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述职范文 >教案大全

小学数的认识教案7篇

写教案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前的重要任务,教案在起草的时候,老师需要考虑创新教学方法,会述职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数的认识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数的认识教案7篇

小学数的认识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在授课的过程中,适时的演示课件“角的初步认识”】

1.师问: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一年级学习过哪些图形,还可以说说除此之外,你知道的几何图形?

2.等同学做出回答后,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图形

3.教师质疑: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三种图形与圆有什么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圆没有角)

4.指角.教师出示数学书,请学生指出这本书封面上的角.(学生一般会指四个顶点为角)

5.教师指出:这个同学指出的并不是一个角,究竟哪儿是角呢,该怎样来指出一个角才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新授.

1.初步感知角.

(1)教师演示指角的全过程:

师一边指角一边口述:从数学书封面的一个点出发,从这个点向直直的两边摸,这两边所夹的部分,就是角.

(2)一边看电脑演示,一边随着电脑的演示在自己的数学书上摸角【演示课件“指角的方法”】

(3)指名一学生到前面来指一指哪儿是角.

(4)全员操作.边说边摸,指出一个角.

(5)同桌的同学共同操作,指出自己三角板上任意的一个角.

(6)小结摸角后的体会.(我们摸到的点是尖尖的,我们摸到的两条线是直直的.)

2.折角.

(1)教师取一张不规则的纸,经过两次对折,折出一个小于180度的角.问:老师折出的这个图形是角吗?为什么?

(2)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形状不限),也经过两次对折(任意的去折),教师从中挑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角贴在黑板上(尽可能的包含直角、锐角、钝角、平角).

(3)问:观察,黑板上贴出的这些图形,大家说都叫角,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每个图形中都有尖的点和直的线)

(4)教师讲解角各部分的名称【演示课件“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从众多的角中,任选一个角,把角的两条边延长,指名一名学生板书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5)教师指黑板上任意一个角的部分,要求学生们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6)讨论.说一说身边的角.

3.演示活动角.

(1)问:再观察黑板上贴的这些角,有什么不同呢?(有大有小)

(2)问:通过观察,谁能说说,哪个角大些,哪个角小些?再说说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3)问:角确实是有大有小的,究竟该怎样比较角的大小呢?

(4)教师让每个同学拿出自己的学具——活动角,把它张开制成一个角,并边指边说哪是角的顶点,哪是角的两条边.相邻的同学比一比,谁的角大,谁的角小.

(5)师:以自己刚才做的角为标准,再做一个比它大的角.再以新角为标准,做一个比它小的角.

(6)提问:通过你们自己操作活动角,你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得大小有关)【演示课件“角的大小”】

(7)教学画角的方法.

①【演示课件“画角的方法”】全体观察画角的过程,然后请同学总结画角的方法.

②教师再次与学生一起回忆画角的方法:先画顶点,从这一个点起,用直尺画一条直直的线,再从这一个点起,向不同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板贴: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出发,画出角的两条边)

③让学生按照上面的步骤画一个角.教师巡视画角的过程是否正确.

三、归纳提高.

1.问:通过刚才的研究,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图形——角;一个角有1个尖尖的顶点,还有两条直直的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我们还学会了画角的方法.)

2.练习.

四.质疑交流.

1.问:除去老师向大家介绍的这些内容,谁来说说,你还知道些什么老师没有讲到的内容?或者还想知道些什么内容?(根据学生说和问的情况,酌情补充下面的内容)

(1)角的种类(详见扩展资料):锐角、直角、钝角、平角、优角、周角……

(2)趣味知识:放大镜能够放大字的大小,但是却不能放大角的度数.(详见扩展资料“放大镜不能放大角”)

(3)角在生活中的用途:装修时,巧妙的利用角,可以拼摆出很多美丽多变的图案,有效的利用角,还可以节约装修的材料,降低装修的成本.

……

2.自由交流.

