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准备好教案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思路,让课堂更加有趣,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下面是会述职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桥六上语文教案参考8篇,感谢您的参阅。
桥六上语文教案篇1
一、导入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聊聊有关桥的话题。板书:桥。下面先请小朋友欣赏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大桥。(播放课件)这些桥不仅美化了我们的城市,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
2、可是,今天老师想带大家认识一座很特别的桥,看,这是……(象鼻桥)
关于这座象鼻桥,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小朋友想不想自己去读读这个故事?赶紧打开课本,翻到第161页,自由读课文,注意了一边读一边别忘了拿起笔来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它给记住了。
二、新授
哎,森林里的小动物们看到这座象鼻桥,是怎么想的呢?
(1)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图上:你观察的真仔细)(课文中的话:出示课件动物们从“桥”上高兴地走过,脚步放得轻轻的,一边走一边唱起了欢快的歌。)
(2)谁能高兴的来读一读!
(3)我们当完了朗诵家,我们再来做一做小演员!谁能把这种高兴的样子来表演一下!(真是群尽职的小演员,看你们表演的样子让我也觉得高兴了)
(出示:动物们非常感动,也很惭愧。)
1、读了这句话,我特别想知道小动物们为什么觉得很感动?快速读课文找一找。
2、(出示)两只大象静静的'站了好几天。
(1)齐读
(2)为什么是静静地站着?一动不动,读;
(3)就这样,他们静静地站了多久?站了好几天又是什么意思?难道大象不累吗?既然这么累,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呢?读,
(4)小结:大象为了小动物们能过桥,不怕苦,不怕累,一刻不停地站在那里,怎能不叫大家感动呢?来,带着感动再读读。
3、大象因为为大家着想,而自己却那么辛苦,所以小动物们感动了,我们也感动了,那小动物们又是为什么惭愧呢?
4、课文中有吗?找找在第几段,(小朋友真是火眼金睛)赶快把这段话自己在下面读一读吧!
5、谁能站起来亮亮你的金嗓子,把这段话读一读!(出示)
6、就这样子,小桥一直没有修好,小动物们方便吗?
7、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课文第三段)
8、能读读吗?
9、怎么办?不能看病!小朋友想想如果是你生病的时候不能看医生!你心里会怎么想?
10、这时候,小鸡就是这样的心情,山羊爷爷也很着急,能带着这种心情读读这段话吗?先自己读
11、谁愿意站起来读一读!(学生评,再读、齐读)
12、没有小桥不仅给小鸡和小羊带来了不方便,也给我这个刺猬阿姨带来了不方便,没有小桥,我都不能去对岸背苹果了,都要饿死了。真不方便!如果你是森林里的小动物,你会觉得有哪些不方便吗?觉得不方便大小动物们,一起来把这段话读一读吧!
13、通过你们的朗读让老师觉得小桥真的很重要,还有哪些地方也说明了小桥的重要(出示每天他们来来往往走过小桥,摘野果,采蘑菇,走亲戚,看朋友,可热闹啦!)你能读读这句话吗?
14、你为什么在读的时候“把热闹”读的那么有味道啊!这句话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很热闹。(像孙悟空一样,有一对火眼金睛)所以我们再度的时候,要把这几个字读得重一点来突出“热闹”
15、谁能把这句话热闹的读一读。一起读
16、小结:这座小桥是多么重要啊,可是,当它被大水冲坏之后,小动物们谁都不愿意去修建,所以看到这座象鼻桥的时候,他们都觉得很惭愧。(读)
17最后,既感动又惭愧的小动物都做了什么事啊?(板书:齐心合力)
18、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懂吗?
19、现在小朋友有没有想对小动物或者大象说些什么?
三、课堂总结
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读课文。
桥六上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印象中,冬天是一个万物萧条的季节,大地冰封,树木凋零,我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这时候,我们都向往南方春天般的温暖,然而,很多人都在这严寒的冬季,赶往我国北方松花江畔的江城——吉林,这时的吉林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20-30摄氏度,是什么吸引着八方来客?
