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师:猜猜今天老师来我们一(2)班是干什么?其实我是带来一个难题想让咱们班小朋友帮帮忙,愿意吗?

2、秋游活动,老师买了一些饮料,小朋友帮老师看看?提取数学问题。

要求:四人小组讨论,我们可以用小棒当饮料,把每个人的想法说给小组长听,在派一名代表汇报。(通过小组合作,能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并且折射出更多的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线和角教案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26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生活情景,让同学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能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格数;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指定方向和格数平移。

2. 通过具体的学习和探索活动,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提问:同学们每天都要上学,能说一说平时你是怎样来上学的吗?(同学交流)

小结:步行、骑车、坐汽车时人和车的移动都是一种运动,谁知道生活中还有什么物体也在运动?(同学举例)

二、 感受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1. 引出课题。

谈话: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段录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的运动方式也就是运动的样子相同吗?请你们边看边用手势表示出它们的运动方式。

课件播放:电动门、电梯、汽车、电扇叶片、风车等物体的运动录像。

提问:回忆刚才看的这几段录像,再想想你们做的手势,能把它们按运动的方式分分类吗?

同学可能将自动门、电梯、汽车的运动分为一类,它们的运动路线都是直的;风扇、风车、指针分为一类,它们都是转动的。

假如同学在分类的同时说出平移、旋转这两个词,教师直接给予肯定,并板书:平移、旋转。

假如没有出现平移、旋转这两个词,教师讲述:像自动门、电梯、汽车这样的运动是平移;像风扇、风车、钟面上的指针这样的运动是旋转。(板书:平移、旋转)

谈话: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移和旋转这两种不同的运动现象。(把课题补充完整)

2. 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提问:现在谁能说说平移是怎么运动的?它有什么特点?(根据同学回答,板书:沿直线移动)

谈话:旋转是怎么运动的,它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再来看录像(演示风扇的转动)。

提问:风扇在旋转的时候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在动呢?有没有不动的地方?(让同学到屏幕上指出不动的地方)风车旋转时哪个地方不动?钟面呢?

小结:旋转都是物体绕一个固定的点转动。(板书:绕定点转动)

3.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

谈话: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判断下面哪些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是平移的在括号里画“—”,是旋转的画“○”,教师巡视。

反馈:谁愿意把自身的判断结果给大家展示一下。(同学展示,遇到有分歧的问题课件演示)

谈话:你们判断得对不对呢?我们让手中的画面动起来。(电脑按顺序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让同学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达:如开关推拉窗时,窗户的运动是平移;升国旗时,国旗的运动是平移……)

4. 举例。

提问:除了这些现象之外,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平移或旋转现象?(同学举例)

三、 探究平移方法

1. 探究方法。

电脑出示:小鸟平移图。

谈话:谁能到前边来指一指,小鸟原来在什么位置,现在在什么位置,它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

同学可能回答:

① 向前平移6格。(教师指出:一般情况下,图形在平面上的移动方向用上、下、左、右表示)

② 向左平移3格。

③ 向左平移6格。

……

谈话:那么到底是平移几格呢?同桌合作,拿出小鸟卡片,在方格图上移一移,看平移了几格。

同学拿出卡片操作,并在小组内交流自身得出的结果。

谈话:我们用移图的方法研究了平移的距离。(板书:方法:移图)用这种方法虽然能准确地得到结果,但是比较麻烦,我们可不可以只观察小鸟图的一局部,例如一条线或一个点来研究呢?请同桌讨论。

根据同学的回答,课件演示,并板书:移线、移点。

谈话:这个点在平移前是鸟嘴的点(课件演示),那么它会平移到哪儿呢?(同学指出后,课件演示)平移后它还是鸟嘴的点,像这样的两个点,我们称它们为小鸟图平移前后的一组对应点(板书:对应点)。数一数这组对应点中间有几格?你还能找出一组对应点并数出中间有几格吗?再找一组试试看。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同学交流)

谈话:看来,图形平移前后相对应的点的距离相等,这是图形平移的又一个特点。(板书完整:对应点等距离)

谈话: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验证了平移6格,那么判断错误的同学能说出错误的原因吗?(协助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纠正)

3. 练习。

谈话:请拿动身给你们的第2页纸,看一看,小房图、金鱼图和火箭图分别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同学独立完成填空,一起校对)

谈话:观察这三组图形,在平移前与平移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小结:物体或图形在平移后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大小和形状以和图形自身的方向都没有变。

四、 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1. 探索画平移后图形的方法。

出示教材第25页“试一试”第1题。

谈话:方格纸上有一个三角形,要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你们打算怎样画?先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再试着在第3页的纸上画一画。

提问:谁愿意向大家介绍自身的画法?

