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在编写的时候,你们务必要考虑逻辑思路清晰,教案是具有指导性的,有助于教研活动得开展,以下是会述职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认识红与绿教案优秀6篇,供大家参考。
认识红与绿教案篇1
教材分析:
本课以“小明的一天”为背景,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展现小明一天的活动:早上6时起床→7时半上学→8时上课→12时吃午饭→下午4时踢球→晚上8时半睡觉。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整时、半时。这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是以后学习“时、分”的重要基础。本课提供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观察、讨论、比较等活动认识钟面、发现整时和半时的区别,并在对比、探索的过程中学会认读整时和半时。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很小,刚刚入学,但大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中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有关时间的知识,他们每天的生活、学习也都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来安排,但他们对钟表的认识是模糊的,没有建立正确而又清晰的表象。本节课提供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原有对钟表的经验,从兴趣入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观察、讨论、比较等活动中认识钟面、发现整时和半时的区别,并在对比、探索的过程中学会认读整时和半时。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能认识和区分时针与分针。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交流、合作,学会认读钟表上的整时和半时,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合作的学习意识,以及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结合日常生活作息时间,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准确认读钟表上的整时和半时。
教学难点:正确认读几时半,认识整时和半时钟面指针的特点。
教学流程示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听儿歌,猜谜语。
2.想一想:钟表可以帮我们干什么吗?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钟面
2.认读整时、半时
3.区分整时、半时
三、巩固拓展
1.说一说:书91页第1题
2.连一连:书91页第2题
3.游戏:我说你拨
四、小结归纳
认识红与绿教案篇2
教学内容:
课本第444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活动,结合具体事物或者图形,使学生初步认识周长。
2、能够计算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与其它多边图形的周长。
3、结合情境,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教学重点:
建立对周长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事物,理解周长的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玩具。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一年一度的森林运动会快要举行了,蚂蚁王国正在紧锣密鼓的选拔爬行运动员,快乐和幸福两只小蚂蚁作为优胜者做最后的比赛,胜利的一个将代表蚂蚁王国参赛。它们两个分别沿着两片树叶的边线,看谁先爬完一圈谁胜利。让我们来看一看,幸福先爬完,幸福队胜利了。
生:不公平,幸福的树叶小,它爬一周的距离就短,所以它虽然先爬完,也不一定它爬得就快。
师:对,那么幸福和快乐沿树叶边线爬一周就是树叶的周长,那么到底哪个长呢?我们今天就带着这个问题来认识物体的周长。
二、 摸一摸,描一描,建立周长的概念认识。
卡片:银杏叶 枫叶
教师介绍银杏叶和枫叶的价值,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环保意识和审美意识。
鼓励学生动手摸一摸树叶的边线,两位同学合作将树叶沿边缘描在黑板上,介绍树叶的周长。
三、运用生活素材,拓宽对周长的感性认识
(1)出示素材:各种图片、硬币、课本、汽车等
学生自由选择物品,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介绍物品的周长。如果学生选择的是实物,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所介绍的只是其中某个面的周长,而不是整个物体的周长。
(2)指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物体的着手,用摸一摸、描一描或者量一量等方法给大家介绍物体的周长,可以独立活动,也可以小组协作。
4、通过比较,初步理解周长的意义。
将学生介绍过的图形的周长与实物相比较,如:比较车的图片和玩具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周长一般是针对平面图形或者立体图形的某个面而言的。
五、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
出示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的图形,计算出图形的周长。
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周长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
六、拓展练习。
比较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大小。
七、解决情境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我们今天认识了周长,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的棒,那么咱们再来看一看蚂蚁王国的爬行比赛。哎呀,蚂蚁王国因为刚才同学们的一句话,现在已经乱成一锅粥了,看来还得咱们同学们出马解决才行。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生:给他们找两片周长一样的叶子。
师:你们怎么确定两片周长的叶子一样呢?我们有什么办法测量出树叶的周长呢?