生:在这样的冰天雪地中有一种奇观——雾凇。
2、雾凇很美,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吧!(播放录像)
它,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晶莹闪烁。
它,像高山上的雪莲,韵味浓郁。它,似梨花攀枝,洁白高雅,壮丽多娇。
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把江城点缀得繁花似锦。
三九严寒,北国大地万木萧条,当走进祖国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二、探究成因
1、吉林雾凇的景观很美,它们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看到这美丽的雾凇,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生: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生:雾凇有什么特点?
生:雾凇是什么样子的?
生:为什么说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生:我们这个地方是不是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
师:看来大家有很多问题,很多同学想知道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可能还想知道在我们这个地方能不能形成雾凇,是吗?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课文哪句话告诉我们雾凇形成需要的条件?(课件显示问题)
2、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课件显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1)、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课件显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松花江上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
生:(读文中相关句子)
师: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照常理来说江面会怎么样?
生:结冰。
师:甚至有些地方冰很厚,能在上面开车。
师:为什么这一段反而不会结冰呢?(解释:虽然一年四季地表温度变化很大,但是地下或水下的温度一直是恒定的。无论冬夏始终保持在4摄氏度左右。)从水电站排出的水温度在四摄氏度左右,会不会结冰?
生:不会。
师:水库的水在四摄氏度,所以水流经市区的时候——
生: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2)、我们说过,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让我们来欣赏这夜晚的雾吧。
课件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师:水电站流出的水很多,那么水汽也应该很多了。哪些词能说明?
生:笼罩。
师:为什么?
生:十里长堤都被笼罩着了,很多。
师:真会读书,还有其他的吗?
生:淹没。
师:把树给“淹没”了,说明很多。
生:随风飘荡、涌。
师:从“涌”可以看出些什么?
生:水汽很多,已经饱和。
指导朗读:这些词语很形象地写出松花江畔水汽很多,雾气很浓。能否通过朗读把它们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呢?自己试试看。
①自由练读。
②指名读,反馈
(3)、通过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松花江畔雾气很浓,但是,有雾气就能形成雾凇吗?世界的水利枢纽——我国的三峡水库同样有饱和的水汽,但在它附近为什么不能形成雾凇呢?(没有一定的低温)
吉林并不是我国最寒冷的地方,为什么其他更冷的地方没有雾凇呢?(没有饱和的水汽)
由此看来,雾凇的形成需要饱和的水汽和-30℃的严寒,两个条件,缺一不可。那么,我们徐州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吗?
生:不太具备,即使形成,也远不如吉林雾凇壮观
过渡:吉林既有饱和的水汽,又有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这是很难得的,所以吉林雾凇特别壮观,厚度能达到40—60毫米,远远超过5—10厘米的普通树挂的厚度。。如此壮观的雾凇,是不是一下就形成了呢?(当然不是)
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才能形成雾凇。它不是一时一刻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慢慢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1)你是从哪些词感受到它的慢的?
课件展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重点字词注上红色符号)
①镀:说明每一层都很薄,要形成壮观的雾凇需要很长时间。
②慢慢地:说明雾凇形成的速度慢。雾凇大约要经过八到十个小时才能形
③轻轻地:说明雾凇形成时轻柔无声。雾凇形成时人们正在熟睡,是察觉不到的,等到早上推开门一看,才发现一夜之间世界已是一片银装素裹。
④一层又一层:第一层的时候,好像在黑黑的树枝上撒了一层盐,继而盐一层层的撒得更多,到最后树木完全变得洁白通透了。
(2)假如把这三层意思用三句话来写:
男生读: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读:这蒸腾的雾气,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齐读: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样读。你感觉怎么样?(有一点罗嗦)
作者只用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
齐读: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4、同学们,就是这样,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在这过程中,雾凇先是什么样的,慢慢变成什么样,最后又是什么样的?