五、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教案是关于“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的一个教学设计。

教学新课前,通过演示动画达到提高学生兴趣、导入新课的双重功效。

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动画,动态地模拟了指角、画角等数学活动,将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能够用一种欣赏动画的、轻松的心情进行学习。

在交流中,教师引用了较多的课外知识,比如介绍锐角、钝角、平角等角的种类,介绍诸如放大镜不能放大角的趣味知识,使学生的眼界得到开阔,学习变得愉快。

由于本设计大量使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教师可用来制作公开课或观摩课。

探究活动

剪角、数角游戏

游戏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角的形状,并能数出角的个数.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准备

投影仪、三个长方形.

学生准备

剪刀、长方形纸.

游戏过程

1.教师讲故事(投影仪出示背景):春天来了,百花盛开,森林里兔妈妈带着她的三个孩子兴高采烈地玩着游戏.兔妈妈拿出三张长方形的纸,分给她的三个孩子,然后说:“今天妈妈来考考你们,如果把长方形的一个角剪掉,还有几个角?”(投影仪出示三个长方形)灰兔弟弟抿着嘴,想了一下,跳着说:“4—1=3,还有3个角.”白兔姐姐拿起一张长方形纸,剪下一个角说:“应该是5个角.”黑兔哥哥也拿起一张长方形的纸,先折了折,然后剪起来.“妈妈,我认为还是有4个角.”黑兔哥哥说.(配合故事,在投影仪上逐步打出3个,5个,4个)三个小兔立刻争了起来,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2.教师布置任务:小朋友,请你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先想一想,折一折,然后剪一剪,最后帮兔妈妈评一评,三个小兔中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以上叙述可参考音频“剪角、数角游戏的录音(一)”】

3.学生4人一组,先动手折一折,剪一剪,再讨论.(师请学生将三种剪法分别贴在黑板上)

4.教师继续讲故事:看了小朋友的结论,兔妈妈笑着对它的孩子说:“孩子们不必再争了,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三个答案都是正确的.这道题的答案就是你们这三个答案.”【以上叙述可参考音频“剪角、数角游戏的录音(二)”】

下图供教师参考

拼角游戏

教师准备

若干个固定角(用两根小棍或硬纸条拼成).

学生准备

分成若干个4人小组.

游戏过程

1.分给每个小组2个角(大小不一).

2.在顶点重合的条件下,将两个角拼起来.

3.观察拼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还是角)

4.找出拼出的这个角的顶点和边.

5.想一想,数一数:拼成的图形中一共有几个角?看谁的最多.(拼角情况参考下图)

角、直角的初步认识

小学数的认识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圆锥并掌握它们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3、能正确判断圆柱和圆锥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

1、教师准备大小不同的圆柱和圆锥以及其他几种形体的实物及模型。

2、学生准备圆柱和圆锥实物。

3、教师准备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梯形的小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做你来说我来猜的游戏。(就是中央电视台幸运52的记时抢答)随着屏幕上出现一组漂亮的几何图形,一名同学根据已有知识在描述着它的特征,另一名同学在认真的猜着,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然后屏幕上出现圆柱体和圆锥体,由于学生还没学圆柱和圆锥。造成下面的学生无法猜出。此时学生自然会产生想深刻认识圆柱体圆锥的特征这一要求。

(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进一步了解圆柱和圆锥。

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

??认识圆柱、圆锥。

1、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实物中的圆柱形物体和圆锥形物体分开。

2、仔细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你能在纸上把他们画出来吗?谁愿意把

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

(贴出学生画的立体图)

教师:比较这几个同学的画法,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教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想象,画出圆柱和圆锥的立体图形。那

么,你还能回想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吗?

(二)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圆柱的特征.

教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可以看出大家对圆柱、圆锥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么接下来咱们再一起来探讨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请你拿起桌上的圆柱,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将自己的发现与同桌交流。

(教师在学生交流时,深入到学生中,倾听孩子不同的见解,做到心中有数)。

2、集体交流:(学生交流时语言可能不严密,教师随时正确引导)

谁想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学生交流,教师系统整理。

⑴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面积相等的圆,这两个圆面就叫做底面。

⑵圆柱还有一个曲面,这个曲面叫做侧面。想一想,这个曲面展开会是什么形状?想个法子试一试!

(3)上下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想一想,圆柱的高有多少条?

认识圆锥的特征

教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发现了圆柱体的特征,那么大家能不能继续努力,来寻找圆锥体的特征呢?