生:先用绳子沿边线量,然后用尺子量出长度。
生:我只用绳子就行了,先拿一段绳子量出一片的周长,作上记号,再拿这根绳子量另外一片树叶,找到一个和它一样的树叶就行了。
生:我用软尺量。
师:同学们的办法太好了,蚂蚁王国的小蚂蚁终于在同学们的建议下进行了一次公平的比赛。你们听它们在表扬你们呢!(小朋友们,谢谢你们给我们出的好点子,你们真的太棒了。)
八、小结。
咱们今天学习了什么是周长,在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体都有周长,我们去量一量常见物体的周长,看哪个同学的方法最好,量的最准确。
认识红与绿教案篇3
1.萌发探索几何形体的兴趣。
2.能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区分球体和圆柱体。
3.认识球体、圆柱体的不同特征。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认识球体、圆柱体。
难点:区别球体、圆柱体。
活动准备:
圆纸片和球体物体(乒乓球、皮球、篮球)若干;球体、圆柱体的积木每组一筐;木棒每人一根;圆柱体薯片盒、露露盒、电池等各一。
活动过程:
?? 导入
出示圆纸片和球体物体,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许多东西,咱们一起来玩吧”。(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让幼儿自由动手操作。)
?? 展??
1.认识球体。
⑴在操作活动中初步感受球体的特点。
操作一:引导幼儿分别转动圆纸片和乒乓球(或者其它球体),通过观察感知两者的不同。
操作二:引导幼儿摸一摸乒乓球的表面,感受球面的特点。
⑵在操作的基础上总结球体的特征。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它摸起来怎么样?”
小结:能向各个方向滚动,无论怎么转动看上去都是圆形的,表面摸起来到处都是鼓鼓的、圆溜溜的、光滑的,像这样的物体就是球体。
⑶联系实际,请幼儿说说日常生活中玩过的、吃过的、看见过的哪些东西像球体。
2.认识圆柱体。
⑴出示圆柱体学具,幼儿操作比较。
师:“这是什么形状呢?请小朋友来玩一玩、摸一摸、滚一滚、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和小朋友说一说!”
⑵在操作的基础上总结圆柱体的特点。
提问: “你有什么发现?他摸起来怎么样?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吗?上下两个圆一样大吗?”
小结:这样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是平面的,四周都是圆圆的,很光滑,像柱子一样的物体,我们叫他“圆柱体”。
⑶经验拓展。
①请幼儿在筐子里找一找,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引导幼儿了解这些物体尽管大小、高度不同,但都是圆柱体。
②启发幼儿说出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形状像圆柱体。
3.游戏活动:“赶小猪”
玩法:球体、圆柱体的物体制作成“小猪”状,幼儿手持一根木棍,自由驱赶“小猪”,体会求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的道理.
?? 结束
1. 教师评价活动。
2. 延伸:区域内投放各种球体、圆柱体供幼儿自由探索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巩固对球体、圆柱体的认识。
活动反思:
在找找、做做、说说这一环节中,目的是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培养幼儿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从幼儿的操作结果来看,幼儿对于球体的认识是比较到位的,只有个别幼儿出了点小错。
认识红与绿教案篇4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百分数产生的过程,体会百分数在统计过程中的优越性,区分百分数与分数、比之间的异同,深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经历信息收集、处理与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成功,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准备:学生提前收集生活中含有百分数的物品,每个小组准备一台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初步交流,感受百分数的意义
师:同学们,昨天大家已经收集了生活中含有百分数的物品。谁来说说你都是从哪些物品中找到了百分数?
生:我是从饮料瓶的商标中找到的。
生:我是从小食品袋上找到的。
生:我是从报纸上见到的。
生:我是从衣服标签中找到的。
......