同学中可能出现的画法有: ① 先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都向右平移6格,再将三个点连线。② 先把一个点向右平移6格,再根据三个点的位置画出另外两个点,最后连线。③ 先把一条线段向右平移6格,再按这条线段的位置画出图形。

……

结合同学的回答,课件演示各种不同的画法。

2. 练习。

谈话: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吗?(同学在第4页纸上完成)

谈话:怎样判断平移得对不对呢?(看对应点的距离是不是相等)

同学展示完成的图,注意纠正错误的画法。

五、 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六、 课堂练习

“想想做做”第4、5题。(略)

研讨

本节课主要有两个教学内容,一是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二是平面图形在方格纸上的平移。这一内容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本课公开课教案对这一问题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教学物体的平移和旋转,教者并不是只限于引导同学对运动现象进行观察,而是在观察的同时用手势比画运动状态,体会运动方式的变化,继而再考虑同类运动方式的一起特征——先发现平移是物体沿直线移动,再组织观察电风扇、风车等转动时有没有不动的地方,发现旋转是物体绕定点转动。这样,经历“图像感知—动作掌握—言语表述”的过程,同学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认识就有了较深入的考虑。有了这种考虑,对于两种运动方式的判断就会建立在更加自觉的基础上。

教学平面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格数,先让同学观察静态画面,出现不同的看法,形成认知抵触;再让同学用实物图形操作,然后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从而使同学在认识上达成一致。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同学研究图形中的线段和点平移的格数,发现图形平移多少格,平移前后图形中的对应线段或对应点也都相距相同的格数。这一认识不只使同学对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距离的判断实现了“面—线—点”的简化,而且为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提供了依据和方法的指导。这样,从同学的认识水平动身,逐步引导同学初步形成对图形平移基本特征的认识,是一种既必要,又可行的教学处置。

小学数学线和角教案篇3

通过直观,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具体采用以下模式:

动手操作、叙述图意(感知阶段)——列加法算式,观察说出加数的特点(建立表象)——写出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

(1)师生共同摆红花,师指导写乘法算式。

(2)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

(3)学生看图说图意,独立写乘法算式。

(4)分析比较,揭示本质。

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板书:

用加法算 用乘法算

2+2+2=6 2×3=6

3+3+3+3=12 3×4=12

4+4+4+4+4=20 4×5=20

(1)让学生看一看这三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让学生比一比这两种算式,哪一种比较简便?

(3)让学生说一说"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个结论。

这样通过分析比较,不仅揭示了本质特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1.做课本pll0“做一做”的第1题。

2.先读算式,再用圆片摆一摆。

2×3 3×2

3.根据乘法算式,有节奏地做拍手游戏。

2×6 5×2

4.说一说下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做“找朋友”游戏。

4×3 3×4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上面这组生动有趣的有梯度的练习,可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四)引导总结,强化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哪些知识,学到哪些方法?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

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归纳小结,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

小学数学线和角教案篇4

课题: 综合练习课 我学会了吗?( 15页)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能结合现实情境熟练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种时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个 性 化 修 改

教学重点 难点 熟练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种时刻。

教学准备 钟表模型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忆一忆

师;小朋友们,大家想一想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同位。

二、创设情境,发现规律。

演示旗杆在四个时刻(四个时刻用钟表出示)的影子,(也可以让学生提前自己量一量)让学生观察,你会发现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各小组选出代表,组间交流各组发现的规律。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参与评价,及时小结,及时发放丰收园里的大苹果。

三、巩固拓展

1、实物投影出示教材14页第4题,先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空,再让学生看图讲一个故事,并让学生谈体会,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5页第6题,做后对答案。

四、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线和角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交流做家务事的感受,从范例中具体懂得写学做一件家务事的要求和方法;选好内容,定好题目,动手写作。