1、拿出桌上的圆锥形实物,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你又有什么发现?将自己的发现与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⑴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形,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猜想一下,圆锥的侧面展开又会是什么图形?试试看!

⑵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想一想圆锥的高有几条?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通过努力,找到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下面做一组练习题看看大家对刚才的知识掌握的怎么样。请打开课本翻到48页,看第一题。

1、完成自主练习第1、2题。(注意倾听学生不同的意见,并让他们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

2、完成自主练习5。(利用课前准备的各种小旗)。

3、完成自主练习4,6。

四、实践。

1、让学生动手量圆柱、圆锥的高。

小学数的认识教案篇3

一、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二册第49~50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使同学探索并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

◆使同学会应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思维能力目标:

◆提高同学实践操作、观察比较、笼统概括和逻辑推断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使同学获得胜利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同学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探索圆锥体积方法和推导过程。

四、教具准备:

不同型号的圆柱、圆锥实物和容器若干套;水、沙、米、橡皮泥;多媒体课件一套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故事情景渗透转化

上课伊始,师:你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吗?(多媒体屏幕显示画面)

2、圆锥实物揭示课题

①教师出示一筒米,师:将这筒米倒在桌上,会变成什么形状?

(同学猜测后教师演示)

②揭题:圆锥的体积

③师:在这堂课上,你希望学到哪些知识呢?

(生自主回答,确立学习目标)

师:好,我们一起努力吧!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直观引入直觉猜测

①教师演示刨铅笔:把一支圆柱形铅笔的笔头刨成圆锥形。

②引导同学观察,并考虑:你觉得圆锥的体积与相应的圆柱体积之间有联系吗?你认为有什么联系?

③教师鼓励同学大胆猜测。

2、实验探索发现规律

(1)小组讨论填写资料单,有顺序地领取资料

领料单

圆柱体容器

圆锥体容器

实验资料

1号

2号

3号

1号

2号

3号

(2)小组合作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实验方法

发现结果

第一次实验

第二次实验

第三次实验

结论:

(3)汇报结果,实物投影展示实验报告单。

(4)组际交流,得出结论:

结论1:圆锥的体积v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结论2:等底不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圆锥的体积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结论3: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体与圆柱体,圆锥的体积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3、电脑演示实验验证

①多媒体屏幕显示:

②照以上图示,橡皮泥做一做实验,进行验证。

师:你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4、启发引导推导公式

实验结果同样标明:圆锥的体积v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根据计算公式:v=1/3sh

5、简单应用尝试解答

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运用拓展

1、基本练习

计算下面圆锥的体积。(单位:厘米)

2、综合性练习

例2: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油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存整千克)

3、实践性练习

师:请你们将做实验时装在圆柱容器里的沙(或米)倒出,堆成一个圆锥形沙(米)堆,小组合作丈量计算它的体积。

4、开放性练习

一段圆柱形钢材,底面直径10厘米,高是15厘米,把它加工成一个圆锥零件。根据以上条件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能得出哪些数学结论?(可小组讨论)

(四)整理归纳,回顾体验

1、上了这些课,你有什么收获?(互说中系统整理)

2、用什么方法获取的?哪组表示最棒?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想法?还有什么问题?

(五)开放时空,延伸课堂

我们学校目前下在搞基建,操场上有好几堆圆锥形的沙堆,课余时间,各小组可以丈量计算这些沙堆的体积。注意平安噢!老师预祝你们胜利!

五、课后反思:

?数学课程规范》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同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一改以前教师演示或在教师指令下实验的做法;采取提供同学资料和机会,引导同学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表示在:

(1)密切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富有儿童情趣。同学从熟悉的经典历史故事《曹操称象》中,理解了“大象”转化为“石头”的等量代换的数学方法,渗透转化的方法,为新知识作好铺垫和准备。又从刨铅笔直观引入,引发同学大胆猜测,同学的主动性,探究性得到培养。实验中的米、沙、水;最后,习题中又回归生活,延伸了课堂。

(2)致力于改变同学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在同学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和动手操作上,经过同学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解决了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课堂中,启发同学提问,猜测,动手丈量,注重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体验到了胜利的快乐。