师:听完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生:百分数在我们生活中可真多,无处不在。 师:你知道所找到的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我认为这里的“柠檬汁12%”表示把整瓶饮料平均分成100份,柠檬汁占了12份。
生:我认为“酒精度56%”表示酒精占整瓶酒的一百分之五十六。 生:我认为这里的“80%棉”表示整件衣服成分有100份的话,棉占其中的80份。
师:看来同学们对百分数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么百分数到底表示什么意思呢?人们为什么如此喜欢使用百分数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百分数。(板书课题:百分数的认识)
二、合作探索,体会百分数产生过程
1.创设情境,体会研究必要性
师:前几天,万老师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组信息。
课件出示:
看完这组信息,你有什么感想?
生:我觉得我们国家小学生的近视情况太严重了。
师:是啊,我国小学生的近视问题已经不容忽视了。那咱班的`近视情况怎么样?要不这样,咱们来个现场统计可以吗?来,请眼睛近视的同学举手。
学生举手,数数,汇报。
师:(板书10人)万老师在此之前,对我教的六年级(2)班也做了一次统计,我们班的近视人数是9人,(板书9人)哎?你们班近视的有10人,而我们班只有9人,看来,你们班的近视情况更严重一些!是不是这样?
生:不一定。因为并不知道两个班的总人数是多少。
师:也就是说要看两个班的近视情况,只比较近视人数还不行。那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呢?
生:在两个班的总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可以。
师:那告诉我,咱班一共有多少人?
生:31人。
师:(板书31)可是,我们班只有26人。现在总人数不一样,那么该怎么比较呢?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一下这个问题。注意:组长把你们的研究思路写在报告单上,如果需要,可以使用计算器。
2.研究汇报,感受百分数的优越性。
师:现在到了展示大家集体智慧的时候了,哪个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想法?
组1:我们是先求出两个班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然后把10/31和9/26进行通分比较,最后的结论是六年级(2)班的近视情况更为严重一些。大家同意吗?
组2:(质疑)如果我们需要比较10个班的近视情况呢?通分是不是也太麻烦了?
师:那你们有什么简便方法吗?
组2:我们是利用计算器直接计算出小数,再进行比较的。10÷
31≈0.32,9÷26≈0.35。因为0.35大于哦0.32,所以六年级(2)班的近视情况更为严重。
师:相比刚才的方法,大家感觉这种方法怎么样?(简便)那好,我把它写在黑板上。(完善板书:10÷31≈0.32,9÷26≈0.35)你们知道这里的0.32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不好解释)
师:来看这里,(出示百格图)想一想,如何在图中表示出小数0.32?
生:从中选择32个格子涂上颜色。(师涂颜色)
师:还能用哪个数来进行表示呢?
生:32/100.
师:现在能说说这32/100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我们班近视人数是总人数的32/100.
师:0.35还可以写成哪个分数?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35/100,表示六年级(2)班近视人数是总人数的35/100。 师:像这里的32/100与35/100都表示近视人数是总人数的一百分之几,它们就是百分数。百分数一般不写作分数的形式,而是在分子的后面直接加上百分号。注意看(板书:32%)读一下。来,伸出手,我们一起来写下一个35%,先写——35,再写——%。 师:看一下,哪个班的近视情况更为严重一些?为什么? 生:六年级(2)班,因为35%比32%大。
师:为什么刚才9和10不能直接比较,到了现在就能比较了呢? 生:因为现在两个班的人数统一了。
师:当我们把两个班的人数统一以后,他们的近视情况也就一目了然了。哎,那刚才第一种通分的方法是不是也统一了总人数?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生:第二种,因为这种方法更简便。
生:第二种,因为这种方法更便于比较。
生:第二种,这种方法更直观
......
师:正是由于百分数在统计过程中便于人们去比较和分析,所以人们才会如此喜欢使用百分数。
3.丰富感知,总结百分数的概念。
师:再来看看刚才的百分数,现在知道它们表示什么意思了吗?
生:表示柠檬汁是整瓶饮料的12%。
生:表示酒精含量是整瓶酒的56%。
生:表示棉的含量是整件衣服成分的80%。
师:那你们找到的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呢?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学生互相说手中百分数的意义。
师:谁能总结一下,到底什么样的数叫百分数?