教学过程:

一、揭题,启发谈话,激发习作兴趣

1、同学们,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在班级里都挺能干的,我想你们在家里也一定是挺能干的。你们一定做过许多家务事吧,你能告诉大家你会做哪些家务事吗?(板书:家务)

2、指名说。不错,你们都是爸爸妈妈的好帮手。这节课,我们练习把自己学做的一件家务事写下来。

二、指导审体,明确要求

1、课件出示作文要求:

你是家庭的小主人,是爸爸妈妈的好帮手。最近你又学会了哪些家务事(如洗碗、洗衣服、整理房间、煮饭、喂猪、包饺子、钉纽扣等)?选择一件写一篇作文,题目自己定。要先想想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再把学做这件家务事的过程写清楚,按一定顺序写下来,注意要语句通顺,意思连贯。写完以后要认真修改。

2、齐读习作要求

3、这次作文要求我们写什么?(板书:做家务事)怎么做?(板书:学)谁学做?(我们自己学做家务事)题目要求我们写几件呢?(一件)怎么写?题目向我们提了哪些要求?(引读题目中要先再)按一定顺序写,按什么顺序写呢?(按学做家务事的过程写)

三、引导选材,开拓思路

1、题目要求我们选择自己最近学做的一件家务事写篇作文,选择哪一件呢?请同学们注意,这一件事一定要是自己做了的,而且学做的这件家务事是次数多、印象深、记得清的。

2、根据教师刚才的要求,那么在学做家务的过程中,你印象最深刻、最喜欢干的是哪种家务事?你准备选择哪一件事?要表达一个什么中心呢?(我准备选择拖地,想表达拖地也有学问这一中心;我准备选择炖牛奶,想表达自己的事自己做这一中心;我准备选择整理房间,想表达从小爱整洁这一中心;我准备选择喂猪,想表达学做事要多想办法这一中心。)

3、你是怎么学的?碰到了什么困难?当时的心情怎样?是怎样克服的?这件家务事有没有学会?

①分小组畅谈,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

②指名说,要求说出具体的过程和当时的体会。

对那些家务事干得好的也说得清楚的学生,教师要充分给予肯定。

四、范文引思,借鉴写法

怎样按顺序把自己学做的一件家务事的过程写清楚呢?(板书:写清楚)我们先来看看一篇《洗菜》的范文片段。(将材料分发给每个学生)

范文片段1。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把白菜解开,先用刀把菜根切去,然后把一片片菜叶剥下来。黄的菜叶,我就把它放在一边,绿的菜叶,我就放在盆子里。我一棵一棵地剥着。突然,看见一条大青虫躺在一片叶子上。它青青的身子,软绵绵、毛茸茸的,我吓了一跳,顺手把叶子扔掉了。看着扔掉的菜叶,我想:妈妈长年累月洗菜,不知遇到多少只这样的大青虫,要是都像我这样把它扔掉,不知要浪费多少菜啊!一条青虫有什么可怕的!我壮着胆子,鼓起勇气,从地上拾起那片菜叶,硬着头皮从叶子上抓住青虫,赶快扔到地上,一脚把它踩个稀巴烂。这时,我真像打了胜仗一样高兴,接着又开始拣菜了。拣完菜,我把菜倒进水池,再把每片菜叶的两面洗干净,然后把菜梗洗得雪白,最后把它整整齐齐地放在盆子里。

1、请同学们默读(齐读)片段,思考:(1)作者写了件什么家务事?(洗菜)可以给片段拟个什么题目?(洗菜。对了,这次我们可以直接将事件名称作为题目)。文章表达了一个什么中心呢?(表达了要节约菜这一中心)(2)这个片段通过哪些词语把学洗菜的先后过程交代清楚了?(先、然后、接着、再、最后)

2、从文中看,作者学洗菜的过程分为哪几步?这几步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板书:分几步)(分切菜根剥菜叶拣菜叶洗菜梗四步,这四步不能颠倒,因为这是按学做的先后顺序写的。)

3、作者是怎样把学洗菜的每一步写清楚的?在文中找出具体的词语和有关句子。(让学生找有关词、句,分别在下面画△和~~~~~~~

从刚才找出的词、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重点抓住什么把每一步写清楚的?(重点抓住怎么做、怎么想写清楚的)(板书:怎么做、怎么想)