出示填空: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了。
银线——银条——银松雪柳:一夜之间松针柳枝有了变化,棵棵杨柳宛如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这种渐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美的过程。
5、指导朗读:这么美丽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你能把这种缓慢的过程读出来吗?(出示第二小节,先自己试一试。)
指导:读这句话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
师:谁再来试试?(指名读)
师: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美了,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指名回答然后再读)
6、过渡: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三、欣赏美景
1、板书:奇观
“奇观”是指什么样的景象?(少见的,稀罕的,壮美的)
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这美丽的奇观吧!(出示课件)
2、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什么?(树挂,也就是雾凇)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课件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课件变色: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板书:洁白晶莹银光闪烁)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3、指导朗读
师:除了感受到雾凇很美,你还有什么收获?
师生齐读: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
师:十里长堤全都缀满了雾凇,我们来看看那是怎样的景象呢?(课件展示)
师:看,这种景象绵延数十里,你觉得雾凇除了美,还怎么样?
生:我觉得雾凇很多。
生:很壮观。
师:同学们再读一读,自己练练,怎样才能读出“壮观”?
师:哪位来试一下?(指名读)
师:你读得非常深情。谁能和他比一比。(指名读)
师:你读得更好,因为你很投入。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课文中还有哪个自然段也写了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呢?(第三节)
5、再来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相信你们也感受到了他的美。你能用一个成语赞美一下美丽的雾凇吗?
生:银装素裹、琼枝玉树、美不胜收、千姿百态、洁白晶莹、粉妆玉砌……
6、那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么赞叹它的呢?(生回答)
课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能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吗?
7、指导朗读: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吧。(练读第三节)
师:哪位来试一下?(指名读)
师: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让我们一齐来读。
小结:松花江畔的雾凇有的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有的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有的像精美的艺术品,有的似烟似雾,真是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琼枝玉树、千姿百态……此时如果让你跟雾凇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生1:你真美呀,像披着洁白的纱衣。
生2:雾凇形态各异,真神气呀!
生3:我真想亲眼看看你呀,美丽的雾凇。
四、课堂总结
1、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夜晚的雾和早晨的挂我们已经欣赏,近午时分由于气温上升,树上的雾凇纷纷落下,那落英缤纷的景象同样非常壮观。
2、1991年前江爷爷到吉林视察,恰逢雾凇奇景,让我们和江爷爷一起来欣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吧!(播放课件)
看,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风情万种,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美丽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晶莹洁白,宛如人间仙境。
江爷爷观赏了这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欣然写下了这样的赞颂之词: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1998年他又一次来到吉林,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又赋诗一首: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说出雾凇形成的过程)
生:我知道了……
五、作业超市
1、你能自主设计本课的作业吗?(指名回答)
2、建议作业:(出示课件)
必做:
(1)、摘抄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选择一段课文背诵。
选做,请选择一题,认真完成:
(4)、为《雾凇》编一段广告宣传词。
(5)、试着给课文中的插图配一段解说词。
(6)、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和吉林雾凇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还有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希望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一起来交流。.