生: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板书) 师:同学们,请看这里。(出示农夫果园饮料)看看,这里的果蔬汁含量是多少?
生:30%。
师:仔细观察。(从瓶中倒出少部分饮料到透明杯子)现在,杯中饮料的果蔬汁含量是多少?(30%)(继续倒入多一些的饮料)现在呢?(30%)(再倒一点)那现在呢?
生:还是30%
师:同学们真棒!现在果蔬汁含量依然是30%,哎?是不是说明这杯子里就有30毫升的果蔬汁?
生:不是。
师:那30%表示什么?
生:表示果蔬汁与整杯饮料的一种关系。
师:你说得太棒了!也就是说,这里的30%并不能表示具体数量,而是表示果蔬汁与整杯饮料间的一种倍比关系。正是由于百分数仅仅表示两数之间的关系,所以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百分率。(完善板书)
4.深化理解,区分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
师: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我们两个班的近视情况,那么全国学生的近视情况到底如何呢?我们继续关注信息。
课件出示
看完后,你想说点什么?
生:我感觉从小学生到大学生的近视情况越来越严重,我们应当保护自己的眼睛。
生:大学生的近视情况是在是太糟糕了,每100人中就有80人近视。
师:其实,我们同学中大部分的近视还属于假性近视,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与保护进行矫正的。还有一点,大家知道吗? 课件出示:
师:现在,大家是不是更加清楚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了? 生:是
师:刚才信息中有三个分母是100的分数,想一想:哪些可以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百分数来进行替换?组内讨论一下。
生小组内进行讨论。
师:谁想来说说你们的看法?
生:我们认为第一个和第三个可以替换成百分数,因为在这里它们都表示两数之间的关系,而第二个不可以,因为它带着单位名称,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百分数不能表示具体的数量。
师:大家同意吗?这正是百分数与分数之间最大的区别。 课件中把表示两数之间关系的分数替换成百分数:
课件出示:
三、及时运用,升华对百分数的认识
师:同学们,快要下课了,今天的知识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请自认为已经学会的同学举举手!嗬,都举手了!如果用一个百分数表示应该是多少?
生:100%
师:那可不可能超过100%?
生:不可能超过。因为我们只有31个人,举手的不可能超过这些人。
师:那是不是说明100%就是最大的百分数了?
生:不是,还有更大的!比如说某公司今年营业额比去年增长了120%。
师:老师也见过。
课件出示:
师:谁能说说这个百分数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女教师太多了,男教师太少了!
生:女教师人数都是男教师人数的5倍了
师:说得是啊,那大家此时的感觉是不是特别幸福啊? 生笑
师:既然没有最大的百分数,那有最小的百分数吗? 生:没有。
师:1%不是吗?
认识红与绿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针走1小格是1秒;掌握分与秒的运行关系,1分=60秒。
2、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分、秒的具体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观察实践能力。
3、借助生活实例和多种实践活动,渗透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培养他们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秒的具体概念,通过观察、合作交流归纳出秒针与分针的运行关系即1分=60秒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体验1分1秒的长短。从而对分秒的具体概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钟表实物
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钟表一个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课件呈现春节联欢挽回的一个场景,人们用倒计时的方式,等待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导入新课——计量很短的时间,常常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2、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用到时间单位秒?