小学数的认识教案篇4

1.时刻的认识应与学生熟悉的作息时间紧密联系

另外:要了解学生对钟表、时间已经知道了什么,从学生已有的时间经验出发进行教学。教学时,可以借助挂图让学生说一说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再引导学生观察钟面,说一说关于钟面知道些什么。然后,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借助在钟面上数一数、拨一拨的操作,探索“填一填”中的几个问题,并把探索的成果填到书上。最后,进行汇报交流。

2.在体验活动中,认识分、秒的关系

通过“1分能干什么”的实践活动,体验1分的长短。 知道1分=60秒,能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培养时间观念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材首先通过具体活动,如“数心跳”、写字、拍皮球等,来感受1分的长短;再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估计时间长短的经验,培养时间观念;最后,听一听秒针走动的嘀嗒声,感受1秒的时间长短,引出比1分还短的时间单位“秒”,观察钟面了解1分=60秒。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中,不仅能体验时间的长短,而且能体验一分能读能写许多字,能做不少事情,体会时间的价值,甚至重大的体育比赛是在最后一分决定胜负的,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从而懂得去珍惜时间。进行“数心跳”的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数脉搏的方法。

●教学建议:

①让每个学生都有体验的机会

②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分与秒的关系

3.课堂中可以多安排一些体验时间的活动。另外,“作息时间表”的制作可以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填写,也可以让学生填每天自己喜欢的活动的起止时间。通过制作作息时间表的活动,培养时间观念与遵守作息时间的好习惯。结合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会根据钟面说出经过的时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要学会计算经过的时间(难度控制在分针指的时间5分的倍数)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知道1时=60分。

2、会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认识钟表上的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钟面上的时、分。分是非常重要的时间单位,也是进一步学习年、月、日的基础。时间单位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进行教学。

“我们赢了”是结合“北京申奥成功”这一情境,让我们记住这一历史时刻——2001年7月13日晚上10时08分。用记载着这一历史时刻的钟面,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钟面的认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抓住机会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学过了钟面的简单知识并会认识整时和整时半。但有关时间的认知显得有些混乱,对时针和分针表示的意义分辨不清,多数孩子还不能读出准确的时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北京申奥成功的画面。

师: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班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全国人民都欢欣鼓舞非常激动。

你知道是几时几分申奥成功的吗?

学生也许猜不出,课件在画面旁出示钟面图,让学生尝试认识此时的时刻。(多数学生认不出。)

[设计意图:通过令人振奋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复习巩固,探索新知

为了能够在2008奥运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运动健儿们正在刻苦地训练,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为祖国争光!

师: 现在老师带领大家到训练基地去看一看.

师:瞧!这是为记录运动健儿训练用的一面钟。

1、 说一说你对钟面了解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后,完成第64页的填一填。

[设计意图:一年级时已经学过了钟面的简单的知识,这部分让学生畅所欲言回答,唤起学生的经验。] 2、认识整时和整时半

出示钟面图(7时、9时半)

师:谁会读这个时刻?

你能总结出读整时和整时半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学生在一年时已经掌握,为下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3、认识几时几分

出示钟面图(7时45分、9时零5分、10时55分、3时42分)

师:现在的时刻你会读吗?你能总结出来读几时几分的方法吗?请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师:刚才小朋友们讨论的真热烈,现在请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怎么读以及总结出来的方法。

组1代表:时针过了几大格就是几时,再一格一格的数分针经过了多少小格,过了多少小格就是多少分,然后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组2代表:时针过了数几就是几时,再看分针指向几,拿这个数乘5,得数就是几分,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组3代表:如果分针不是正好指向数字,看过了数几,拿这个数乘5,得数再加上旁边的小格,总得数是几就是几分。

组4代表:分针指向11时,用60—5=55分,这样算分比较简单。

教师小结:先看钟面上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再看分针从12起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设计意图:这部分知识是本节的难点,利用学具通过小组内充分的交流、合作中,培养了学生观察、合作、探讨、交流的能力。]

巩固练习

做游戏,读时刻

(1)“我拨你读”

师:老师现在要教大家玩一下游戏,大家想不想玩呀?(学生热烈响应)

师:老师现在要请一名小朋友和老师先做一个示范,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和老师配合一下?(教师拨出一个时刻,让学生读出来几时几分)

师:现在小朋友们是不是全部都明白怎么做这个游戏了?明白以后请同桌之间合作完成这个游戏。

(2)“我读你拨”

师:刚才的游戏大家完成的非常好,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再教小朋友们另外一个游戏,请一名学生和教师做示范完成游戏“我读你拨”,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 在这个互动游戏活动中,不但深化了所学知识,也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课堂总结

这节课小朋友都学到了些什么?