板书设计:
22雾凇
晶莹洁白
银光闪烁
水汽——遇冷——凝结——奇观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桥六上语文教案篇3
?文章内容简析】:
?山中访友》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学生要通过四篇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描绘的自然美景,感受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关系,从而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本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但是他们的阅历少、生活经验不丰富,无法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揣摩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设计思路】:
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整篇文章。朗读时,结合多媒体创制情境氛围,使学生如临其境,在情境中体验。从文眼(课题:山中访友)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链接起导读本文的线索: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逐一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欣赏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对话。
结合学生自身的经历或阅读经验,让学生在自我生活找到“文章”的内容,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哲理。
利用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引起学生的反思,得出:“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这样的结论。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学生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学习运用。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
?教学准备】:
①课前布置预习本课字词,熟读课文。
②古桥的图片,录有风声、雨声、鸟叫声、溪流声等声响的磁带。
③制作教学课件。
?课时】:2课时
?教学环节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学生可根据课题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语言流畅、完整即可)
师:让我们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去拜访作者“山中众朋友”。
(二)整体感知全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要求:①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②读完后回答: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
(2)读后交流: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依次找出来)
(明确图示)依次是: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
①在依次找朋友的时候,对照相应的段落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内容,在读时纠正字音,将重点字词读正确并理解词语意思。
栀(zhī)子 湛(zhàn)蓝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声望卓著)
津津乐道(形容饶有兴味地谈论)
幽径:隐蔽、僻静的小路。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吟咏:“咏”的基本意思是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吟”往往跟“咏”连在一起,含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古人有一说,动声叫吟,长言叫咏。
②李汉荣先生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默读读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一读,组织交流。
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山泉──“要我重新梳妆”;溪流──邀我“唱和”;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悬崖──“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云雀──谈“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小结: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三)研读与赏析
师:李汉荣先生是那么地热爱大自然,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和他一起会晤我们的好朋友。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用“我喜欢,是因为”的句式说一句话。
(要求学生先将有关的段落有感情的读一遍,然后再回答问题。)
结合学生的回答,逐一品读精彩句段,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精读段落:
1、古桥: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抓住“德高望重”一词)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自己意见。)
师:对古桥,作者在叙述时人称有无变化如果有,请揣摩一下变化的原因,并思考变化时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师小结: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二人称,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2、树林里:作者不仅把林中的一切当做自己的朋友,当他进入树林,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他把自己也想象成了一棵树,生根长枝。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的句子,体会当时作者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生自由读句体会)(抓住:“知己”“人树相融”来理解)
师小结: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了一体。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情境啊!从这种奇特的想象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情谊。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再来读一读。
3、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上面这句话中指的是哪些朋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2)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播放磁带,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3)面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
(4)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引言:上节课,我们跟随李汉荣先生拜访了山中的众多好朋友,他们都是谁呢(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师: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是人类的朋友,愿我们每一个人都热爱大自然。请你带着自己的体会将课文朗读一遍。
(四)仿写
1、从称呼角度看,文章在写作上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讨论明确:(图示)运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如同和人对话,显得亲切自然。
2、读5节,找出起最有特点的句子形式,试仿写
讨论明确:“你好!—————————”典型的第二人称。注意称呼的选择。示例:
a、你好!高大的树木,你撑着一把巨伞,是让我停留脚步休憩吗 b、你好!翩翩起舞的蝴蝶,你跟随自然的音乐,跳起生命的舞蹈。(指几名同学读出自己的句子,评析。)
(五)、体验与反思
体验:学生活动:
①讲述自己与自然美景亲密接触的经历。
②回想自己以前阅读过的有关亲近自然、从自然中获得人生灵感的文章,并与同学分享。
(预设:农村同学大多数都会有类似的经历,老师只要作适当的引导就可以,把时间让给学生。)
(说明:通过活动,学生既可以在文章找到自我,更可以在自我生活找到“文章”的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哲理,这正是阅读的最高境界:读出自我。)
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问题:
1、文章体现了人与自然一种怎样的关系
2、生活中人与自然有哪些不和谐的现象
3、假如你是自然中的一员,你想对破坏自然的人们说些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
5、师总结:(图示)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我相信,这也是本文作者的心声。
(六)、作业布置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必做)
②利用课余时间来“田野访友”,试着与田野中景物交朋友。
③以“田野访友”为题,写一个片断,表达你对自然的热爱和由景物而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②③选做)
(七)板书设计
1、山中访友
山中观景(事)
山中访友 拟人手法(手法)
热爱自然(情)
桥六上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交流学习本组课文中运用的抓特点,分主次,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及其他方面的收获。
2.了解不同习俗的各种寓意,并恰当运用于生活中。
3.感知不同文体表达节日风俗的方法和语言特点,体会近义词的妙用。
4.学习书法,积累古诗。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组课文中运用的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学会运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民俗风情我知道”接龙游戏:教师先说一个地方风俗,学生顺势接下去,在谁那里停,就算谁输。
2.刚才的游戏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什么是“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现在我们再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了解一下不同的民俗风情,并把我们在这个单元中学到的知识合理运用。
二、交流平台
(一)默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理一理,为下一步交流做准备。学生自由交流,教师进行总结。
1.《北京的春节》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其他的日子则一笔带过。
2.文章主要写什么,次要写什么,是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不是随意为之。
3.读文章和写文章都要分清主次。
(二)小组交流,将自己的发现和收获结合课文内容表达出来。
1.你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是从哪篇课文中了解到的?