3、关于秒,你知道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
二、在自主合作交流中探究新知
1、独立观察钟面-------和同桌交流你的发现从而引出又细又长走的最快的是秒针
2、在合作学习中探究分与秒的运行关系
①四人小组合作,两人看分针的变化,两人看秒针的运动。
②汇报分针与秒针的运行结果。
③小结:秒针走一圈,即60小格,分针走一小格。
板书:1分=60秒
三、在活动中体验时间,感知时间的价值
1、听一听(1秒的滴答声)
2、拍一拍(感受一秒的长短)
3、做一做(让学生自由发挥1秒能做什么,即用动作表示1秒)
4、读一读(1秒给社会带来的巨大财富)进行珍惜时间的品德教育。
5、估算一分的活动
活动一:当老师说开始时,闭上你的眼睛,每个同学都在自己的心里估计,一分钟到了,自己睁开眼睛,看看大屏上的时间,然后坐下。
活动二:拍一拍数一数
全班同学看着课件中的钟表,伴随着滴答声,边拍手边数数,在各种感官中具体感受一分的长短。
活动三:估算一段动画片的播放时间长度
6、玩一玩(1分能做什么)
一分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完成。
汇报:一分钟自己的完成情况。
四、巩固练习、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我会填(课件)
①我们上一节课用40()
②小丹跑50米用9()
③妈妈每天工作8()
④从学校到家要走大约20()
2、我来当裁判
3、想一想,谁先到家?(课件)
小兔乐乐:我到家时是1时59分56秒,小兔悠悠:我到家时是1时59分58秒
五、课外延伸
1、了解钟表的发展历史
2、了解我国古代计时的方法
六、作业设计(自由选题)
1、可以上网或查阅书籍,也可以调查身边的人或自己,了解一分钟还能做哪些事情?
2、记录自己完成家庭作业需要的时间
3、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人故事,格言警句。
4、合理安排,形成个人作息时间表。
认识红与绿教案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4~4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
2、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认识乘号。
3、在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能与同伴合作探究,写出乘法算式。
5、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课件。
小朋友们去过游乐园吗?去游乐园干什么?今天这节课老师要求大家带着一双数学的眼睛去逛逛游乐园。(课件出示主题图)
2、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1)从面画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2)根据你们看到的情景能不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3)想一想: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3+3+3=12
2+2+2+2+2+2=12
4+4+4+4+4=20
3+3+3=9
(5)请同学们看看这些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它们的共同点是每一道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另一种运算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写出乘法算式,教学读法。
(1)“3+3+3+3=12”这道加法算式,如果用乘法去计算,该怎样写?
(2)如果有更多的3相加,例如10个3、100个3又该怎么写?
(3)这道题的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结果是多少?
像这样好多个3相加求和的,还可以用“乘法”来算。我们就先来研究3+3+3+3这道算式吧,数学家们把4个3连加的算式写成乘法算式是——板书:3×4=12。
(4)认识“×”号。
“×”号,它与我们认识的加号、减号一样,也是一种运算符号。
(5)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
3×4=12 读作:3乘4等于12。
(6)教学“3×4=12”的意思。
“3”表示相同加数,“4”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12”表示相同加数的和。(4个3相加可以写成3×4=12,也可以写成4×3=12,这里都表示4个3相加。)
(7)请同学们将其余三道加法算式也改写成乘法算式。
(8)听学生汇报,评价学生的汇报结果。
2、玩游戏。
(1)同学们喜欢用小棒摆图案吗?现在我们就和图中小朋友们一起摆一摆图案,比比看谁摆得又快又好!
(2)出示例子。
(3)说一说摆出了什么图案?
(4)要摆出这些漂亮的图案,分别要用多少根小棒?
a、组织学生交流(教学根据学生回答相应板书)。
b、让学生仔细观察,将板书的算式进行分类。
c、引导学生发现上面算式的加数有什么特点?(一边加数相同,一边加数不相同)
(5)想一想:14+6=20能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为什么?
(不能改写,只有加数相同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因为这两个加数不相同,所以不能写成乘法算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九第1、2、3、4题。
3、试一试,你是最棒的。
6×3读作( ),表示( )
5×4读作( ),表示( )
2×7读作( ),表示( )
4、我最棒。
( )+( )+( )+( )+( )=( )×( )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要明确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在这两个数中间写上乘号。读乘法算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的知识。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3+3+3+3=12
2+2+2+2+2+2=12
4+4+4+4+4=20
3+3+3=9
3×4=12读作:3乘4等于12。
4×3=12读作:4乘3等于12。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