生1、我知道了北京成功申办2008奥运的确切时间。

生2、我知道了时针和分针的关系,就是1时=60分。

生3、我以前只会读整时刻和整时半,今天又学会了怎么读几时几分。

小学数的认识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70-71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千米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

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课前活动:

1、量出100米的实际长度,走一走大约有多少步。

2、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几分钟?

3、向家长了解一下从自己家到那里大约是一千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场上量出了100米的实际长度。

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100米的?(米)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一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

(4)测量教室的长。

同学们你们有谁去过唐山吗?如果要测量乐亭到唐山的距离,可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学生讨论,得知用米测量太麻烦了。)

师:对用米测量太麻烦了。乐亭到唐山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学习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千米的什么知识?

提出学习目标: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2.千米的应用。

[说明:从测量本地两个城市距离引出新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可以帮助人类理解周围世界,从而增强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目标进一步体现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1千米的长度。

1、 同学们手里都有一把米尺是1米长,用你手中的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板书:1000米)

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单位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

板书:用米尺量1000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请看屏幕:上次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板书:10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屏幕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

沿操场(一圈200米)走( )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沿操场(一圈200米)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3分钟)

那么沿这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15分钟)

板书: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4、小朋友,金融街你们一定很熟悉吧,请看屏幕:从县医院

到夏日超市的距离大约就是1000米。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从家长那里了解到,从自己家到那儿大约是一千米。

小结:1千米=1000米

[说明:利用多媒体唤起对行走本地区主要街道实践活动的回忆,以情激情,既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又助于抽象的“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1千米等于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师:千米也称公里,在上面的权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

5、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71页例1和例2,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71页做一做1,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说明:揭示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即引导学生自学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活用教材。]

(二)千米的应用

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屏幕显示)请看老师星期天在乐亭到闫各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1、公路边的里程碑

2、指路标志

3、限速标志

4、摩托车的速度表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比较长的路程。

[说明:通过观察里程碑、指路标志、速度表、限速标志,让学生体会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价值。]

练习:72页2把每小时行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起来。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了解了千米的用途。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办法证实?

(利用摩托车的里程表测量、走一走是否15分钟……)

还可以这样证实:(结合屏幕)

⑴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1米有2步)

⑵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1000米有20xx步)

师:1千米,我们大约走20xx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xx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

五、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汽车每小时行40米

电线杆高6千米

小李身高135厘米

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

教室黑板长3分米

一支铅笔长2千米

2、72页3、4

六、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同学们学得很好。学校组织同学秋游,现在想请小朋友们帮助设计一条路线。

要求

1、从学校出发到游玩的最后一处景点之间的路程不超过 10千米;

游玩的景点要尽可能多,四人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组设计得。

[说明:创设设计秋游路线的情景,激活学生思维,再次把课堂教学推向。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往意识和创新意识。]

小学数的认识教案篇6

磨课心得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依据课标要求,确定了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画一画等实践活动加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脑子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课本第62页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画角。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五角星。

学具: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出示五角星,提问:这是什么?为什么它叫五角星?它的角在哪里?请你指一指。(师示范正确指法)

2、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仔细认一认这个新朋友: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设计说明:课的引入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入手,抓住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及好奇心,这种方式很新颖、活泼,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后面的探索知识创设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直观感知角。

1、找课件图片中剪刀、钟表、红领巾的角

师:这三幅图形的角分别藏在哪里?