例:我从《北京的春节》一文中知道了老北京人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腊八这天要煮腊八粥,泡腊八蒜。那时的物资不像现在这样丰富,春节孩子们最好的零食是“杂拌儿”,玩的也不是现在的电子产品、电动玩具,而是爆竹、风筝、空竹、口琴等。例:我从《腊八粥》一文中了解到熬煮腊八粥要很长时间,在腊八节吃腊八粥是一件很隆重的事。
例:我从《古诗三首》中了解到古人过中秋节和寒食节的习俗,跟我们现在有很多的不同。
例:《藏戏》一文给我们讲了藏戏的形成和独具一格的艺术形式,它没有舞台,戴着面具演出,通过面具的颜色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2.作者是如何表现不同的民俗风情的?
例:《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线索,串起人们过春节的各种热闹而隆重的活动。而在这众多的活动中,作者有的放矢,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都是简单带过,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活动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例:写《藏戏》一文时,作者主要从藏戏的形成和特色两个方面来介绍,让我们明白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它特殊的形成过程密切相关。
3.你从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所得到的收获。
例:了解了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明白了优秀的民俗文化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扬。
例:从老舍、沈从文的文章中,我知道了不管写多么复杂的文章,都要做到有条有理,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例:文章的重点、主次是根据我们想要表达的主题而定的。
三、词句段运用
通过这一个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民俗风情。它们虽然千差万别,但有一个共同点,即是对未来生活的祝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会沿用历史典故,或取其谐音或用一些寓意吉祥的物品、语言来表达祝福。比如:东西打碎了,会说“岁岁平安”等。
(一)学习词句段运用第1题:
1.出示例句,让学生反复诵读,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自己的发现。
(1)“一律”“清一色”“都是”这几个词意思非常接近,都有“全部、所有”的意思,表明了正月十五到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凡的景象。既和前面“几百盏灯来”相承接,又变化多端,避免了重复、单一的表达。
(2)“勇夺第一”“喜获金牌”“摘得桂冠”“拔得头筹”也是一组近义词,“第一、金牌、桂冠、头筹”说的都是冠军、第一,分别加上“勇夺、喜获、摘得、拔得”等意思相近的词语,把运动会上竞争的激烈、获得成绩的喜悦都表现出来了。
(3)看了这两组例句,不能不为中华语言的博大精深、变化无穷、奥妙无比而感叹。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留心、多积累、多练习。
2.仿句练习。
例:终于找到了失散二十多年的儿子,老大娘喜极而泣,老大爷欣喜若狂,连主持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整个会场都欢天喜地,激情飞扬。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第2题:
1.“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单看这个句子,前面是讲过年的一个习俗,后面则是说这个习俗的美好寓意。
2.同学们交流自己了解到的类似习俗,也可以说说相关典故。
过年的时候吃鱼:“鱼”与“余”同音,寓意年年有余,吃用不尽。
建筑上雕刻蝙蝠:“蝠”与“福”同音,“蝙蝠”有“遍福”的意思,所以人们把蝙蝠视为吉祥物,房梁、檐上雕刻蝙蝠寓意“福从天降”,雕红色蝙蝠寓意“洪福齐天”。
家中条案上摆放财神:寓意招财进宝;
放寿星:寓意健康长寿。
家中养锦鲤:寓意鲤鱼跳龙门,平步青云,飞黄腾达。
(还有前面在习作中提到的“过年吃饺子”“二十四小除尘”等习俗)
四、书写提示
1.观察“书写提示”中所给出的示例,看看其中的书写有什么不同。
2.播放行书教学视频,学生初步接触行书。
3.交流观察所得,照样子自己写一写。
4.看看自己的书写速度是不是有所提高。
五、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指导朗读,师范读、齐读、指名读。
2.板书课题:长歌行汉乐府(简介诗题:“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
3.学生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注释:
葵:蔬菜名,指中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朝(zhāo)露:清晨的露水。晞
(xī):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布:布施,给予。德泽:恩惠。秋节:秋季。焜(kūn)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华(huā):同“花”。百川:大河流。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2)学生逐句说说诗句的意思。(课件出示)
第1句诗意: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等待阳光照耀。