看来,要把学做家务事的过程写清楚,就应该按学做家务事发展的顺序,把分几步做、每步怎么做及做时怎么想的写具体。

4、那么,怎样才能写好家务劳动的过程呢?我们不仿先来看一看一位四年级同学写的作文吧。(出示投影:《学钉纽扣》片段)今天下午,我闲着没事干,就叫妈妈教我钉纽扣,妈妈答应了。

妈妈先拿出一块毛线织成的鞋面和二根针、线,让我和她一起做。妈妈拿起一根针和一根线,捻细线头,然后仔细地从针眼中穿过,我见了,心想:原来穿线这么简单呀!我一定能穿得很好。想着,我拿起线,把线头捻细,就去穿针眼,可线头偏 传来妈妈的声音: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下去。听到这话,我顿时有了信心。我静下心,又重新穿了一次,我左手拿着针、右手拿着线,可是线怎么也穿不进针眼。妈妈说:你先把线头拧拧紧再穿针眼,试试看。我拿食指往嘴唇上擦了点口水,拧了拧线头再穿针眼。嘿,线头果然穿进针眼里去了我穿进去了,我穿进去了!我大叫起来。接着,妈妈选了一个位置,放上纽扣,用针从鞋面的背面穿过,再从纽扣的孔中穿过,然后从另一个孔中穿回来,照这样的顺序做好几次,再打结,妈妈钉好了一个,我也钉好了一个,但我并不满意,因为我只钉了一个,于是,我决定用多个纽扣钉一副画。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穿线、反复穿过纽扣、打结,个个动作做得有模有样,正当我在专心致志地钉纽扣时,针头鬼鬼祟祟地向我的指头刺来,哎哟!我疼得大叫起来。妈妈听见了,连忙跑过来,替我贴上创口贴,对我说:别做了,钉纽扣不是你现在干的。我说:妈妈,你别管我,我会小心的,我一定要把这副画钉好。妈妈见我一定要钉,就不说了,我又认真地钉起来。

终于,一张小脸在我的手中产生了,我高兴地拿给妈妈看,妈妈看了,高兴地说:真不错,你终于学会钉纽扣了,而且钉了一副画呢!哈哈哈我也笑了,我们的笑声回荡在屋子里

纽扣终于钉好了,这时我才体会到有些事情看看容易做起来难,要做好一件平常的家务事,并不是想像的那样简单学生。

①读范文。思考

A.这件事是什么时候我和谁在一起做的?

B.我碰到什么困难?妈妈如何指导?我是怎样克服的?学做了这件家务事后,我有什么体会?

②教师启发指导:在这两个问题中,小作者具体写了哪个问题?她是如何把它写清楚、写具体的?

③教师小结:小作者先写线头穿不进针眼,再写在妈妈的指导下通过努力把线头穿进针眼。她运用了语言描写(妈妈指导的话)和细致的动作描写(拿、擦、拧、穿),把穿针引线的过程写具体了。同学们,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注意运用这种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来描写,这样才能把家务劳动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

同学们,当你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后,可以自己拟个题目,如《学洗衣服》、《学包饺子》、《学钉纽扣》等。

五、小结后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写《学做家务事》,知道了如何按一定的顺序把家务事写清楚、写具体。下面就请你们把自己学着做的一件家务事按习作要求写下来。

板书设计:

学做家务

作文题目

文章中心

按顺序分几步

材料安排

写清楚怎么做

怎么想

什么时候跟谁做的?(简略写)

有没有碰到困难?

你是怎样克服的?(具体写)

小学数学线和角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探索规律寻求新知。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无限循环小数的意义和循环节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评价任务:

1.认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2.认识循环小数,循环节,会进行循环小数的简写。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以玩扑克牌的游戏说明摆放顺序重复出现。

2、今天我们将学习与循环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3、展示目标: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环节二

目标展示

1.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探索规律寻求新知。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环节三

学习新知

1.出示例7

(1)板书: 400÷75

让学生独立计算.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交流讨论:第一题可以除尽,2、3题的商除不尽,总也除不完.(4)建立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

(5)归纳总结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2.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老师指着400÷75的竖式提问: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它和每次出现的余数有什么关系?