2、找生活中的角

师: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看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见过的生活中的角(也可以找找教室里的角)

师:哦,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的角呢。

?设计意图:采用不同的评价语言,激起学生学习数学,发现问题的兴趣,进一步通过寻找生活中的角,经历从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二)认识角

1、摸角并感知角。

师:刚才我们说三角板上有角,老师出示三角板,请学生找出三角板中的一个角,用手摸一摸(教师示范)。说说你的发现。

2、描角

师示范描角,你能不能试着描一描三角板最上面的这个角?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展示学生作品。

3、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就把这个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

师:我们把这两条平平的、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师:一起来看看,这些角都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

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三)画角、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1、师:你能在纸上画你喜欢的角吗?

请两名学生到黑板,跟老师一起示范画角,并标出它的顶点和边。

师:下面老师再来画一个角,看看老师是怎样画的。

师生共同总结画角方法。

2、这两个角中,你更喜欢谁呢?

师:为了便于区别这两个角,我们还可以给它们取个名字。比如第一个角,我们可以在角的两边张口的地方,用一个小“)”线把两条边连起来,然后在它的后面写上数字1。我们把这个角记作:∠1,读作:角1。(教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给自己画的角起个名字?然后把它记下来,读一读。

?设计说明:生活中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动感演示,抓住角的本质属性,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再通过摸角、画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的特点。这样,从直观图形到抽象概念,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学生容易接受,顺利突出本节课重点。】

(四)练一练(课件)

师:好了,孩子们,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不能和角成为好朋友,可就要看你接下来的表现了!

(1)辨角,用你火眼金睛找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课件显示)

(3)在下面的图中找出三个角,标一标。(课件显示)

?设计说明:教师的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兴趣大增,在学生对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做该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增强分析、判断能力。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合作探索、汇报交流,将学习主动权放给学生。而且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画图加深对图形特征的认识,,形成初步的角的表象概念,充分体现了小学低年级几何教学的直观性。并及时反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四、总结评价内化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说明:最后再次将总结放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梳理、内化新知。】

小学数的认识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重点

圆的特征的进一步体会

难点

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研究各图形中心点的运动轨迹)

教具

纸片(圆形,方形,椭圆形)

电化教具

动画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圆?

2、按下列要求画圆:(在平面上固定一个点a)

(1)以点a为圆心画一个圆;

(2)画一个圆,使所画的圆经过这个点a;

(3)画一个圆,使a点为圆心,半径为2厘米。

3、举出生活中看到圆的例子。(从车轮是圆形的引入新课)

二、新课探究

1、问题: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

2、小组讨论探究策略(引导学生想做成圆形有什么好处,如果做成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又会是什么情况?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是研究几种图形中心点的运动轨迹的不同)

3、学生动手探究(用准备好的纸片试一试),把各种图形的中心点的运动轨迹想办法描出来。

4、小组内讨论交流,准备好发言,在全班交流

由于圆上的各点到中心点(圆心)的距离相等,所以圆在滚动时,圆心在一条直线上运动,这样坐在车上的人或放在车内的物就很平稳;而正方形、椭圆形等由于上面的点到中心点的距离不一样,这样在运动中,中心点运动的线路就不是一条直线,如果人坐在这样的车上会感觉到颠簸。

三、观看动画,进一步体会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

本质:圆上的各点到中心点的距离都相等,而其它图形不具有这个特点。

四、拓展应用

要重视让学生动手写的练习。可先让一些学生说,其他人补充。

五、课后延伸

用心发现生活中的圆,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释。

进一步体会圆的特征

要使学生明白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应从哪方面入手,最基本的一个方法就是探究车轮做成圆会是什么情况,做成其它形状又是什么情况,这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就能得出结论了。

观看动画,进一步加深印象。

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一)

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

圆形:各点到中心点距离相等-------中心点运动成一条直线---------平稳

正方形:各点到中心点距离不相等-------中心点运动不是一条直线---------不平稳

椭圆形:各点到中心点距离不相等-------中心点运动不是一条直线---------不平稳

教学后记

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

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学生掌握得较好,能体会和解释这些与圆有关的现象。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认识数字13,14教案6篇

认识数字13教案5篇

认识数字10到15教案6篇

15的认识教案精选5篇

认识11~15的教案5篇

小班认识船教案优质6篇

15的认识教案模板5篇

小班认识船教案6篇

认识数字81~90教案5篇

认识m和f教案模板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9695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