第2句诗意:春天给大地普施阳光雨露,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第3句诗意: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第4句诗意:百川奔腾着向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第5句诗意: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老来悲伤也没用了。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
4.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5.教师总结。
是呀,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是一去不复返的,希望大家少壮多努力,老大不伤悲,不要等到时光流逝后,才追悔莫及。
[教学板书]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了解民俗风情、分清主次
词句段运用、寓意吉祥习俗、近义词的妙用
书写提示(行书初探)
日积月累(背诵、积累、感知)
[教学反思]
这个单元我们围绕民风民俗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大家都能围绕风俗畅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知道了读文章时怎样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写文章时如何突出中心。词句段运用部分也是积累和运用的结合,有了充足积累才会自如运用,后面的仿练很好地夯实了前面所学。书写提示部分因为同学们刚刚进入行书的练习,所以并未作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去观察了解。日积月累中的《长歌行》是一首乐府民歌,学生基本都能理解诗歌的内容。要是能把熟读理解环节与指导朗读环节有机融合在一起,这样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桥六上语文教案篇5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松鼠的图片:同学们,你了解松鼠吗?请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说一说。
2、今天,我们学习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布封所写的《松鼠》,让我们看看,他给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指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词:驯(xùn)良
矫(jiǎo)健
蛰(zhé)伏
苔藓(táixiǎn)
缨(yīng)
2、抽查学生读课文,思考:
(1)作者写出了松鼠的哪些突出的特点?
(2)松鼠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三)围绕重点,议读课文
切入点: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
1、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学结果,教师参与交流,适当点拨。
学生围绕提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进行发??
①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学生很容易找出答案。齐读第一句话,体会它统领全文的作用。
②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鼓励多人从不同方面回答,教师加以归纳。
漂亮: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尾巴,形体等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驯良:从在高处活动、不接近人的住宅、晚上活动、常吃的食物,是从活动的范围、时间、吃食物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乖巧:从过水、警觉、跑跳、叫声以及搭窝、窝口设计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最后写繁殖、换毛等方面是补充说明其习性。
(四)拓展感悟,体会写法
1、松鼠为什么讨人喜欢?你喜欢它哪些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段话。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
2、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进行摘抄、积累。
桥六上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琥、珀”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脂”等15个生字。理解“飒飒、松脂、柔嫩、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断绝、推测”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学价值等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1. 使学生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形成过程必须具备的条件。
2. 并从这块琥珀推想出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你们见过琥珀吗?如果见过,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2.我们先来欣赏几件美丽珍贵的琥珀艺术品。出示图片。
3.最后一幅图为书上的琥珀图片:这是一块怎样的琥珀呢?谁想说一说?