总结:我们所说的重复也叫循环,像5.333……这样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

4、建立“循环节”的概念,指导循环小数的写法。让学生任意说出几个无限循环小数,教师板书:

5、老师指导书写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小数的循环部分只写出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上面各记一个圆点。

环节四

训练操作。

做一做第一题

矫正:强调循环小数的写法。

小组合作各小组以小组长为中心,把自学所得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环节五

课堂小结

学习至此,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本节课我学会了什么?掌握不太好的是?

作业练习

1.课堂作业: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8题、第10题。

2.课外作业:

(1)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11题。

(2)算一算,想一想:10÷7的商的小数部分第100位上的数字是几?

小学数学线和角教案篇7

教学分析: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这一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接着,教材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量一量我们的课桌面有多长。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质疑:为什么大家得到的结果不一样?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的测量结果相同呢?(用同一种测量工具)看来,只有在测量时使用同一种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相同的测量结果。你知道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尺子)对了,尺子就是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二、尝试感悟,探索新知。

1、认识尺子。

请你拿出自己的尺子,仔细观察,尺子有些什么?

师小结:尺子上都有长短不同的线(刻度线),都有一些不同的数字,0刻度,还有cm两个英文字母。其实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做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尺上指

1厘米有多长呢?谁来猜一猜。(点击课件,出示“1厘米”) 生:从0到1。

师:对了,这就是1厘米。(课件出示)除了这一段,你还能找到哪段也是1厘米吗?

师:(小结)我们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距离叫做一大格,(板书:1大格)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板书:1厘米)也可以写作1㎝(板书:1㎝)。

其实,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这个我们以后来认识。

(2)用手比

请小朋友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指给同桌看。

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比划得正确吗?用尺子去检验一下。

轻轻地把尺子移开,手指不要动,观察比好的1厘米,你感觉怎么样?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把它记在脑子里了吗?

(3)生活中找

睁开你的眼睛,找一找我们生活中有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吗?

师:现在,老师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注意听清楚,这个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我们的食指宽度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学生说一句奖励一个贴画。(田字格的边长,橡皮的厚度,数学书的厚度,文具盒的厚度--)

3、认识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的尺子,你能找出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吗?3厘米呢?4厘米?

学生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3厘米、4厘米的长度,教师巡视指导。归纳出: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板书)

4、学习用厘米量。

(1) 先让学生尝试自己量一量一根小棒有多长。让学生说出答案。

师:究竟谁量得对呢?请同学们来看看老师量的。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量时,先把小棒放平,使尺的0刻度对准小棒的左端,再看小棒的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几,这根小棒就是几厘米。现在这根小棒的右端对着5,那么它就是5厘米长。”

(3)学生再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一次。

(4)判断。

课件同步,出示几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那种测量方法对。

(5)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板书)

三、练习

四、总结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板书

认识厘米

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厘米。

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小学数学线和角教案篇8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内容。

教学思路:

1、 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2、 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 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二)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不同的两枝铅笔、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若干块。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纸条若干条、1角硬币每人一个、回形针若干个、小刀若干把。

教学设计:

一、 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接着出示课本图(幻灯机出示)提问:图中出示的数学课本短边与铅笔盒长边一样长吗?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去比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数学课本短边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铅笔盒长边有5把小刀那么长……。

通过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物体长短难以说清楚,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测量的不便。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对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的规定,量较短的物体如:粉笔、小刀、文具盒、铅笔等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 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 认识厘米

(1) 认识刻度尺

①教师出示刻度尺或米尺图,告诉学生这是“刻度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接着教师拿出一把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同学们用的尺子,它是刻度尺的一部分。

②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尺子。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

师:尺子上刻有线条,叫刻度线,看看尺子上有几种不同长度的刻度线。生可能回答有:“老师,有3种不同的刻度线,最短的刻度线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告诉学生:这表示1毫米),学生会接着问:“比最短的刻度线稍长一点的刻度线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进一步引导观察,从开始刻度线到稍长的刻度线有几格这样的1毫米,学生回答有5格,老师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5毫米”,学生还会接着问:“老师,相邻最长的刻度线之间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后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1厘米。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尺子上的刻度线及各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追问:“尺子上除了有刻度线,还有什么?”