作者也向我们介绍了这块琥珀的样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描述的。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三、合作学习,交流评析。
1. 小组交流朗读成果,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小组学习的力量解决。
2. 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朗读课文。并说一说小组内解决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解决,全班讨论解决。
四、作业。
熟读这篇课文,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读了这篇文章,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二、理解课文。
1.假如你就是科学家,面对这样一块奇异的琥珀,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生答)
2.作者是根据什么推想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的?带着问题再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怎样说的?
默读课文思考上述问题。(出示问题)。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
(2)集体交流。(指导朗读课文,深层次理解课文。)
(3)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3.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4.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最后一个自然段)
小组讨论后回答。
三、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一定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四、布置作业。
把你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想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桥六上语文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根据自己的喜好,感受荷之香、荷之美及荷之韵。
2、品味文中词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荷花的生机勃勃与千姿百态。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
课件
三、教学时间
第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完成生字教学,并带领学生一起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荷花》这篇课文,还记得课文是分哪三部分来写的吗?
生:闻荷之香(师板书)
生:赏荷之美(师板书)
生:品荷之韵(师板书)
师:同学们,荷花的香气是作者闻到的,荷花的美丽是作者看到的,而荷花的韵味儿是作者用心品味到的。想不想跟随作者一起去看看荷花?(想)好的,让我们坐坐端正,精神饱满些,心情放松些,边看边发出自己的赞叹吧!
(课件播放一组荷花的精美图片,学生可能会发出一些赞叹。)
师:在欣赏的过程中,你的赞叹是最多的,觉得荷花怎么样啊?
生:非常美,非常好看。
生:真是太美了。
生:我觉得荷花特别地白,荷叶特别地绿。
师,同学们,能用我们学过的词语来形容一下荷花吗?
生:千姿百态的荷花。
生:含苞欲放的荷花。
生:亭亭玉立的荷花。
……
师,真想不到,同学们能把荷花形容的如此美丽,你们眼里的'荷花是这样的。那么作者笔下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是句子反复读读,最好能写出自己喜欢的原因。
(生读课文,并写写喜欢的原因。)
师:刚才我发现同学们读得很投入,很用心。学习就应该这样,付出的越多,收获得也就越多。谁有勇气第一个站起来,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讲讲自己的收获。(以下只是预设,发言的顺序可以随机。)
生:我喜欢的是“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似的。”(生读文并谈感受)
生:我喜欢的是“看看这一朵……了不起。”(生读文并谈感受)
……
师:讲得真好。这里的荷叶什么样子的?
出示“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似的。”
师:(出示两幅图)这样的荷花算不算“挨挨挤挤”呢?(不算)那么这样的呢?(也不是)那么怎样的荷花才算得“挨挨挤挤”呢?
生:就是荷叶长得非常茂盛,非常得多。
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是的)噢,“挨挨挤挤”原来就是你靠着我,我依着你,一个紧贴着一个。
师:在你的生活中见到过“挨挨挤挤”的现象吗?
生:在公交车上,人特别多,挨挨挤挤的。
生:春节时,在火车上,也是挨挨挤挤。
生:还有我们在食堂吃饭时,总是挨挨挤挤。
师:同学们讲得“挨挨挤挤”都是形容人多,而课文中的“挨挨挤挤”是形容荷叶多,而且一个个像是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就是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同学们这个“冒”字看似简单,可是写的时候我们得注意了。(示范写)
师: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来写,你准备在这里用什么字?
生:我想用“跳”。
师:那你就把“跳”字带到句子中读一读。
生:我是用“探”。
师:也带到句中读一读。
生:我想荷花会像小草一样钻出来,我用“钻”吧!
生:我用“伸”
……
师:真有勇气,敢于向大师挑战。可是作者这里用“冒”,是告诉我们荷花是怎样生长的……
生:迅速地生长
师:能读出迅速的感觉吗?(能)你读。
生:使劲地生长
师:你把使劲的感觉读出来(生读)
师:读得真好,这些荷花从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是想干什么呢?