学生回答有:

①字母cm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解释:这是表示厘米的意思,是一个长度单位)。

②有数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追问:这些数字对着哪些刻度线,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学生回答:0、1、2、3……)

③教师引导学生在刻度线上找到“0”教师介绍: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刻度从这里开始(这叫尺的0刻度)。

④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用投影仪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刻度尺“0~1”是几厘米(从0到1是1厘米),从“1~2”是几厘米,从“2~3”是几厘米……(都是1厘米)。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出说明:这样的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刻度线间隔是相等的。

⑤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0到2有几厘米,从0到4有几厘米,从0到5有几厘米,从0到6有几厘米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几厘米?教师对回答有困难的学生加于引导。

⑥同桌指着刻度尺上的具体刻度和长度互相说一说1厘米,几厘米。如:从0到1是1厘米,从0到5是5厘米,从0到9是9厘米,从6到7是1厘米,从1到5是4厘米……

(2) 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让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所带的物品的长度,在尺子上量一量,如: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②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的实际长度,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看哪个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闭眼想象1厘米的长度,进一步形成对1厘米长度概念的表象。

③让学生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如果学生举出的物体很少,教师可以将在课前准备一些物体提供给学生测量,如:订书针、透明胶带的宽、瓜子的长、橡皮的厚等。

(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 动手操作,培养能力。

1、 学习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1) 教师在黑板上贴一些纸条,然后提问,你们想知道它们的长度是多少吗?用什么来量?

(2) 教师出示刻度尺。讲解如何量纸条的长度,边示范边讲解量的方法:先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是多少,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如:现在这张纸条的右端对着5,表示纸的长度就是5厘 米。

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第3页纸条上面括号内填5,表示纸的长度是5厘米。

2、 小组合作。

再选取一个物体,测量之前,小组里每位同学先估计一下长度大约是多少,然后再测量,最后汇报估计结果与测量结果的误差,从中让学生实践几次,不断调整自己的估计方法。

(通过先估计再测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同时也提高了估测能力)

3、 量课本的长、宽。

以两人一组,先估测再测量,合作量出自己的数学课本的长、宽,教师巡视指导。

4、 深化练习。

⑴你们还想测量什么?

⑵让学生把没有测量的物体拿出来。(分小组进行)

⑶小组讨论,根据本组要测量的对象,怎样测量?

⑷小组讨论后动手测量。

⑸汇报。

5、 开放练习。

出示一张学生成绩通知单,提出问题,要印50张成绩通知单,请你去购买白纸。怎么办,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⑴用估计方法,估计要买的白纸的长和宽。

⑵用测量工具量出白纸的长和宽。

①用手指比一比。

②用眼估计。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

学会了用刻度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总结了测量的方法,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是几,就是几厘米。在生活中,见到较短物体时,我们应先估测它的长度,再用刻度尺实际量一量,比一比,看谁估测的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本节课通过让学生

识厘米和用厘米量。使学生认识1厘米的长度及用1厘米测量物体,初步体会测量方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对比回忆,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一、 体现问题性。

问题是科研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课程的钥匙。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在导入时,教师出示的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学生:“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学生很快回答出来,这样的问题是符合低年级学生实际的,教学具有坡度性,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会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这两枝铅笔有多长呢?”这样课堂气氛才有渲染,达到了以疑激思的良好效果。

二、 体现体验性。

体验能使学生学习进入生命领域。本节课通过学生从认识到动手操作到应用,使学生体验到“厘米”的知识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活力与创造,这样所学的知识记得深、记得牢。

三、 体现合作性。

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然后3人小组和2人小组合作探索测量方法及先估测后测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估计结果,然后进行动手测量,看看谁估计的准。这样能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及估测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索活动,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四、 体现多样性。

课堂活动性强,练习形式多样,在课堂活动上体现了全面性、趣味性、多样性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全面巩固所学知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变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整数的运算教案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及反思7篇

小学数学方程的教案7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7篇

小学数学分数除法教案6篇

小学数学1~6教案推荐7篇

小学数学1~6教案优秀6篇

小学数学1~6教案5篇

小学数学式与方程教案6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教案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67083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