生:想到外面来透透气。
生:想向大家展示她的美丽。
生:想和我们交朋友。
师:多么可爱的荷花呀!你看她们(出示“有的……有的……有的……”)
逐句配图出示,引读。
师:她们有的……
生: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师:这是半开的,有的……
生: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师:这是全开的,有的……
生: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偿马上要破裂似的。
师:就像熟透了的西瓜一样,还没切呢,就裂开的。这是既不是半开,也不是全开,而是将开。叫做含苞欲放。
师:荷花的姿态远不止这些。(出示图片)还有的呢?
师:看看这一朵。
生:昂着头,挺着胸,像一个哨兵站在那儿。很美!
师:看看这一朵。
生:躲在荷叶背后,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很美!
师:再看看这两朵。
生:像是在亲切地交谈,也很美!
师:这么多的姿势。真是千姿百态啊!怪不得作者说(出示“如果……真了不起。”)
生:学生读句子。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
生:叶圣陶。
师:再想想,叶圣陶是来欣赏荷花的,这一池的荷花到底是谁的作品呢?
生:大自然。
师:是啊!同学们想得真深刻。正是神奇的大自然造就了这么美丽的画卷。(板书:大自然)这样的画是任何画家都无法描绘的,只有神奇的大自然可以做到。所以叫到“活的画”。
师:所以神奇的大自然值得我们
生:赞美!
师:好的,让我们再次展开这幅活的画卷。用赞美的语气美美地读读这段文字。(出示课文2、3小节)
师: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你们也像作者一样被荷花陶醉了。你们就像那一朵朵的荷花,绽放着自己笑脸。愿变成一朵荷花吗?
生:愿意!
师:好的,现在你们就是荷花了。注意了。一阵风吹来,你……
生:我就……
师:风停了,你……
生:我停止舞蹈……
师:可爱的荷花们,能把你听到的告诉大家吗?
生:我听到了蜻蜓对我说他清早飞行的快乐。
生:我听到了小鱼在我脚下游过,对我说他昨天做的好梦。
师:除了听到蜻蜓和小鱼话,你还会听到哪些悄悄话呢?
生:我听到小青蛙跳过来,告诉我他的歌声是多么动听。
生:我听到小蜜蜂飞过来,告诉我他的工作是多么地有趣。
生:我还听大家在赞美我们呢?
师:好的,就让我们一起拿起笔,写出心中对荷花的赞美吧!
生:写话。(一句就行了。)
(指名多位学生读读自己写的话。)
师:同学们,这样的美景值得我们品味,我们在赞美荷花,其实也就是在赞美自然啊!只要人人都热爱自然,我们的环境将会变得更加美丽迷人,我们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我们的未来将来变得更加灿烂幸福。
师:下课!
附板书:
闻荷之香
赞美荷花赏荷之美
热爱大自然
思荷之韵
桥六上语文教案篇8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进而感知真挚、深沉的母爱。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进一步体验蕴涵在文中的母子深情。
3、学习用截取法来表现人物.在记叙中穿插议论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截取人物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2、难点:从内容、语言感受母爱的真挚、深沉。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 交流合作 当堂训练
教师:激趣引导 智慧点拨 理性分析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导入 展示目标
二 走进文本 概括事件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中所写“母亲”的四个片段 。
三 精读文段 体会情感
1、请你结合文章第三个片段,以“母亲”的身份说一段独白,走进人物内心,体会母亲的'情感。
2、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位母亲呢?请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来说一说。
四 回顾全文 写作探究
1、“母亲”的形象如此感人,作者到底使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法来表现呢?
2、你还记得自己的母亲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吗?请你忆一忆,写一写。
五、深情小结 沉思回味 (以余光中《乡愁》作结)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六上英语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